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愛的卑微,她在幻想的愛情中慢性自殺父愛的缺席,迷戀由兒時展開為你,我傾盡所有;于我,你一無所知。這不是愛情,是在幻想的愛情裡“慢性自殺”最後的啟示:

作者:洋芋白
張愛玲曾說: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裡,然後開出花朵來。

但不是所有的卑微都可以開出花朵,有時,太過于的卑微的愛就等于是“慢性自殺”。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愛的卑微,她在幻想的愛情中慢性自殺父愛的缺席,迷戀由兒時展開為你,我傾盡所有;于我,你一無所知。這不是愛情,是在幻想的愛情裡“慢性自殺”最後的啟示: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愛情就是如此,R先生在自己41歲生日當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信上沒有署名也沒有位址,而信的内容隻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飽含着一生的癡情,把自己18年來對他的愛傾訴其中。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從小便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和藝術熏陶。同時有驚人的寫作天賦,16歲那年發表了第一首詩,20歲的時候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次年發表了第一篇小說。他先後在維也納和柏林學習哲學與文學,并在畢業後遊曆各國,去過西歐、北非、美洲以及印度等地,結識了弗洛伊德、維爾哈倫、羅丹等人,受他們影響很大。他擅長刻畫女性人物的性格,描寫人物的細膩心理,高爾基曾評價他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便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

他筆下的女主人公有着不幸的遭遇,他用細膩的文筆将這些遭遇記錄下來,再一點點剖析不幸背後的精神匮乏和内在原因。

尤瑟納爾曾經說過:“史上最肮髒的,莫過于自尊心。”

這句話放在這裡形容《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再适合不過了。在這場長達18年的愛戀中,“自尊”似乎是一個奢侈的詞彙。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女人可以在愛情裡這樣卑微,一次一次隻為這個男人可以記起自己,一生無盡的意義都比不過承歡的那幾個夜晚。

世人都在歌頌這個女人對待愛情的忠貞與偉大,卻不曾想,是她自己選擇了在幻想的愛情中慢性自殺。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愛的卑微,她在幻想的愛情中慢性自殺父愛的缺席,迷戀由兒時展開為你,我傾盡所有;于我,你一無所知。這不是愛情,是在幻想的愛情裡“慢性自殺”最後的啟示:
“我從認識你的那天起,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在那以前,我生活在一團亂麻之中,我不想再記起那段糟糕的歲月。那日子就如滿是灰塵和潮濕東西的地窖一般,滿是蜘蛛網,我的心早已淡漠。”

她出生于一個寒酸的會計員家庭,從小便失去了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深居簡出的生活在維也納。年少瘦弱的她經常被鄰居的孩子欺負辱罵,處處充斥着階級之間刻薄對待,她一度對自己的生活深惡痛絕。直到搬到她家對面的作家R先生出現,世界才有了生機。

在R先生還未搬過來之前,少女就開始從仆人恭敬的态度中幻想他的樣子。于是,暗戀的種子便開始種下。在她眼中,素未謀面的R先生的一切都是那麼奇特,心中一直缺失的某樣東西似乎在被喚醒。

那一年,她13歲,R先生25歲。不曾被溫情對待的她,因為他一句溫柔的“美麗的小姐”而愛上了他。

“我那時還小,不知道這種好奇就是愛情。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孩子的暗戀是無人能比的愛情,這種愛情不懷有任何希望、低微,不為人所重視,充滿熱情,隻是一味地迎合夫妻,這和成年女人的熾熱欲望不同,它沒有那種愛情所具有的貪婪欲望。聚集全部的熱情,這隻有孤獨的孩子才能做到。”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愛的卑微,她在幻想的愛情中慢性自殺父愛的缺席,迷戀由兒時展開為你,我傾盡所有;于我,你一無所知。這不是愛情,是在幻想的愛情裡“慢性自殺”最後的啟示:

的确,父親的缺席和母親的忽視讓她孤獨,她便把對父愛的渴望轉移到了R先生身上,這種愛無關風月,隻論真心。

這一點符合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戀父情結”(又稱伊拉克特拉情結)。這是一種無意識的欲望,内容就是對父親的愛,對母親的輕視。

弗洛伊德認為,我們的情感基礎常是童年形成的。如果爸爸媽媽給了我們足夠的愛與安全感,我們就會在潛意識中将爸爸媽媽當作愛情的原型,并按照這個原型去尋找戀人,反之亦然。

她是在按照幻想中的父親尋找一個戀人,一個可以給她溫暖、安全感、和人生希望的人。她把作家當作自己的知音,那是她心中完美父親的模闆。她看不起膽小的母親,以及身邊對待感情輕佻的女同學。面對成熟有才華的R先生,她的情感找到了發洩口。

是以,年少的她無數次在大門口等待他的出現;無數次在樓梯上偷聽他的腳步聲;無數次透過窺視孔觀察他的一舉一動;也曾瘋狂地親吻過他撫摸過的門把手……

但這時候的愛,還隻是一個孤獨的孩子最真誠最純潔的愛意表達。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愛的卑微,她在幻想的愛情中慢性自殺父愛的缺席,迷戀由兒時展開為你,我傾盡所有;于我,你一無所知。這不是愛情,是在幻想的愛情裡“慢性自殺”最後的啟示:
“除了你之外,每個人都對我好,寵愛着我,你卻把我忘得一幹二淨,你從未記起過我。”

一切的愛戀似乎都要因母親的再婚而挂上句号。

母親為她找了一個有錢的繼父,他們一家人不得不搬離這座樓,住進因斯布魯克的别墅中。面對即将失去的人生意義,她不惜要去祈求R先生,哪怕做女仆也好,奴婢也罷,隻願自己還能夠見到他。

