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視窗訊(杜建文 侯福順 王會良)55歲的高恒,住在石家莊市井陉礦區。他曾在石家莊,北京和深圳,當過勞工,職員和計程車司機。2007年偶然的一次創作根雕成功,使他走進了根雕世界,十幾年大膽探索,不僅自己建立了首家根雕廠,并且無私傳藝,帶動周邊複制了近30家根企,成功的把當地根雕批量打入港,澳,台,帶動了當地根雕經濟。高恒一鳴驚人,他的傳奇經曆被人們非常誇張的傳頌。2015年,他建起一座《高恒根雕藝術館》,現擔任井陉礦區根雕協會會長,河北根雕企業行業協會榮譽會長,中國首屆崖柏藝術展聯合會會長。
癡迷根雕,輾轉多地,30年後走進根雕世界
高恒的父親,是井陉礦務局醫院有名的外科醫生,對醫術精于求精,對患者周到耐心,退休後經常給鄰居朋友看病,口碑非常好。父親常告訴高恒:“要下苦功夫,要學好一技之長!”
高恒童年喜愛美術,愛看小人書,一看就放不下。國中畢業後,曾跟着美術老師高月冬學習國畫。1983年,井陉礦區物資局創辦了一家根雕廠,也是河北省首家根雕廠。高恒好奇,想知道根雕的加工,常以找朋友為借口,到根雕廠“玩耍”。高恒笑着說,“根雕加工的基本工序,都是那時候偷學來的。”
上世紀90年代,高恒所在的陶瓷廠經濟下滑,他車開的好,就到石家莊開計程車,期間,高恒輾轉到過北京和深圳發展。2003年,高恒到深圳幫親戚打理生意,偶然機會他發現了深圳根雕一條街,琳琅滿目的根雕作品讓高恒驚喜若狂。他有時間就蹲在市場,看個沒完。長期摸索,他發現南方對根雕特别重視,根雕具有很高藝術價值,但在北方卻一直有價無市,井陉資源豐富,我必須嘗試一下!高恒回憶,“對根雕的濃厚興趣,深深的吸引着我。”
2005年,高恒在井陉礦區清涼山下,緊挨公路租了一處農家院,開辦了一個根雕盆景店。他每天起早貪黑,蹲在四合院,刮樹皮,打磨根雕。别人累了,是上床睡覺;高恒累了,他就背上相機,去爬山采風,拍攝太行山美景。
進山采風,偶遇“土墩”,創作出巨型“樹包石”根雕
高恒是一位資深攝影愛好者,空閑就到井陉西部深山區采風。
2007年3月,他走累了坐在農戶門前的石頭上,無意間扭頭,發現了一件2米多高,重約一噸多的土墩,高恒好奇,圍着土墩轉了一圈,才看出是一個巨大的樹根,據農戶講,當地盛産柿子,把枯樹鋸到後,就把樹根連泥帶土閑放在門前,說起樹齡,當地人講,這棵柿子樹根可能有600多年曆史了。高恒與主人協商買了下來,農戶很高興,“土墩太大燒柴不好劈開,放着太占地方,你拉走吧!”為了把樹根運回家,高恒租用了吊車和拖拉機把樹根拉回家,放在自己的根雕盆景店門前。
那土墩,被風吹雨淋放了兩個月,原因:高恒并不看好這個樹根,處于好奇才拉回來的。他有時間就用工具清理土墩,泥土太厚,清了好幾次,樹根逐漸露出了真容:柿子樹根高2.4米,寬1.5米,重達1噸以上。樹根蒼勁,玲珑透剔,頂部酷似兩條盤旋的巨龍,更絕得是,根中央位置鑲嵌着兩塊百餘斤重的巨石,每塊石頭的重量估計在百斤以上,根雕裡還包裹着零星的碎石。根友們聞訊趕來,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連連稱奇。
圍觀的根友獻言獻策,有人說,必須把石頭擊碎取出來,作品才完整。也有人說,要對樹根包裹的石頭進行雕刻,刻上圖案和文字。高恒想,減少人為加工,保持樹根的完整,根雕作品應保持大自然的原貌,才屬精品。于是,高恒拒絕人工擊碎或雕刻。
河北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陳耀林介紹,“樹包石”是一種奇特的現象,是樹木在生長過程中,樹根将石頭包裹在内形成,有很大的收藏價值。“樹包石”的收藏價值跟包裹的石頭類型有關。如果包裹青石等比較好的石頭,價值較大。陳耀林認為,高恒的這塊自然形成的如此巨大的“樹包石”根雕,比較奇特,有很大的收藏價值。同年,《河北青年報》以《巨大樹包石驚現井陉》為題,作了報道。次年,《燕趙老年報》以《憾見的巨型樹包石根雕》為題,做過報道。在當地引起不小的轟動。
