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青花瓷盉
溫潤如玉元青花瓷盉
方鵬霏
如今古玩界有一股謠傳,說什麼“民間收藏的元青花得不到認可”。我的觀點是:隻要是真品元青花,沒有人不認可。民間古玩人收藏的元青花,萬分之一的真品都不到,如何讓世人得到認可?!
此元青花瓷盉高19厘米,出土孤品,目前國內外元青花瓷盉出土僅此一件! 仿春秋戰國青銅盉造型,瓷器仿青銅器造型的均為高檔藝術精品! 屬擺件裝飾觀賞器。造型端庒,婷婷玉立,溫潤如玉,青花呈色沉穩,色澤濃豔,聚釉處可見黑色結晶斑,青花為含鐵量較高進口蘇勃泥青钴料繪制。色澤優雅,隽永娟秀,宛如江南煙雨一般,讓人如癡如醉,釉面青亮,極為滋潤,鳳頸為柄,靈動瑩潔,小狗為鈕,憨态可掬,與河北省博物館藏保定出土元青花釉裡紅罐之頂部獅鈕如出一轍。胎土淘洗不如明清細膩,因而在露胎處多有鐵質斑點,形成自然火石紅斑,這也是鑒定元青花的必備特征之一。此元青花瓷盉底部三腿接胎痕迹明顯,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算是鳳毛麟角。元青花瓷器總體分兩種色調,一種呈灰藍色,較淺淡; 一種是深藍色,較豔麗。呈色灰藍者為國産料,呈色藍豔者為進口料。進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和小型仿商周戰漢青銅器造型者; 國産钴料僅用于中、小型元青花瓷器。
文物是曆史見證者和文化承載物,在數千年的曆史中,古人為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文化瑰寶,上到遠古時代的各種石器,再到商周時代的青銅器、戰國秦漢時代的玉器、唐代的金銀器、三彩器,下到宋元明清的各種瓷器、字畫,不少人以為在諸多文物中,最值錢的應是青銅器文物,如果按照曆史價值來說,青銅文物的整體價值是比較高的,但是在拍賣會上拍出的天價文物一般都是字畫和瓷器。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舉行的拍賣會上出現了一件元青花人物故事“鬼谷子下山圖”瓷罐。鬼谷下山原出自《戰國策》的一個曆史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燕國和齊國交戰,為齊國效命的孫膑為敵方所擒,他的師傅鬼谷子率衆人一行下山前往營救。此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在倫敦佳士得拍賣中以1400萬英鎊的價格成交,折合人民币2.3億多元,拍出了當時中國瓷器在世界的最高價!物有所值,鬼谷子出山馭獸載人、駕輕就熟、氣定神閑,圈紋九格為數字的最高陽數,象征至高無上,時過境遷,歲月更替,如果16年後的如今,此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再次面世,肯定不止那個價了!又将拍賣多少錢呢?想必搞收藏的人士心中都有一個尺度吧。古玩界有個鐵律:真、精、尖、稀藝術品,價格高了還會高。
元青花瓷盉蓋扭
青花瓷創燒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景德鎮,元青花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其大改宋瓷含蓄内斂風格,以爽朗的視覺沖擊力給人以快感,以大氣豪邁的藝術原創精神,将青花瓷繪藝推向頂峰,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風格。中國對元青花研究較遲,形成空白期,許多都是新發現才認定,是以,遇到一些特殊器形瓷,不要盲目否定,一定要綜合看胎釉青料畫工和制胎修底等工藝,如果都對,就要把這種瓷器認定下來。元青花大多是出土瓷,一看土沁,二看使用痕迹,三看火石紅等。元代雜劇繁榮,蒙古人對漢人曆史故事非常着迷,戲劇中人物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動蒙古人愛憎分明的情懷。将故事凝固定格在青花瓷器上,放進蒙古包裡,存放食品或雜物的同時,還可經常欣賞回味無窮的故事情節,故,元青花成為蒙古皇室貴族喜愛的實用器。
元青花瓷盉底三腿
