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頒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這竟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法律。
它明确規定:“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
毛澤東将其譽為“普遍性僅次于憲法的根本大法”。
1919年11月,年方21歲的湖南女子趙五貞,因不滿父母包辦婚姻,在多次反抗無果、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出嫁當天在花轎中用剃刀刎頸自殺。
這件事對毛澤東刺激極大。他連寫九篇文章,發出這樣的呐喊:
“柑子園塵穢街中被血灑滿,頓化成了莊嚴的天衢,趙女士的人格也随之湧現出來,頓然光焰萬丈!”
“願率天下齊聲高呼‘趙女士萬歲’!”
或許在那個時候,毛澤東的心裡就已經牢牢樹立了婚姻自由的理念!
後來,毛澤東把“夫權”列為束縛農民的四大繩索之一。
1931年,毛澤東親自簽發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明确提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等原則。
這些内容,大緻構成陝甘甯邊區婚姻條例和新中國《婚姻法》的基本盤。
1939年,陝甘甯邊區政府頒布了《陝甘甯邊區婚姻條例》和《抗戰時期施政綱領》等檔案,明确指出:“實行男女平等,提高婦女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地位,實行新婚姻制度。”
這一年的陝甘甯邊區第一屆參議會上,還制定通過了《提高婦女政治經濟文化地位草案》,指出:“廢除一切歧視婦女的制度以及鼓勵婦女參政、培養婦女人才的辦法。”
在保衛婦女權益上,中國共産黨毫不退步。
1937年,紅軍将領黃克功槍殺女學生,毛澤東頂住壓力,“揮淚斬馬谡”;而同時期,張靈甫殺妻,常凱申則讓他戴罪立功,竟成“一代名将”。
1948年,冀中軍區參謀長黃壽發殺妻,解放戰争緊要之際,依然是殺無赦!
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劉巧兒故事原型,是發生在甘肅的一件真人真事。
劉巧兒的原型叫封芝琴(1924年05月—2015年02月12日),出生于甘肅華池縣悅樂鎮上堡子村,乳名叫封捧兒。
封芝琴4歲時,她被父親許給張灣村的張柏為妻。18歲那年,父親嫌張家貧寒,又将她許給了朱家後生。
張家按照當地“搶親”習俗,将封捧兒搶到了家中,封捧兒的父親便以“搶劫民女罪”将張家告上華池縣司法所。
司法裁判員未做深入調查便召集朱、張、封三家當事人,當庭宣布張柏“搶親”婚姻無效,縣警衛隊還把搶親的人全部抓了起來,一對鴛鴦就這樣被拆散。
1942年4月4日,封捧兒翻山越嶺80餘裡到慶陽城,找到隴東專署專員馬錫五告狀,請求為自己伸冤作主。
馬錫五經過調查研究後,于5月29日,在悅樂鎮召開群衆大會,公開審理了封捧兒婚姻案,宣布封捧兒與張柏的婚姻有效,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婚後,封捧兒為自己起了個新名叫封芝琴,成為解放區婦女争取自由婚姻的典型。
根據封捧兒的故事,1943年,袁靜寫出劇本《劉巧告狀》,說書演員韓起祥也推出說唱《劉巧團圓》。
(2015年2月12日,封芝琴在上堡子村的家中安詳地去世,享年91歲。)
從西柏坡進北平之前,黨中央交給中央婦委拟定婚姻法的任務。新中國成立後,鄧穎超同志把初稿送交黨中央。經過中央書記處讨論修改後,由黨中央轉送中央人民政府。
新中國成立之初,封建婚姻制度與男尊女卑思想在社會上還廣泛存在,不幸婚姻纏繞着無數中國婦女。社會對新式婚姻法的需求愈發迫切。
經曆多次征求意見和修改後,1950年4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通過,5月1日正式實施。
法律的尊嚴在于執行。頒行之後,宣傳與捍衛《婚姻法》的運動在全國多次展開。
1951年10月,中央派出4個檢查組奔赴全國,進行為期兩個月左右的《婚姻法》執行情況檢查,了解了法律貫徹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一些違反《婚姻法》的犯罪分子受到了嚴厲制裁,山西省趙城縣幹部靳書田殺害妻子後被判處死刑,長治專區将15名殺妻罪犯判處死刑。
1953年2月1日,周恩來簽發《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貫徹婚姻法的訓示》,要求“展開一個聲勢浩大、規模壯闊的群衆運動,務使婚姻法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發生移風易俗的偉大作用”。
一場持續數月的《婚姻法》宣傳運動席卷全國,報紙、廣播、電影、戲劇等各種群衆喜聞樂見的媒介都被用于宣傳《婚姻法》。
這其中也少不了新鳳霞主演的評劇《劉巧兒》。
1950年,在宣傳《婚姻法》的熱潮中,評劇演員新鳳霞推出了評劇《劉巧兒》。
新鳳霞是天津人,6歲學平劇,13歲學評戲,15歲就成了角兒。1949年,經時任天津市委書記黃敬夫人範瑾引領,新鳳霞到北京發展,初登天橋演出便引起轟動,名動京城文藝界。
當時,負有宣傳《婚姻法》任務的北京市婦聯主任張曉梅找到新鳳霞,向她推薦袁靜劇本《劉巧兒告狀》和韓起祥說唱本《劉巧團圓》,希望她據此改編為評劇,以配合宣傳《婚姻法》。
新鳳霞一口答應,和同行們連續幾天改編劇本。
評劇《劉巧兒》正式上演後火爆京城,幾乎所有的文藝大家都來看戲。
徐悲鴻先生不吝溢美之詞,為新鳳霞題道:“應是乾坤為定位,物華靈秀之中央”。
在這出戲中,新鳳霞成功塑造了劉巧兒的藝術形象,并創造了有自己特點的評劇疙瘩腔唱法。
人們通過《劉巧兒》了解了評劇,通過《劉巧兒》知道了新鳳霞,新鳳霞的名字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新鳳霞藝術地位由此确立。
更重要的是,《劉巧兒》在普及宣傳《婚姻法》中,立下汗馬功勞。因為當時婦女識字的人少,通過戲曲形式,人們知道,有劉巧兒這樣一位争取婚姻自由的榜樣。
1952年文化部主辦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新鳳霞得了一等獎。
起初,因為她是年輕的評劇演員,評了三等獎。周總理知道了,就說:“你們評演員獎不要論資排輩,新鳳霞是青年,她在天橋小戲園子,可是她的演出已經有了影響,全國都聽《劉巧兒》……”
周總理對新鳳霞的演藝極為贊賞,據說是“三天不喝茶,不能不看新鳳霞”,曾邀請新鳳霞夫婦到家裡做客。
到了1956年,《劉巧兒》拍成電影公映後,在全國掀起了學唱劉巧兒的熱潮,《劉巧兒》的唱詞:“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更是風靡一時。
——就她的戀愛故事來說,這句台詞,簡直是給自己定做的。
封捧兒和新鳳霞,都是婚姻自由的實踐者,是走在時代前列的勇敢女性,他們一起演繹了《婚姻法》的時代精神。
她們享受的自由權利,是早她們三十年前的趙五貞所不能想像的。
——這一切變化,都源自共産黨為改變女性地位所做的真心努力。
1986年,封捧兒不遠千裡,來到新鳳霞家裡,兩個“劉巧兒”見了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