一鳴驚人,無私傳藝,把當地根雕打入港,澳,台
高恒沒有想到,因為這次偶然成功,他從此走進了根雕的世界。
井陉礦區地處太行山腹部,資源豐富,制作根雕的愛好者衆多。作品雖多,卻有價無市,原因:作品都賣不出去,隻能參展或贈送親友聯絡感情。不能養家糊口,自然無人專業制作,始終停留在業餘狀态。當地根雕成了消遣和觀賞的代名詞。
2007年,高恒用20多天,乘火車轉汽車,串廠家逛市場。跑遍雲南,福建,廣西,浙江等地考查根雕市場。他最終發現,南方缺資源,作品好賣;北方有資源,無好作品;南方多是機械加工,北方純屬手工加工,是以導緻南北方市場價格差别巨大,成為北方根雕有價無市的瓶頸。傳回時,他買了電鋸,雕刻機,角磨機,高壓噴槍等工具,還有幾件樣品。井陉礦區的根雕久負盛名,但都是純手工操作效率低下。現在引進了機械打磨,用高壓水槍來做樹根的去土、去皮工作,大大節省了創作時間。經過籌備,于2008年10月,租場地5畝買電腦建網站,辦起當地第一家根雕加工廠。他用半機械加工根雕,試做了幾件作品後,成功的打入廣州市場。
消息傳出,區内外許多根友慕名參觀取經,高恒口無遮擋,從不保守。直言傳給來訪者,還幫幾位根友改制工具,代理加工作品。有人背後說他傻,自己嘔心瀝血辛辛苦苦,打開了市場,一張口告訴别人了。高恒嘿嘿一笑,常說一句話:“衆人拾柴火焰高,形成規模才有市場。”在他帶動下,周邊近30家根雕廠揭杆而起。《燕趙晚報》以《多年根雕情結,成就創業夢想》為題,《河北畫報》以《巧借自然妙雕刻——高恒的崖柏根雕》為題,做了報道。
高恒不惜代價,跑遍全國捕捉資訊。産品有銷路,安照常理,他應踏踏實實待在廠裡,多出作品。高恒每隔一段,就扔下手裡的活,外出考查,開車日行千裡已屬常态,每次回來人都瘦一圈。他的車才買三年,行程已達15萬公裡了。為節省時間,他經常需乘飛機,2014年,一位台灣根友約他,他乘機飛到台灣,台方不讓出機場,原因:少個證件,他原路傳回。回石後迅速補辦證件,又登機與台灣根友準時見面。
高恒這個小人物,大膽開拓,無私傳藝,一鳴驚人。把土産根雕成功推入市場,批量銷往廣州及港,奧,台,帶動了當地根雕經濟,為山區根友撐起了一片藍天。
不砍活樹,用枯樹爛根,化腐朽為神奇
高恒堅守原則:不砍活樹,不用活體,把枯樹爛根變廢為寶,化腐朽為深奇。毫無價值的枯樹根,在高恒眼中都變成無價之寶。
2013年3月,高恒開車路過某村,看到雜亂不堪塵土飛揚,路人粉粉躲避饒行,原來是村民拆除老房子。他若有所思,把車停在一邊,走近工地察看,發現有一段被砸斷的柏木房梁,躺在灰土裡,有一米多長。他立即找房主協商,房主看被砸的不成材,蓋新房用不上,就痛快的賣給他,被高恒拉回家。
井陉煤礦有百年曆史,煤礦的标志性建築是:高36米,占地38平米的皇冠水塔,外形八角形狀,紅磚砌成,頂部造型酷似一頂德國皇冠,故稱皇冠水塔,建于1915年,曆經百年蒼桑,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高恒用相機把皇冠水塔拍攝下來,安照圖檔縮小比例,苦幹7天,雕刻成為高1,2米的作品。高恒說,“用百年老木梁,制成百年老礦的标志建築,真是對号入座。”栩栩如生的作品立在院裡,無人想到是用廢棄木料制成的。
2015年,高恒在太行山采風,小村邊有一堆建築垃圾,蓋滿泥土和雜草,他停步細看,是農戶整修院牆後廢棄的,高恒進村找到農戶,人家說,“那是廢物,不要了!”他塞給人家100元,租拖拉機把石頭拉了回來,把院裡的土路砌成古香古味的石頭路。人們大加贊賞此路别具風格,但沒人知道這段路是“撿”來的。
2014年3月,高恒印制畫冊,編輯為了提升效果,在網上下載下傳了一幅漂亮的活體崖柏圖檔,沒有征求高恒意見,排在畫冊中,高恒發現後畫冊已經印好。“砍伐活樹,是要斷子絕孫的。”高恒果斷廢棄了幾百本畫冊。
