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秦賦:燕太傅鞠武的“亂秦之謀”,太子丹真聽他的,秦國危險了

燕國始建于西周初期,約當公元前11世紀,是西周王朝最早分封的姬姓諸侯國之一。為何周朝要實行分封制?《左傳》回答了八個字,“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意思是,西周之是以要實行分封,就是為了将那些與周王室關系最親近的人,即功臣和親戚分封到各地,建立一批能為周人控制的據點,環繞在周王室旁邊充當屏障。那麼,西周初期到底封了多少個諸侯呢?《左傳》說,“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荀子》說,“周初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大秦賦:燕太傅鞠武的“亂秦之謀”,太子丹真聽他的,秦國危險了

實際上,無論是五十五國還是七十一國,燕國第一代國君召公奭的尊貴地位除了魯國的開國君主周公之外,是任何諸侯國君都難以比拟的。“周、召分陝而治”,就是最好的注解。簡而言之,就是今三門峽以東的軍政大權由周公統籌;三門峽以西,即周人興起的關中一帶由召公負責。為何周公能平定纣王之子武庚發動的“三監之亂”并于勝利後進行了三年聲勢浩大的東征,召公提供的糧秣當居首功。時至今日,《詩經》中收錄的一首《甘棠》之詩仍能看到召公治理西陲時的敬業精神。不過,燕國的曆史雖然悠久,但關于它的早期情況,史料卻極其匮乏,以至于召公以後的幾位燕國國君,除了《史記》中的那句“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之外,連名谥都不曾留下記載。但為何到了燕惠侯時,燕國的史料便多了呢?因為在燕惠侯時期,西周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即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

大秦賦:燕太傅鞠武的“亂秦之謀”,太子丹真聽他的,秦國危險了

前文已述,周滅商後,殷商遺族不甘失敗,曾發動了大規模的叛亂。為了平叛,周王朝不得不将關中地區的精銳部隊調到東方戰場,進而令活躍在陝北高原的戎族坐大。如今,西周王畿發生了暴動,這無疑再次削弱了西周的國力。是以,周王室已不能挑起抵禦戎族侵擾華夏諸侯的重任。這對建國北疆的燕國而言,是很緻命的。實際上,公元前664年,燕國也确實面臨着亡國之危了。好在此時齊桓公崛起,他不但及時率軍擊退了山戎,還慷慨地将一片齊國領土贈送給了燕國。但是,燕國和齊國的友誼僅限于春秋時期,到了以兼并為主的戰國時期,這兩位鄰居的沖突便加劇了,尤其是公元前316年。

那一年,燕國國内發生了“子之之亂”,齊國趁火打劫,竟起傾國之兵将其攻滅。不過,由于齊國打破了七雄并立的戰略均衡,旋即遭到了列國的反對,以至于最後無功而返。而燕國呢?則在新任國君燕昭王的上司下,一切從零開始。此後的曆史耳熟能詳,燕昭王在後來奮發圖強,不但用樂毅報了齊國滅國之仇,還向北方的東胡用兵,将疆域擴充到了今遼東一帶。可以說,燕昭王統治時期的燕國,堪稱燕國建立以來最鼎盛的時期。可昭王英雄,并不代表他的後繼之君也是如此,如燕國最後一任國君姬喜。

大秦賦:燕太傅鞠武的“亂秦之謀”,太子丹真聽他的,秦國危險了

史料記載,就在秦國即将發起統一戰争的前夕,這位愚蠢的燕王還看不清形勢,竟不聽大臣勸阻,一次又一次地發兵打起了長平戰敗後的趙國。也就在燕趙兩國掐架不休的時候,秦國悄然推進到了趙都邯鄲的眼皮子底下,完成了對趙國的滅國準備。到了這時,燕國才看清了自己的處境。那麼,燕國會如何消弭即将到來的滅國之危呢?

燕國太子姬丹認為: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國大亂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他的師傅太傅鞠武卻認為此計太過冒失,成功的機率不大。是以,他給出了“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媾匈奴”的建議。

大秦賦:燕太傅鞠武的“亂秦之謀”,太子丹真聽他的,秦國危險了

“西約三晉,南連齊、楚”,按照當時局勢來說,成功的幾率不高。因為此時的三晉惟存一魏國,趙國雖有宗室公子嘉立國于代地,但實力僅可自保。齊國曆來奉行交好秦國的政策,說通也不容易。楚國呢?它剛經曆了一場奪權政權,新君負刍還未穩定局勢。是以,熟悉形勢的太子丹聽後,便直截了當地告訴鞠武:此計曠日持久,且靡費甚多。其實,太子丹沒有深思鞠武後半段“北媾匈奴”的提議。用好了,當可牽制秦軍主力,延緩秦國東出的腳步。

大秦賦:燕太傅鞠武的“亂秦之謀”,太子丹真聽他的,秦國危險了

我們知道,趙國滅亡後,其在陰山河套一帶的領土從名義上已屬于了秦國。可是,由于東出滅國的需要,秦軍并未在此投放過多的兵力。是以,此前被李牧驅逐的遊牧民族,很多都重返了故土,尤其是彪悍骁勇的匈奴人,他們還将牧地一度推進到了秦昭王修建的長城附近,即賀蘭山一帶。也就是說,以此為補給基地,匈奴的遊騎可經清水河谷、泾水河谷和馬蓮河谷滲入關中。另外,陰山河套的匈奴人也可越過鄂爾多斯大草原,經洛水河谷及其支流南下關中。實際上,按照後來漢匈百餘年的戰史來看,匈奴騎兵的機動能力極強,步兵居多的秦軍若想在漫長的長城防線上攔截,也是很難做到的。是以,如果太子丹能聽從鞠武一半的建議,以重金遊說匈奴調發精銳襲擾秦國邊塞,秦人為保護鹹陽的安全也會調回相當一部分東出大軍。

參考資料:《史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