元代青花瓷器有一顯著特點,即瓷器上所給故事畫面最多,而且題材也非常廣泛,如春秋戰國時的故事鬼谷子下山,西漢時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東漢末期的三顧茅廬、空城計、三英戰呂布、劉備招親、關羽過五關軒六将,風尚流行的俞伯牙攜琴訪友、太白醉酒、十八學士、陶淵明愛菊、竹林七賢、王羲之愛鵝、周敦頤愛蓮等等。
元青花瓷盉蓋内火石紅自然天成
南京市博物院藏元青花人物故事“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目前發現真品全球僅三件,此梅瓶1950年出土于南京市江甯縣牛首山明代1392年的沐英墓,沐英為明代開國功臣。梅瓶是家居日常裝飾用品,放置案上插梅枝。這隻梅瓶是難得珍品,且身份特殊,是洪武皇帝賞賜給沐英寶瓶,是以死後作了陪葬之物。畫面在梅瓶的腹部,占據主要位置,蕭何頭戴展角幞頭,着袍束帶,纓絡須髯,左 手控缰,右手揮鞭,策馬飛奔;韓信頭裹軟巾,身着長袍,手牽戰馬正在溪邊飲水;空白處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錯落有緻;上下飾西蕃蓮、雜寶、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主題鮮明突出,用筆勁健有力,青花姹紫豔麗,非高手莫能為之。此梅瓶的出土也不是考古發掘而來,是被盜文物,盜賊得手後抱着瓶子在市中心兜售,被文物公司人員正巧看見,花了5根金條買下。後來這瓶被鑒定為一級國寶,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農科所出土一件元青花罐,腹繪“尉遲恭單騎救主圖”。畫中唐朝敗将段志玄,頭戴束發冠,身着戰袍,手持長叉,秃靡不振;緊随其後驅馬追殺者頭戴鳳翅盔,着甲束袍,雙手持矛,為單雄信;隔一石邊的秦王李世民,頭戴幞巾,身着長袍,右手持鞭,端坐馬上,身體微側,似與他人對語;尉遲恭則右手舉鞭,左手握缰,策馬躍馳,滿臉須髯,铠甲戰袍,一望便知是員骁勇骠悍的猛将。山崖間,旌旗獵獵,隐現三名手持長矛的兵士;空隙處繪怪石、雲朵、楊柳、雙鳳、靈芝,均栩栩如生、傳神備至。
香港蘇富比拍賣出的元青元“三顧茅廬圖”人物故事罐,畫面的一側繪諸葛孔明頭帶軟巾,身穿長袍,坐在蒼松下的山石之上,頭梳雙髻的童子手捧書匧侍立一旁,左前方一雙髻童子正傾身禀告;畫面的另一側,枝繁葉茂的垂柳下劉玄德頭戴交角幞巾,身着長袍,躬身揖拜;關雲長和張翼德在一邊竊竊私語;諸葛亮的高逸潇灑,劉備的求賢若渴,關羽、張飛二人的焦急煩躁,均将内心活動刻劃的淋漓盡緻、酣暢達意、充分透徹。
1996年香港蘇富比 秋季拍賣會上出現的元青花人物圖“西相記”罐,則充分表現的是生活情趣。畫面正中設一幾,上置香爐,爐前一女子躬身祭拜,兩側襯以雕欄、假山、花樹,表現“西廂記”中崔莺莺焚香拜月的故事。崔莺莺自幼有拜月的習慣,每逢月中天朗風清都要焚香拜月;這時張生偷偷來到後花園,偷看莺莺燒香,情景交融,感慨良多,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崔莺莺随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歎人”。于是,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崔莺莺,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事久不能自拔……
元青花繪畫,一般采用剪紙或刻版模印在瓷胎上填色而成,透露着濃郁的年畫風味。元代的制瓷業繁榮昌盛,風格開放,淺淡亮麗,簡樸準确。元青花瓷是景德鎮瓷器的靈魂,當時景德鎮高人雲集,青花瓷異軍突起。宋,元瓷藝雖然風格迥異,但都精深隐意、非同凡響,是繼五代柴窯之後中國制瓷史上的兩大高峰。元以後中國瓷器停止了原創,千篇一律,創新不足。元青花瓶、罐采用分段制胎,泥漿粘合,粘接處往往突起,給人以不平之感; 器物頸部内側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是以在器内的各部胎體接痕明顯; 足底不講究修坯,成品器顯得工藝較粗糙,但小型器也有精雅者,胎質堅緻細膩,削足處理方法常見底足外牆斜削一刀。
元青花瓷盉嘴流
