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賣國賊變身民族英雄,奕山真的是無能将軍嗎

相信很多人知道“奕山”都是因為第一次鴉片戰争。1841年,靖道将軍奕山領兵赴廣州抗擊英軍。按照課本上的說法,作為皇親國戚,奕山沾染了所有八旗子弟的陋習,主動向英軍獻城投降,還欺騙朝廷說洋人被台風刮到海裡淹死了。

奕山是道光侄子不假,但要說他是纨绔子弟還真不客觀。在廣州戰役之前,奕山在平定張格爾之亂、保衛新疆上也是立有戰功的,同他一起在廣州抗英的名将楊芳就是他在新疆的老戰友。

從賣國賊變身民族英雄,奕山真的是無能将軍嗎

​許多中文史料記載奕山在廣州熱衷采買洋貨,沒做任何備戰,英方的資料卻顯示奕山在廣州積極調兵,還珠江秘密修築炮台。然而奕山和楊芳所做的一切準備在英軍面前都不堪一擊。

清軍慘敗之時,七十歲高齡的楊芳甯死不降,堅持在前線指揮作戰,奕山這時卻選擇了投降,之後就有了《廣州和約》的簽訂。喪權辱國注定要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但是廣州的“無能将軍”被朝廷發配新疆後,居然戲劇性地又變成了“民族英雄”。

乾隆收複新疆時為永絕後患,要求清軍必須擒獲大小和卓兄弟二人及其全部家眷。兆惠為此一路打到今天的阿富汗地區,但最終還是讓大和卓的一個兒子逃了出去,此後新疆的所有暴亂都源自這個漏網之魚。

從賣國賊變身民族英雄,奕山真的是無能将軍嗎

​中亞浩罕國将和卓後裔當做侵略新疆的跳闆,不斷資助他們潛回新疆作亂。奕山在1826年駐守喀什噶爾時恰好遇到了和卓後裔張格爾的叛亂。因路途遙遠清軍統帥長齡和楊遇春隻帶來了一萬多部隊,而張格爾在喀什噶爾的叛軍卻有十餘萬。

清軍面臨的問題不光是對手人多勢衆,最重要的是戰場上還刮起了沙塵暴。文官出身長齡希望暫時退兵,但楊遇春頂住壓力,認為這是絕佳的襲營機會。剛出道的奕山作為騎兵先鋒率先渡過渾河,第一個打入喀什噶爾城。清軍僅以死傷數十人的代價,斬首一萬餘級,一舉瓦解了張格爾的叛亂。

此戰後楊遇春留下部将楊春繼續掃清餘孽。奕山配合楊春多次擊退浩罕國派來的叛軍,最終生擒了企圖再次潛入新疆叛亂的張格爾。

從賣國賊變身民族英雄,奕山真的是無能将軍嗎

​清軍主力撤退後,奕山因表現出色被留下善後。為了減輕朝廷的财政壓力,奕山積極勘察地形,開墾出十幾萬畝良田,極大地減輕了軍糧壓力。奕山本人是以也得以在數年之内升至伊犁将軍。

鴉片戰争之前,奕山絕對算得上皇族中的精英,是以東南烽煙一起,他就立刻南下平亂。隻可惜同樣的搭檔、同樣的戰術,敵人變成洋人卻一點作用都不起。因皇族中再無可用之人,奕山被發配到新疆戴罪立功。

沒過多久在浩罕國的支援下,新疆又爆發了“七和卓之亂”。南疆主要城市很快失陷,道光急忙在北疆調集兵馬。可憐此時清政府此時國庫空虛、老将凋零,僅能湊出一個五千人的部隊,帶隊的還是奕山這個“無能将軍”。

從賣國賊變身民族英雄,奕山真的是無能将軍嗎

​​奕山領命後立刻南下,穿越茫茫沙漠後在英吉沙與叛軍主力相遇。相比于之前的幾次叛亂,浩罕國這回派出的全部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但是奕山卻并不害怕。他從容地指揮鳥槍兵和擡槍兵交替射擊,最後用滿蒙騎兵沖擊對方陣地。奕山僅用傷亡不到一百人的代價大破三萬敵軍,繳獲物資無數。

将功贖罪的奕山很快又被朝廷啟用,以他的能力治理新疆、羁縻中亞還是綽綽有餘的,隻可惜沙俄很快又打了過來。

這一次奕山并沒有吸取廣州的教訓,對于沙俄的險惡用心茫然不知,唯一變聰明的是學會了和皇帝保持一緻。他雖然割讓大片領土,但因為都是皇帝點頭的,并不妨礙他的聖眷不衰。奕山的人生就是如此的精彩刺激,民族英雄和賣國賊的轉變隻在一瞬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