天天看点

肖旭:栖于传统而又颠覆传统

作者:芭莎艺术
肖旭:栖于传统而又颠覆传统

肖旭《梦境图》,纸本水墨,180×83cm,2016年

2018年3月26日,艺术家肖旭个展——“潺沄”将于香港方由美术(Galerie Ora-Ora)开幕。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2017年的新作品,带领观众发现当代水墨的更多可能性。

从现代的角度回望传统艺术

“水墨”这一艺术形式根植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但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西方艺术逐渐在年轻一代中盛行。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一些优秀的青年艺术家愿意追根溯源,选择继承并发扬传统中国画的精髓,而肖旭就是其中之一。

肖旭:栖于传统而又颠覆传统

艺术家肖旭

生性稳重沉静的肖旭,在四川美术学院研习了七年传统国画技巧。他认为国画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课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门绘画艺术,更饱含着上百年演变的文化内涵。

肖旭:栖于传统而又颠覆传统

肖旭《竹林中》,纸本水墨,2010年

在前人的奠基下,肖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将对当今社会的认识和思考融入水墨这种传统绘画形式。他的作品色调幽暗,营造出了一种神秘幽静的氛围;同时又会有一束微光照射进画面,带领观者一探幻境。他在继承了水墨画的同时,慢慢地颠覆人们对于传统国画的既有印象。

肖旭:栖于传统而又颠覆传统

肖旭《踏雾而来》,纸本水墨,80×180cm,2012年

肖旭:栖于传统而又颠覆传统

肖旭《小中现大》,纸本水墨,40×60cm,2013年

正所谓“慢工出细活”,肖旭绘制每幅作品平均要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这种耐心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却格格不入。他认为,中国传统艺术是一种“慢”的艺术,它需要时间去沉淀,更需要时间在工作中实践。“所谓‘工笔’,是要经过在宣纸或绢本上反复晕染,才能呈现出这种透明的、薄薄的、有呼吸的质感。这是一种关于时间的创作。”

肖旭:栖于传统而又颠覆传统

肖旭《世界的尽头》,纸本水墨,180×85cm,2014年

“水墨对于我来说是唯一的”

芭莎:水墨这种艺术形式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肖旭:水墨这种形式是具有独特性的,跟我们的生活有关,继承起来自然、舒服,在运用它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新的认识和感受。水墨对我来讲,在传达我想法的媒介中是唯一的。

芭莎:你擅长将対当世的思考融入传统的艺术形式中,你是如何在传统和现代艺术之间找到平衡的?

肖旭: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是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但我们毕竟生活在当下,我觉得在现在这个社会状态下,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时间观,进而拥有自己的价值观,这样这个社会才趋于不同。

芭莎:你的作品普遍色调幽暗,你是如何在这种基础上控制画面的层次和空间感的?

肖旭:我2014年以前的作品很注意物象的位置经营,以舞台化的处理和聚焦的方式来组织,画面层次由近及远,由重到轻。之后的作品回归传统方法,重点放在处理画面的结构上来,减少聚焦的处理方式,画面以节奏为主,随着视线的推移,在画面上运用凹凸法和衬托法处理画面的层次和空间感。

回归绘画的本质

在肖旭前期的作品中,“叙事性”是一个有趣而显而易见的特征,他常常会在创作前构思好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与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状态息息相关。而近年来,他开始有意地消减“叙事性”的成分,逐渐回归绘画的本质。

肖旭:栖于传统而又颠覆传统

肖旭《惊蛰》,纸本水墨,60×40cm,2015年

“铁网”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十分常见,这是一种概念性的、异域性的物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象征着矛盾与阻碍——隔空相望却难以触及,仿佛是一种古老而又现实的寓言,在诉说着肖旭内心的疑虑和挣扎。这种挣扎来源于先前的学习经历,早年受到的教育使他在理解传统文化时产生了隔阂之感。

肖旭:栖于传统而又颠覆传统

肖旭《灵兽与网(2)》,纸本水墨,80×148cm,2009年

“铁网”的运用对于他来说是一种阶段性的实验,在近期的作品中,这种略显突兀的物象已经逐渐淡化。通过“网”这种有寓意的实验,肖旭对于之后的创作方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开始探寻物象的表面之下最根本的东西。

肖旭:栖于传统而又颠覆传统

肖旭《清明》,纸本水墨,60×40cm,2015年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传统绘画本身的特点是什么,该怎么做选择,该留下些什么。”肖旭在对芭莎艺术记者说道,“我认为这些尝试对我来说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肖旭:栖于传统而又颠覆传统

肖旭《琅嬛》,纸本水墨,65×135cm,2016年

遁入“洞天福地”

芭莎:你近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展现了怎样的心境?