2007年11月,高恒在冀晉交界處的大山裡采風,在路邊撿到個樹根,很髒很爛,估計是有人不理想丢棄的,他順手放在後備箱。回家清理泥土後,扔在牆角,幾天後眼前一亮,嘿!發現樹根倒置時,酷似燃燒的火焰。再檢視,“這是香柏木樹根,據年輪推算應該在兩百年以上。”
他署名“火炬”,高為65厘米,寬為55厘米,重7千克多。呈淺棕色,曲折的紋理走勢經打磨後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香柏木不僅珍稀,還古樸典雅、色澤鮮麗,清晰的木紋與堅硬的質地十分難得。火炬必須配上底座,為了合适的底座,他足足尋找半年,終于發現了一個香柏的根,形狀酷似天空的雲朵,散發沁人心脾的香氣,做底座太好了。高恒判斷,底座用的香柏估計有600多歲了。
當時,全國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到來。高恒希望将這個奧運“火炬”作品獻給北京奧組委。那時,《河北青年報》以《根雕“火炬”喜迎奧運》為題,《燕趙都市報》以《祥雲根雕底座所用香柏已600歲》為題作了報道。
根雕奇人,有賢内助,作品屢獲各屆大獎
清晨,高恒在廠區走一圈,拿個木凳坐在根雕原料前。一聲不吭,靜靜的構思琢磨,在腦海裡構出“草圖”,再根據“草圖”進行創作,每件作品都是這樣構思完成的。高恒沒有系統學過美術,他能把一團亂的樹根,琢磨出人們贊不絕口的造型創意,是一種天分,是一位有藝術底蘊的人。
高恒說,“用一把刀,把木料雕出任何的作品,不是藝術。”“雕琢必須順其自然,最低标準是三分雕工七分自然,頂尖藝術隻需要用一分或兩分的雕工來表達創意。脫離原料自然形态,作品就不叫做根雕了,不會有收藏家喜歡。”
高恒根雕工作室裡,惟妙惟肖的作品有序地排列在一起。每件根雕都有一個獨特的名字,《舞》,《韻》,《火炬》,《情系陰陽》,《天外來客》等。每一件根雕都來源于對生活的見解,《火炬》是2008年奧運會之前雕刻的,曲折的紋理走勢極像一團熊熊燃燒的奧運火焰。《舞》如一位栩栩如生的仙女,纖細的羅衣随風飄舞,缭繞的長袖左右交橫,唯美飄逸。高恒撫摸着嘔心瀝血創作的作品,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他滿臉都是欣慰。
高恒是河北盆景雅石協會理事,中國根藝協會會員。近年,他在根雕藝術上建樹頗豐,2009-2011年河北盆景雅石展上,作品三年連獲一等獎。在“河北省園藝博覽會”,“中國第十四屆根藝石藝博覽會”,“國際園藝博覽會”等展會上屢獲大獎。《蛇》、《舞》、《火炬》三件作品收藏在河北省習三民俗博物館。同年,《燕趙晚報》以《高恒:癡迷根藝,塑造生活》為題,做過報道。
高恒開拓創業成功,有一個顯為人知的原因。他的身後,有一位默默奉獻的女人。他的妻子劉麗娜,是個智力型人才,原籍河北省曲陽石刻之鄉。劉麗娜自幼深受石刻藝術的熏淘,能吃苦,善鑽研,性格細膩。網站,電子郵件,圖檔處理都由她一手完成。接送女兒上學校,帶六歲兒子,洗衣做飯,管理花房,接待客戶,一天沒有空閑。很多根雕精品,都沁透着她的辛勤汗水。特别是高恒每年有三分之一時間外出,廠裡的事務都壓在她的肩上,兩人組成了夫妻根雕搭檔。知情的朋友都說,“你妻子劉麗娜太累啦!”高恒回答,“她不幹誰幹?”臉上卻流露出深深的歉意。
大膽創新,美夢成真,建立《高恒根雕藝術館》
高恒背着相機遊遍太行山及許多名山,觀山石拍風景,吸收大自然新意,把傳統作品滲入時代元素,提升構思創意。足迹踏遍太行山,從農家,采石場、工程工地等處找來黃荊條、柿子木、杜鵑、崖柏的根來創作。“老哥,這根‘枯木’你千萬别燒了!”老鄉以為開玩笑,高恒微微一笑,伸手從柴火堆将一根“幹樹枝”挑了出來,比扔進竈台燒掉有意義。這些彎曲麻花狀的樹枝,在高恒眼裡都是稀世珍寶。
高恒原先在廠區建過一個小展廳,用來陳列自己的作品,如《舞》,《火炬》,《情系陰陽》都屬精品。作品從“掌中寶”到“巨無霸”,小的小巧玲珑,可置于案頭和掌中玩賞,大的高兩米多,雄渾古樸。留在小展廳,供朋友們觀賞。當時,《石家莊電視台》以《高恒的根雕博物館》為題,做過報道。
