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争議影片《當尼采哭泣》,弗洛伊德與尼采不得不說的故事

作者:8分電影
争議影片《當尼采哭泣》,弗洛伊德與尼采不得不說的故事

尼采的名字正如他流傳甚廣的那句話一樣,最終聲震人間。但是他的思想,思想中最珍貴的那些内容,實際上依舊長久的緘默。我們擺脫不了像認識其他哲學家那樣,從他們的隻言片語中去試圖還原他們全部的思想,憑僅僅隻是作為表達的一兩段話語。

這些偏見最終又回到了那句很老很老,快被用爛的話裡面: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就好像本劇中的,某位意外被安排推動主線的配角—弗洛伊德教授,用他所謂的俄狄浦斯情結去解讀哈姆雷特一樣。對我們自己,多一種對尼采的認識又有何妨呢?

無論它正确與否。

這就是《當尼采哭泣》的價值,你絕對不能對這裡面的故事全盤接受。如果你是第一次了解尼采和弗洛伊德,為了不留下刻闆印象,請務必對這其中的台詞,一句也不要相信。

争議影片《當尼采哭泣》,弗洛伊德與尼采不得不說的故事

這個被虛構的,關于幾個真實曆史人物的故事。也算是十九世紀末維也納學術圈子百像的縮影。在這段曆史上活動的尼采,在基督教的氛圍下講着離經叛道的講:“上帝已死。”

就好像sex pistols的Anarchy in the UK開啟了屬于朋克的時代一樣。隻不過,antichrist這個詞的分量可不像現在一樣,尤其對于我國這種宗教氣氛不濃厚的國家,僅是一個說辭。

片中的尼采,敏感而又脆弱,他躲在自己作品與思想所結成的牢籠中。他的嘴唇被濃密的胡須遮擋了去,讓人沒法在高速的話語中捕捉動态。他的眼神,在圓框眼鏡後閃躲着來自布雷爾的詢問。

争議影片《當尼采哭泣》,弗洛伊德與尼采不得不說的故事

至于布雷爾,排除掉曆史上的真實形象,電影裡的他是一個富有而又充實的有産階級,他所展露出來的是由富足和博學表現出的内在的自信。而他表面上是成功人士的代表,至于内心,在和每個人一樣,受困于中年危機。對于愛情的,仿若負擔一般的不信任,自身為社會認可後目标和動力的缺失。他的諸多隐性問題,是這場讨論得以存在,并在無數年後依然能引起觀衆共鳴的先決條件。

你或許會問,對于一個受過教養,并且身為分析師的人來說,這種問題是否顯得過于普通。

是的,是有些過于普通,從問題的表達到問題的形式。但是,這就是這個電影以及原作者所想表達的,你誇獎他是深入淺出也好,你譏諷他是亵渎古人的簡單化解讀也好。

争議影片《當尼采哭泣》,弗洛伊德與尼采不得不說的故事

不過正如我們不可否認“中年危機”這個詞所面向的中年群體一樣,這個詞的普遍性說明了幾乎所有人都理應經曆這一時期。隻不過哲學家們用着些許的拗口的術語刨根問底的心态似乎并不是這麼讨喜,大多數人或許更喜歡的是普通的煩惱,普通的表達和普通的的解決。大家說着空泛的話達到的合家歡結局。

讓我們回到直到剛才隻被輕微提到的弗洛伊德,本作中最耀眼的配角,他從出場甚至就有一絲喧賓奪主的華麗感。原因可能是因為他的名聲,或是原作者對于精神分析創始者的尊重,為了突出還專門在開頭安排了一幕,把西格蒙特稱作弗洛伊德教授。

争議影片《當尼采哭泣》,弗洛伊德與尼采不得不說的故事

本片中并沒有弗洛伊德和尼采直接接觸的劇情,但是卻把側面發力的整個推動留給了弗洛伊德。他啟發了布雷爾,對布雷爾進行了催眠,解決了布雷爾的病痛,也反向使得布雷爾更加了解尼采。某種意義上他是本片的大boss兼操盤手。這是在看電影無法擺脫的感受,而實際上這種有一個好像上帝視角一般的人存在,讓影片中兩位主角的對立和讨論少了很多的激情,而變得有些許平淡。

至于曆史上真實的弗洛伊德,榮格曾在他晚年的自傳中提到過,弗洛伊德本人并沒有讀過尼采的的作品,這點和影片中的某一部分是不符。至于榮格用他的方法,把尼采的理論概括成“權利”,把弗洛伊德的理論概括成“愛”,又是一個和本片完全相反的論調。

争議影片《當尼采哭泣》,弗洛伊德與尼采不得不說的故事

說了很多題外話,或許暫時沒有看影片的你,潛意識下也因受到我的影響,而像我一認定了弗洛伊德的魔力。不過對于一個熱愛電影的人,總是繞不開弗洛伊德的,笑,縱然他的理論在心理學界早已沒有了往日的風光。

至于莎樂美,她的出場就是鮮豔的紅色,我在豆瓣的影評裡看見很多人諷刺這件衣服活像十九世紀倫敦的性工作者。我不理知道十九世紀倫敦的性工作者的具體穿着,不過那一抹鮮豔的近乎代表着情欲的豔麗紅色在出場之初就給了我這個女人最基本的印象。

不管具體的衣着與曆史應有的差異,我至少不覺得這是一個敗筆,配上Katheryn Winnick那種混雜着俏皮的可愛。這是一個和原著有着些許出入的莎樂美,或許她對劇情的推動力量是以小了很多,也使尼采的的部分做法顯得不那麼必要。但是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争議影片《當尼采哭泣》,弗洛伊德與尼采不得不說的故事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可以也值得一看的片子。導演或許某些地方有種種不成熟,但是基本的暗示,和幾場夢境中兩毛錢特效的意識流用法,都是可圈可點的。當然,不會是希區柯克那樣精妙的用法,但是也是及格線偏上的水準。

如果你對十九世紀末的昨日的歐洲感興趣,這可以算一部入門的片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用着的那些拗口的表達,和表達下潛藏着的思想的對沖,以及那些先鋒思想對時代的沖擊。

但切記,這是屬于一群人的尼采,甚至可能跟真正的尼采大相徑庭,但是對于很多他對于性和愛情的抗拒或許又是不錯的說得通的解讀。無論如何,請在觀影中有所保留的接受。

就如同尼采那句極具争論的話,請帶着你的鞭子。

文/Cytto
争議影片《當尼采哭泣》,弗洛伊德與尼采不得不說的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