元青花大器足底寬厚,圈足不十分整齊,器底可見螺旋狀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紋較粗、較疏,盤和碗的切削痕較細、較密; 底部和圈足大都粘有窯砂,有些窯砂已被釉覆寫。高足杯足與杯身以泥漿拼接,交接處可見擠壓泥漿痕迹。器蓋采用扭和蓋分段制作,先成型後粘接,故能看見扭與蓋接痕。碗底部胎體較厚,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稱"肚臍眼",為拉坯旋削所緻。瓶、罐、爐、洗等器底部中心處常見一内凹的圓點,這是在燒制時為防止塌底而于底部加一耐火土做成的圓餅支撐,餅中部突起一支釘,圓點就是由此形成。大罐底足多為寬邊圈足,不太規整。一般大器胎體較厚,但重量适中,如果重量超重或超輕均不真。
中國現在出現的元青花瓷器大都是無意間發現的,市場上刻意強調的元青花瓷全為仿品!由于元青花瓷器價格高昂,近幾年市場上和許多古玩人手中的元青花瓷器,大約有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赝品!1976年楊州博物館收藏了一件元代霁藍釉白龍紋梅瓶不但為元瓷真品,而且達到了國寶級元代瓷器重器!當年收購價僅18元,如今價值應在兩億元左右不生問題。已被國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展覽藝術品!
1980年11月29日,江西第二電機廠基建工地挖出了元代瓷器窖藏,使高安博物館成為收藏元青花瓷器數量位居世界第三的博物館!僅次于土耳其和伊朗博物館所藏。高安元青花瓷器窖藏不僅給高安留下了一筆價值連城的瓷器大珍,而且成為研究元青花瓷不可缺少的寶貴資料。
江西九江高安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窖藏19件,另外出土有4件元代釉裡紅和青白釉瓷器,是我國目前出土元青花瓷器最多的地方,出土瓷器均為實用器,多為大件。元末高安發生過5次較大的農民軍攻城掠地事件,延續時間共達11年。在農民起義軍到來之前,當地官僚、豪紳就将不易攜帶的珍貴瓷器窖藏保護。此出土窖藏瓷器的主人據考證可能是高安人士伍興輔,因伍興輔官至元朝驸馬都尉,為皇室近親,且從事商業運輸,獲利甚多;其兒子伍良臣于元代晚期亦為官,崇尚《周禮》、《禮記》等儒學經典;父子二人政治上有權有勢,能自由出入皇室,有條件接觸和使用皇宮器物;伍興輔父子在元朝将滅亡前将瓷器運回高安,在當地窖藏起來是完全可能的。
從該元青花瓷盉腹繪濃郁的三弘紋(南宋凸弘紋風格)和牡丹花卉可以看出:元青花瓷大改宋代瓷器含蓄内斂的風格,而以明快豔麗的視覺效應給人以快意趣感,但又帶有南宋遺韻,以大氣豪邁的氣概和藝術風格将青花繪圖推向頂峰。元代是南北文化交融時代,元青花瓷除了造型不同、精美程度大同小異而外,其氣勢磅礴、氣韻生動、氣蓋山河,困惑了不少識古通今的收藏家,元代通天象、精書畫、遊走于山水之間的畫家吳鎮卻十厘清醒,他認為文化的趨同是曆史規律,也是曆史必然。此元青花瓷盉選用透氣性良好的優質麻倉土,讓胎内氣壓向外釋放,增強了青花瓷盉繪畫技藝的躍動感,此種技術一直沿用于清乾隆琺琅彩瓷。另外,在青花呈色上采用深藍色調,用抽象的原創繪畫,把牡丹和鳳鳥代表兩種文化的碰撞與結合,造型玲珑剔透、繪圖明快高雅、工藝複雜老道、鳳鳥(頸)精緻逼真,透射出道道美麗的藍色光束,獨特的藝術構思,深刻的文化内涵,高超高遠高絕,令人無限遐思。
元代疆域十分遼闊,兵不戍邊,是中國古代史上對外關系最為主動的時期。元代的平民文化十分繁榮,元曲和元雜刷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瑰寶,具有裡程碑意義。元代繪畫抽象簡約,氣勢恢宏,草木靈動,山水有情,是國畫的主流風格。元代的制瓷業繁榮昌盛,風格開放,巧奪天工,特别是元青花大放異彩,青花呈色普遍姹紫亮麗,發色簡樸準确,黑點是元青花瓷釉的靈魂;元代江西景德鎮瓷業高人雲集,瓷器生産異軍突起,所産青花瓷、單色釉、薄胎薄釉、釉下彩、釉上彩等瓷器别有洞天、一行白鹭上青天。從宋瓷的深沉禅意、自然天成、含蓄内斂,到元青花瓷的意境開闊、表情達意,宋元瓷器藝技天成、風格迥異、精深莫測,是繼五代柴窯之後中國制瓷史上的兩座高峰。元代以後中國瓷藝基本上就停止了原創,向巧雅精妙發展,且千篇一律,創新的精品乏善可陳;如今,元青花瓷的光彩輝映依然輝煌,呈曆史豐碑照耀創新之門。