2015年 2月,鳥槍換炮啦!高恒創業十幾年,美夢成真,建造起了一座根雕藝術館。足足籌備了半年,由500平方米的兩層小樓構成,館藏作品近百件。正門上方《高恒根雕藝術館》七個大字高懸,館牌由當地普通書法愛好者書寫,高恒說,“我是個小人物,走的就是平民之路!”同年,《燕趙晚報》曾以《高恒的中國夢:建立崖柏根雕藝術博物館》為題,做過報道。
走進《高恒根雕藝術館》,一陣陣醇厚的柏香撲鼻。展廳已成為一個被潛龍伏虎,飛禽走獸和天兵神将牢牢把控的藝術世界。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有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有的根,甚至不動一刀、不磨一點的情況下,就直接擺到了展廳。充分展示了巍巍太行山自然風貌的壯美雄姿。開館以來,當地根友及外省市根友們陸續參觀。去年10月份有30餘人,今年3月份有50餘人,都是全國根雕企業代表在北京參加集會後,兩次專程趕到《高恒根雕藝術館》一飽眼福。
高恒表示,“館藏作品一件不賣!”“都是化腐朽為神奇的佳作,為了展示根雕藝術之美,提升北方根雕産業的發展空間,推動山區根雕經濟。讓咱們太行山的根雕也名揚天下!”
創業有成,高恒對朋友,對社會的責任感沒有變
高恒在坎坷路上創業十幾年。他付出無數艱辛,由一隻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但高恒對朋友們的友情沒有變,對社會的責任感沒有變,更加深愛家鄉的靈岩厚土。人們談起高恒,都豎起拇指:“高恒,真朋友!”
那天,石家莊一位姓李的朋友給高恒打電話,“明天,我要乘公共汽車到井陉礦區辦事,下公共汽車後,請你開車把我送到賈莊村,有空閑嗎?”他答複“沒問題!”沒想到第二天,高恒突然有事,清晨就開車直奔山西,他駛入石太高速公路,加大油門快速超過了好幾輛車,說話間就進入山西陽泉區域。這時高恒猛然想起,“壞了!石家莊朋友下車怎麼辦?”他一邊打電話問朋友走到那了,一邊找出口傳回井陉礦區。高恒接到朋友時,講明原因,朋友抱怨他:“我打計程車到賈莊村也就10元錢,你進了山西了,何必再傳回來?”高恒直言:“對朋友講信用,100裡也得傳回來,值!”
一天,石家莊78歲的張智,到井陉礦區看望高恒,高恒問,“近來做什麼?”張智說:“到行唐,靈壽,元氏為失學兒童送溫暖------”原來,張智是省會的一位名人,他退休24年來,自學了捏泥人畫臉譜,賣的錢都無私資助30多個貧困學子。近幾年又牽頭成立了“愛心公社,”社員百餘名,都是義務捐資捐物,奔走各地,集中送往石家莊各縣貧困山村,用來資助兒童和老人。高恒得知情況後,立即掏出500元遞到張智手裡,“我沒時間,去不了,你代替我實作心願吧!”張智很不好意思的說,“高恒,我沒有提錢的事啊?”高恒直言:“張老師,你已經78歲還做公益,四處奔走,我出點力量,應該的!”
那年寒冬,朋友與高恒透露出一件辛酸事。在井陉礦區曹泉村,有一位75歲的獨居老人,他無兒無女一輩子沒結過婚,現在已癱瘓在床上,吃飯取暖都成了難題。說的無心,聽者有意。第二天高恒買上10斤雞蛋,兩箱友善面,開車拉到曹泉村,進了村很發愁,此村是典型山村,街道又彎又窄,民居依山而建,戶與戶是小路連通,停車也成難題。高恒穿過幾條街,找到那位獨居老人,進門就說,“我看你來啦!”高恒把雞蛋友善面放在炕上時,老人問,“你是誰啊?為什麼給我送吃的?”高恒說:“别的不用問,好好養病,晚上多蓋被子!”臨走說了一句話:“我姓高。”一個月後,高恒接到那位老人的電話,“高同志,我有病了,你得帶我到醫院看病啊!”高恒一楞神,明白了,老人把他當成縣民政局的從業人員啦!
高恒的創業經曆被周邊根友們稱奇,他的事迹被當地非常誇張的傳頌。人們被高恒十幾年探索和堅守深深感動和震憾,大家紛紛祝福他好人一生平安!祝福他再接再厲,在根雕的世界裡做大做強,飛的更遠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