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恒(570—―577)是北齊皇帝高緯之子,母皇後穆邪利,南北朝時期北齊最後一位皇帝。當時北周不斷進攻腐朽的北齊,齊軍屢戰屢敗。高緯便禅位于兒子高恒,改元“承光”。高恒即位才24天北齊京師邺(今河北一帶)就淪陷了,高恒等10餘人騎馬欲逃往南方的陳朝。
高恒見北周大軍緊追不舍,這身黃袍他也不敢穿了。便釋出文書,将皇位禅讓給駐守在瀛州(今河北省河間)的大丞相、任城王高湝。高恒自稱大齊守國天王,高緯稱大齊無上皇。高緯父子委派侍中斛律孝卿将禅文和玺绂送給高湝。
斛律孝卿卻沒有将它送給高湝,而是送給了北周武帝宇文邕,以此作為賣身投靠的資本。跟随高緯多年的心腹大臣高阿那肱與北周裡應外合,使高恒、高緯一行數十人全被北周俘虜,北齊滅亡。建德六年(577)十月,高緯、高恒等人被宇文邕害死。
高恒出生不滿百日在邺都(今河北臨漳邺鎮一帶)便被冊立為太子。武平七年(576)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親自率領10萬大軍,兵分三路,大舉向北齊進攻。當時北齊已腐敗無能到極點,以緻北齊邊防重鎮——晉州(今山西臨汾)不到兩天就被北周攻陷。
北周大軍如洪水猛獸長驅直入北齊腹地,太子高恒跟着高緯倉皇東遁。為推卸北齊亡國之責,高緯在次年(577)春正月初一匆匆忙忙禅位給他兒子高恒,高恒即位,時年八歲,改元為承光元年,大赦天下,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高緯為太上皇帝,後為太上皇後。
高恒即位,黃門侍郎顔之推、中書侍郎薛道衡、侍中陳德信等勸告高緯趕往河外募兵,再作打算,如果不能成功,則投靠南陳。高緯聽從了他們的建議。太皇太後、太上皇後先從邺城趕赴濟州。北周軍漸漸地迫近了。高恒從邺城向東逃走。沒幾日,高緯帶領着百多名侍從也往東逃竄,渡河跑入濟州。
高恒又禅位于大丞相、任城王高湝,尊高緯為無上皇,高恒為守國天王。留太皇太後在濟州,派高阿那肱留守。高緯及皇太後攜帶着高恒逃跑到青州,高阿那肱見北齊大勢已去,便勾結北周軍,和北周約定好了活捉他們的計劃。
随後,高緯及高恒一行人被北周軍俘虜,解送至邺城,北周武帝以賓主之禮接待了他們,又令人将他們押送至長安。北周封高緯溫國公。建德六年(577年)十月,有人誣陷高緯和宜州刺史穆提婆等人謀反,株連到高恒、高延宗等少長幾十人,全被賜死。到大象末年,陽休之、陳德信等人啟奏大丞相隋公,請求收葬高恒等人,得隋公準許後,葬埋于長安北原的洪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