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五千年曆史寫成故事給你看,了解“我們的曆史”,今天我們的故事主題是國外發現的一塊石刻。
大自然的法則是殘酷的,優勝劣汰、弱肉強食是人類發展曆史上永恒的主題。
上天造就了一個民族,卻又同時造就了另一個民族,一個強者出現,另一個強者也在不遠處降臨。
就像三國英雄周瑜發出的天問“既生瑜、何生亮”一樣。天生了大漢,偏偏又生了匈奴。
而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始終以強悍和骁勇,讓中原地區的農耕民族百姓聞之色變。
後世的蒙古人和女真人更是了得,還先後統治了華夏五百年。

蒙古人始終都是中原政權的心腹大患,即便是元朝滅亡後,殘存的分裂勢力瓦剌部也能夠在土木堡之變中,把堂堂明朝天子抓去做了俘虜。
兩千年前的漢朝,匈奴民族也同樣厲害,不僅戰鬥力爆棚,還非常難纏。
漢朝可沒有像明朝那樣采取守勢,它是中國曆史上最有進取心的王朝之一。"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口号雖然響亮,而且漢朝皇帝不是光說不練。
對于來犯的匈奴,漢武帝可不愛高喊所謂的"愛好和平",雖然偶爾也虛情假意地"和為貴",但從來不相信沒有實力基礎的和平。
他們知道賠款不能買和平,領土不能換和平,無原則的退縮隻能讓侵略者更嚣張。
他們知道真正能維護和平的,隻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隻有主動發起戰争。對于匈奴的一次次挑釁和搶掠,他們的回應隻有兩個字——回擊!
為了把匈奴打服,打怕,打到不敢再戰,從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漢朝大軍和匈奴進行了多次作戰,在河南、河西和漠北打了三大戰役,重創匈奴。
三大戰役打得匈奴心服口服,心驚膽戰;從此出現了"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局面!
我們知道在西漢時期,大漢名将輩出,衛青、霍去病、李廣深入漠北,窮寇亦追,霍去病更是封狼居胥,開創了曆朝曆代武将的最高夢想。
到了東漢時期,這種勢頭并未減弱。
章和二年,漢章帝駕崩,幼主劉肇才幾歲,窦太後執政。
窦憲是個官三代,爺爺和父親都曾為官,都因犯罪被殺,窦憲從小發誓要為他們報仇。
窦憲是個暴脾氣,妹妹窦太後掌權後,窦憲報仇心切,私自殺了當年的辦案官員,窦憲此舉被認為是目無國法,惹得窦太後大怒,要法辦他。
後來大家講情,窦太後決定讓窦憲去讨伐匈奴,戴罪立功。
這時候的匈奴被西漢打敗後早已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愛好和平,北匈奴好戰。
經過多年療傷,北部匈奴已經好了傷疤忘了疼,又開始侵犯大漢邊境。
再說窦憲被封為車騎将軍後決心将功折罪,狠揍匈奴,朝廷命他率兵出擊北匈奴的出征前夕,他特地去喊來了自己的好朋友班固。
兩人父輩是好友,班固滿腹經綸,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見窦憲來喊,喜出望外,當即随軍前往。
都暴脾氣的人都有本事,窦憲讨伐果然馬到成功,大獲全勝。
永元元年,窦憲部軍在稽落山将匈奴殺了個人仰馬翻。
好友班固在自己所著的《後漢書》把窦憲據實猛誇了一番:大獲全勝,斬敵萬餘,降二十萬餘。窦憲還讓班固寫了一篇《封燕然山銘》,自然就刻在打敗匈奴的戰場附近的燕然山上。
是以,曆代政客、文人對這次大捷都非常推崇,為之寫下頌歌的不乏其人。
唐宰相李峤《餞薛大夫護邊》寫到: "伫見燕然上,抽毫頌武功"。
唐政治家、詩人王維《使至塞上》寫到:"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大詩人李白 《發白馬》寫到:"倚劍登燕然,邊峰列嵯峨"。
北宋政治家範仲淹在他的《漁家傲·秋思》中寫到:"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
燕然,一個富有詩意的地名,承載了太多先人的榮耀,留下了多少後人的向往。
可是,燕然,你到底在哪裡?勒石,又是位于何方?
“勒石燕然”雖然被記錄在《後漢書》中,但就是這麼一個有着明确記載的曆史事件,卻因找不到“燕然山刻石”而一度被質疑。
沒辦法,古代沒有經緯度的概念,無法進行精準定位,如果是記載一個有很多山川河流城池等周邊明顯地标為佐證的地點,後世考據、紀念起來都比較簡單,但史書中"刻石勒功,紀漢威德"的《封燕然山銘》,遠處于大漠之中,無從考據,後世何曾有幾人見過它的真面目?
似乎是它耐不住千年的寂寞,也似乎是老天不想再将它掩藏, 1990年,《封燕然山銘》終于對朝思暮想的國人們露出了它的本來面目。
這年秋天,兩位蒙古牧民在蒙古國杭愛山南麓避雨時發現了一片摩崖石刻。他們并不知道這是什麼,也不知道上面刻寫的是什麼。其他人也不認得上面的字,因為這是在蒙古國,漢字對于他們來說,久已生疏,此事遂不了了之。
直到2017年7月下旬,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和中國内蒙古大學專家組成一支聯合考察隊,來到位于蒙古國中戈壁省德勒格爾杭愛縣,他們花費了多日,對摩崖石刻拓片進行了仔細研究,在實地認真進行了考察。
一個月後,他們宣布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這處石刻,就是班固書的《封燕然山銘》。
原文如下: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将軍窦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于大麓,維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禦。理兵于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骁騎三萬。元戎輕武,長毂四分,雲辎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雞鹿,經碛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屍逐以染锷。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裡,野無遺寇。于是域滅區殚,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 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甯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 其辭曰:铄王師兮征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原文不用翻譯,相信大家也能看個八九成明白,時間、地點、雙方人數、行軍路線,戰鬥過程均一目了然,戰鬥的慘烈程度,漢軍的英雄無敵,讀來使人蕩氣回腸。
此文甚是揚我大漢國威,看後,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有說咱們的曆史學家看了之後都落淚,為什麼呢?因為當年窦憲凱旋的古戰場,如今早已是異國他鄉,卻怎不叫人感慨萬千?
曆史、現實與未來都是相通的,看了窦憲勒石燕然的英雄豪邁,我們會不禁為我們的曆史而感到驕傲。讓我們的孩子多涵養一些曆史思維,也意味着一種曆史責任。現在這個階段,國小和幼稚園都剛剛開學,除了上幾節網課,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利用,讓孩子們多多接觸“我們的曆史”,了解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都是怎麼來的,對他的人生成長大有裨益。
《我們的曆史》是一套适合國小低年級和幼稚園小朋友的曆史故事書籍,主編是故宮博物院的前副院長陳麗華,中國曆朝曆代所有的大小事件,一共兩千多個知識點,全部收入其中。
我們的曆史 全11冊 3-8歲 (順豐發貨) ¥99 購買
想打開孩子們思想的視窗,提高孩子們的知識境界和層次,不妨點選上方連結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