肖旭:最近在学习现代主义时期的一些艺术和历史,有了很多新的感受,作品在结构上呈现出变化,画面显得更整体。相比西方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历史,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更多是运用了西方的模式或结果,少了激烈的过程,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事件就可能存在差异。我们的地域很广阔,社会结构复杂,各方面发展参差不齐,所以不同时间的事物碰撞在一起就有魔幻现实的感觉。

芭莎:你是否也遇到过创作的瓶颈,你是如何化解的?

肖旭:去年在台北办展览的时候就遇到过一些问题,当时就是在思考怎么突破和提高自己。自己心里面也有一些想法,但是有些东西很可能是不确定的。所以说去年有安排去欧洲看不一样的艺术,在美术馆看到欧洲宗教艺术的演变,再到毕加索、杜尚以及当代艺术,我觉得我们的传统艺术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走得很远。

芭莎:徐累说你的近期作品很像是对“洞天福地”的探访——“穿过深不可测的暗道,然后到达磅礴太虚的幻境。”你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肖旭:徐老师可能是在肯定和鼓励我现在的工作。他所指的“洞天福地”,我想应该是要深入地去理解传统并进行新的尝试。不光是绘画,其它的事情也皆是如此。

打破传统画的时间线

在近期的阶段性创作中,肖旭偏爱冰川,而这一题材与传统山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艺术家仍然在转换对于时间的安排。现实的时空中所见的山水、图片和影像中的冰川、古人笔下的山水形态,以及想象中的山石和冰川……肖旭将各种时空中的山水融合在一起,产生一种现实与虚幻并存的剥离感,造就了幻境一般的“洞天福地”。

肖旭:栖于传统而又颠覆传统

肖旭《残梦》,纸本水墨,40×66cm,2016年

在去年的欧洲之旅中,肖旭很受西方各流派艺术的启发,决定用山石、冰川作为创作的突破口。他认为,自己想要有所进步的话,就要在如何激活传统这一问题上下功夫。他说:“对于传统要有新的感受和认识,就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的那样,想要有所突破,就要从咱们传统、社会的内部提炼出一些新的概念,这也给了我一些启发。”

肖旭:栖于传统而又颠覆传统

肖旭《冷山》,纸本水墨,180×97cm,2017年

“冰川”是另类的一次尝试

芭莎:为何要将此次展览命名为“潺沄”?

肖旭:这个时代的节奏特别快,很多重要的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存留的时间可能只有一天或者是两天。“潺沄”本来的意思是指缓慢的流水,希望大家在观看这次展览的时候能有一种“慢”的、安静的、忘记时间的感觉。很多东西都是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你才能明白,这个东西到底好不好,这是需要自己慢慢去识别和判断的。

芭莎:本次展览中你的作品多以冰山为主体,为什么要画这些冰川呢?

肖旭:这次展览中主要的大尺幅作品都是冰山,是想用这种形制比较坚硬的物象,加上偏冷的色调,来打破传统山水给我们的既有感觉。这次的作品是在有意地试验一些结构上、节奏上的变化,看能不能有所突破。直线条的运用会使画面上呈现出各种对立和矛盾的东西,在矛盾与矛盾的结构中处理问题,或许在视觉上就能给人新的感觉,这也算是我创作中另类的一次尝试。

这一次,肖旭将在香港方由美术举办个展“潺沄”,届时,他将用自己的新作引领观众进入多重时空交错的神秘幻境。方由美术创办人、香港画廊协会会长徐锦熹女士也对本次展览进行了独到的评析。

肖旭:栖于传统而又颠覆传统

肖旭《天外天》,纸本水墨,40×60cm,2017年

“肖旭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

芭莎:方由美术是一个怎样的画廊,有什么样的理念?

徐锦熹:方由是一个以研究为主的画廊,专行当代艺术。从12年前一路走来,从欧洲现代艺术,再到2007年左右开始关注当代水墨,一直到现在都特别喜欢发掘年轻新锐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虽然年轻,但是又非常专业、非常强势。方由画廊的作用是为香港作窗口,为香港和香港以外的藏家带来有才华的艺术家的作品。

芭莎:对于本次展览有什么期待?

徐锦熹:期待观众能够关注到我们本土的、有气质的艺术家,他们的可能性和潜力有多大。特别是第一次见到肖旭作品的观众应该会感到很诧异:中国年轻的新锐艺术家原来是这样的。

芭莎:你认为肖旭是一位怎样的艺术家?

徐锦熹:肖旭是一个非常诚恳、有个人特色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是坦诚的。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方向,而肖旭这样一个执着、努力的艺术家,对自己的定位就很清晰,他很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要去哪里。

即将开幕

肖旭:栖于传统而又颠覆传统

展览:肖旭个展“潺沄”

地址:方由美术(Galerie Ora-Ora)

精彩回顾:

艾轩:我已经准备好突然哪天就不能画了!

他是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之一,为何被誉为平面设计界的教皇?

[策划/齐超][编辑、采访、文/王金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