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浔名人丨劉承幹

南浔名人丨劉承幹

劉承幹(1881—1963) 字翰怡,号貞一,吳興南浔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秀才。祖父劉镛,為南浔“四象”之首。父劉錦藻(光緒甲午科進士),岡長兄劉安瀾無後,即以長子劉承幹繼承為長房,堂名尊德。

劉承幹承襲繼父劉安瀾聚書遺志,大事搜羅。據周慶雲《浔雅戊集》謂,曾請名流缪荃孫,董授經等考訂校勘,編《善本藏書志》28冊,未付刊。時日本靜嘉堂文庫購得湖州陸心源“麗宋樓”藏書後,名噪一時。收藏我國古籍成為日本漢學家的風尚,紛紛來我國搶購古籍。劉承幹毅然以重金搜羅宋元明善本,以及珍貴孤本,前後聚書多至一萬二三千種,18萬冊約60萬卷,其中不乏秘本,耗資三十萬元。缪荃孫在《嘉業堂叢書序》中說:“諸收藏家多佚出之本,無不歸之,收藏遂甲海上”。甬東盧氏“抱經樓”,獨山莫氏“影山草堂”,仁和朱氏“結一廬”,豐順丁氏“持靜齋”,太倉缪氏“東倉書庫”等十數家藏書,盡為嘉業藏書樓插架。他以12萬元在劉氏家廟側建嘉業藏書樓,民國13年(1924)落成。他因初刊叢書時即上呈禦覽,并獻巨款為光緒皇陵植樹,宣統皇帝溥儀(陸潤庠代筆)賞以“欽若嘉業”九龍金匾,遂以“嘉業”名其上海青海路别墅堂名和叢書名《嘉業堂叢書》,以及南浔所建藏書樓名。

所藏古籍約有宋元善本200種,明善本2000種,清人集部5000種,手抄校正稿2000種,内不乏秘本。尚有禦題原本《永樂大典》43冊,明嘉靖隆慶間抄繕的副本44冊,共87冊稀世國寶。還花了巨款從北京國史館抄錄了《清實錄》與《清史列傳》,為外界所無。此外翁覃溪手輯《四庫全書》提要原稿150冊,宋刻孤本《三字經》一部,彌足珍貴。又搜集了全國完整的地方志1200餘種33380卷,為極有價值的文史資料。此外,劉承幹還雕版大量印書。(詳見藏書樓章)後,劉承幹岡家道中落,将嘉業堂大量古籍藏書出售,用他自己的話:“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不無遺憾地違背了他“非徒藏之,又将謀是以永其傳”的諾言。1949年南浔解放,周恩來即令駐軍保護。劉承幹将嘉業藏書樓及留存的書籍11萬餘冊,自刻書二萬餘冊,古籍雕版三萬餘片,全部獻給國家,由浙江省圖書館接收,現與小蓮莊同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魯迅曾到上海青海路嘉業堂去買過書,他在給楊霁雲的信中,對劉承幹有過這樣評價:“劉翰怡聽說到北京去了,前見其所刻禁書目,真是雜亂無章,有用書不多。但有些書則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會刻的,是以他還不是毫無益處的人物”(《魯迅雜文書信選》)。魯迅還說:“劉翰怡對明季的遺老很同情,對清初的文字獄也頗不滿,但奇怪的是他自己的文章卻滿是前清遺老的口吻。”揭露了他心理的沖突,他既同情明末遺老,不滿清初的文字獄,卻又甘願做清朝的遺老,還化了高價收購清初文字獄的禁書,刻印傳世,委實有點傻。劉承幹确是以前清遺老自居的,宣統皇帝溥儀在他寫的《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就提到·“1934年3月1日,我在東北為滿洲傀儡皇帝,關内各地遺老如劉承幹等,都寄來祝賀的表章。”劉承幹自恃父親劉錦藻是前清進士,繼父劉紫回是舉人,自己是末代秀才,故念念不忘清朝複辟,民國早已建立,但他仍用宣統年号與遺老遺少書紮往來,結果被人捏住信件,串通司法人員與幕後指使者,以複辟謀反的罪名,向他敲詐了十多萬元。劉承幹于1963年病逝于上海,終年83歲。

來源:南浔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