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喜(前401—前369年)周安王姬驕之子東周第二十二位君主。在位時間:前376年—前369年在位,又稱周夷烈王。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
韓、趙、魏三國瓜分了晉國公室僅有的土地,廢靜公為庶人。并将晉靜公和晉國公室遷到屯留,晉國徹底滅亡。趙敬侯再伐中山,與中山國戰于中人(唐縣)。 越太子諸咎殺其越王翳,在位36年。周安王驕去世,在位26年,其子姬喜繼位,為周烈王。
周烈王元年(前375年)
魏國伐楚,交戰于榆關,南韓乘機滅鄭。南韓領土大為擴充,并且遷都于鄭(河南新鄭)。趙敬侯去世,在位12年,子種繼位,是為成侯。趙公子勝對此不甘心,遂于成侯即位之年,在趙國叛亂,公開與成侯争立。秦獻公頒布“為戶籍相伍”,把個體小農按五家為一伍的編制編入國家戶籍,加強了封建國家對勞動人民的控制,也強化了封建國家的簿籍登記制度。越國人殺死太子諸咎,越國陷入内亂。在吳地的越國人擁立錯枝為王。
周烈王二年(前374年)
韓山堅殺韓哀侯,哀侯在位2年。其子韓懿(共)侯若山立。齊田午殺侯郯自立,是為田齊桓公。侯郯在位9年。韓、齊新君均于本年改元。秦在栎陽設縣,因為栎陽地處軍事争奪的要沖,栎陽縣的設定,對秦國改革具有特殊意義。越國大夫寺區平定内亂,擁立無餘為越王。
周烈王三年(前373年)
燕簡公敗齊師于林營。衛慎公衛頹去世,在位42年,其子衛訓繼位,是為衛聲公。
宋休公田去世,在位23年,子兵繼位,是為宋辟公。魯共公對齊國發起進攻,一直攻到齊國的陽關。魏武侯向齊國發起進攻,一直打到齊國的博陵。燕後簡公去世,在位45年,燕後桓公即位。
周烈王四年(前372年)
趙國繼續向外擴張,是年向衛國發起大規模進攻,一舉攻取衛國鄉邑七十三年,趙國在中原地區勢力驟增,衛國勢力更加削弱。魏國與趙國在北蔺作戰,擊敗趙國軍隊。衛國向齊國發起進攻,攻取其薛陵。
周烈王五年(前371年)
魏國攻取楚國的魯陽,從此魏國在黃河以南占有大片土地。秦國與趙國在高安作戰,趙國打敗秦國。
周烈王六年(前370年)
楚肅王熊臧去世,在位11年,楚肅王無子,其弟熊良夫繼位,是為楚宣王。宋辟公去世,在位3年,子剔成繼位。魏武侯擊去世,公子緩與公子缶争奪君位,國内大亂。趙、韓兩國乘機幹涉魏國内政。趙國企圖殺死公子缶,割取魏地;而南韓企圖使“魏分為二”,削弱魏國勢力。由于趙、韓兩國意見不合,南韓退兵。公子缶乘機打敗趙國的和公子緩的軍隊,繼位為國君,是為魏惠王。
齊威王前往洛陽朝見周烈王姬喜。周王朝此時已國衰力弱,各封國國君早已把朝見周王之事淡忘後,田因齊突然有此舉動,使各封國感到大為驚訝。趙成侯發起對齊國的進攻,攻克齊國的甄城。魏軍與趙軍在懷作戰,趙軍戰敗。齊威王封賞政績卓越的即墨大夫,烹殺弄虛作假的阿邑大夫及平時為他說好話的官吏。
周烈王七年(前369年)
周烈王姬喜去世,在位8年,其弟姬扁繼位,是為周顯王。韓、趙遷晉桓公屯留,晉傳世至此絕。韓、趙兩國聯合向魏國發起進攻,并奪取其葵地。自中山複國後,三晉不斷地向中山發起侵略戰争,為了加強自身的防禦能力,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
當時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諸國都不來朝拜,唯獨齊威王來朝拜,是以天下都稱齊威王賢德。 周烈王在位時,是秦獻公在位的後期。秦獻公廢除了野蠻的殉葬制度,将國都由雍遷到東部的栎陽,以便于向東發展和接受先進的文化影響,擺脫舊貴族勢力的影響,以及整頓内政,加強王權。他還清理戶籍,整頓軍隊,注意發展經濟,使國勢好轉,為日後秦孝公時候的商鞅變法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