元代景德鎮瓶、罐之類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後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處往往表面突起,給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經過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見,内壁均不修削,是以在瓷器的底、腹、口等處胎體接痕表現明顯。一般器物的足邊不規整,有彎曲現象,說明元代制胎時不講究修坯,是以顯得成型工藝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修胎精緻儒雅者,胎質顯得規整細膩。削足處理方法常見底足外牆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寬厚多為挖足,有深有淺;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齊,呈彎曲狀;器底可見螺旋狀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紋較粗、較疏,盤和碗的切削痕較細、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窯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與杯身以泥漿拼接,交接處可以看見黃色或漿色擠壓泥漿;子扣套合結構的蓋采用子扣與器蓋先成型後粘接工藝,蓋上能清晰地看見接痕。碗的底部胎體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稱"肚臍眼",實為拉坯痕迹;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處常見一内凹的圓點,在燒制大器時,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放一個用耐火土做成的中心高聳的圓餅或圓圈作支點,圓點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為寬圈足,不規整,有的底中心有較淺的螺紋痕迹……元青花瓷器的高超工藝确立了明清青花瓷的繁榮昌盛。
從世界範圍來看,對元青花瓷器的研究還有很多不足和缺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十分有價值的考古研究資料,缺少對标準器的選擇和判斷,缺少曆史文獻資料記載一一一進制青花在文獻中沒有記載這一點已是無法改變,是以隻能寄希望于以後考古資料的完善。由于元青花瓷市場價位很高,許多收藏愛好者對元青花瓷的追逐和熱衷程度已經達到了癡迷階段!這就正中了一些投機造假者的下懷,是以現在市場上“滿城盡是元青花”!故,理智的收藏者對元青花的鑒定要全面認真,要盡力參考出土瓷器,多對館藏元青花進行研究對比。值得提出的是:千萬不要把判斷依據放在“熱釋光、X熒光譜、拉曼光譜”的近代科技儀器鑒定上!因為任何科技儀器都是人操作的,在鑒定前就輸入了錯誤的資訊,鑒定結果會正唃嗎?!目前,鑒定最可靠的還是眼睛目鑒!目鑒包涵了綜合科學素材,是知識的積累,是考古資訊的綜合,任何現代科學儀器無法替代也無法比拟。比如國内目前所有儀器鑒定翡翠!拿10件明清老翡翠去鑒定10件都不對,為什麼呢?儀器輸入的是近代新翡翠的資料資訊!反而所有明清老翡翠鑒定結果都不正唃了。目前科技儀器鑒定還存在很多缺陷,一些參考資料資訊本身就存在問題,拿存在問題的資料資訊去證明元青花真赝,結果可想而知。
2021年7月29日
作者簡介: 方鵬霏,陝西省作協會員,陝西兒童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已在國内外有關報刋雜志發表散文、報告文學、短篇小說等2000多篇,榮獲中、省、市有關報刋雜志各類征文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20多次;出版發行有54萬字散文集《秦巴攬翠》。
位址: 陝西城固縣委宣傳部(退休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