然而在樓道苦等一夜,忍受寒冷換來的卻是他牽着其他女人的手,失望之餘不得已離開了維也納。

在因斯布魯克的兩年,她形容自己是在無盡的思念和痛苦中度過。

她的繼父雖然不愛說話,但性情溫和,對待她像對待親生女兒一樣;母親也在盡力彌補,順從她的一切意願;她身邊也不乏有許多優秀的年輕人圍繞示愛。但這一切她都視而不見,隻覺得沒有R先生,愉快而滿足的生活都變得毫無意義。

她内心隐秘思念着心愛的男子,心頭帶着堅不可摧的意志,猶如一個虔誠的信徒。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愛的卑微,她在幻想的愛情中慢性自殺父愛的缺席,迷戀由兒時展開為你,我傾盡所有;于我,你一無所知。這不是愛情,是在幻想的愛情裡“慢性自殺”最後的啟示:

于是,在18歲時她說服了父母回到了維也納,那個載滿她愛戀的城市。并屢屢制造巧遇,與R先生發生了關系。可她心愛的人并未記起她,隻認為她是衆多愛慕者中的其中一個。

但這并未阻礙她對R先生的癡情,她認為一切都是命運的感召,一生都在等待他的召喚。

就連此後懷上R先生的孩子都不曾告訴他,獨自去妓女光顧的黑診所,獨自将他們的孩子撫養長大。為了孩子昂貴的學費和生活費,不惜出賣自己的身體,委身他人。

諷刺的是,那些她賣身的人都愛上了她,并多次向她求婚。其實不乏有伯爵,有富二代,她本可以過上養尊處優的富家太太生活,但她的忠誠使她不允許自己對别人稍微的動心。

“每一個和我發生關系的男人都喜歡我,他們都依戀我、愛我。親愛的,隻有你是個例外。”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她等來了所有人的愛,就連曾經的老仆人都可以在一刹那間認出她,卻換不來他的一瞬想念。甚至就連最後一次的一夜春情後,在身後鏡子裡,她看見他在給自己偷偷留下過夜費。

他像經過一條河流一樣經過她的身邊,觸碰她的身體就像觸碰一塊石頭,他一直在向前走,不曾回頭張望過原地等到的女人。

她放棄了萬千寵愛,換來的隻不過是一個風塵的印象,但她仍舊不忍苛責,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都在訴說“我愛你”。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愛的卑微,她在幻想的愛情中慢性自殺父愛的缺席,迷戀由兒時展開為你,我傾盡所有;于我,你一無所知。這不是愛情,是在幻想的愛情裡“慢性自殺”最後的啟示:
“可是,你要相信我,我的愛是這麼舍身忘我,是這麼死心塌地,我不會背叛你,隻對你從一而終,沒有一個女人能像我這樣愛你。”

在最後一次見面後,她再也不曾找過R先生。直至兒子病死,自己也身染重病才肯将所有的事實和盤托出。

她說,當他看到這封信的時候,自己一定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因為如果自己沒有死,這封信就會被她撕掉。

為何偏激至此呢?有人說還是會失望,還是會埋怨。而我卻看見了一個沉迷自我幻想,自我感動,害怕面對真實世界的女人。

在這一場看似震撼人心,蕩氣回腸的愛情中,似乎總有那麼一個缺席的人,那就是R先生。這個人許多人說他渣男,說他不負責任,但事實是,她從來不在乎R先生究竟是怎麼想的,他的感受又是如何。

她隻是上演了一場“我愛你,與你無關”的愛情獨角戲罷了。她的忘我和死心塌地面對的都是自己的幻想,而不是真實的R先生。是以才會說:“我既不需要你為我付出愛,也不奢望能獲得你的同情和安慰。”

無論是少女時候的暗戀,還是青春時候的激情,亦或是流落風塵,最後走向死亡,她看似堅守自我的暗戀背後,是源自幻想的愛。

從所有故事的起點——那棟樓房開始,R先生還未搬來便在夢裡與他初次相遇。在她的幻想中,他是優秀的,是以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幻想中的R先生是會彈鋼琴的,是以自己也會刻苦練習鋼琴;她幻想着R也在經常想起她,是以才會一次又一次,因為他不曾記起她而感到失望。

但真正的R先生是她想象中的樣子嗎?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愛的卑微,她在幻想的愛情中慢性自殺父愛的缺席,迷戀由兒時展開為你,我傾盡所有;于我,你一無所知。這不是愛情,是在幻想的愛情裡“慢性自殺”最後的啟示:

林徽因

就像林徽因當初拒絕徐志摩的求愛一樣,林徽因說:“徐志摩當時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幻想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是我并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與林徽因的自我覺醒不同,對于R先生,她主觀地認為其就是一個喜歡輕松愉快,不喜歡被束縛的人。是以所有的一切包括孩子她都獨自承擔,并把這種迷戀和幻想寄托在和R先生長得一樣的孩子身上,當孩子死去後,她的幻想徹底破滅,自己也不願意獨活。

她從始至終都沉迷在自己幻想的愛情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慢性自殺”。

這本書的結局無疑是悲劇的,因為讀完信的R先生也隻是短暫的怅然若失,腦海中也隻依稀記起一個模糊的不能再模糊的影子而已。

這場獨角戲,就這樣在聲聲歎息中落下了帷幕。

看完這本書後,我既慶幸自己生活在21世紀,雖然還未徹底實作男女平等,但在當代似乎見不到這樣卑微的愛情。又為這個女人惋惜,惋惜她從未找到内心正确的自己。

也許有一句話說得對: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産物。這個女人便是那個男權時代下的産物。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寫作社會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動蕩的年代。那是個物欲橫流、愛情堕落為商品的年代,男權主義橫行,似乎都是緻力于去描寫女性的毫無尊嚴的付出,為男人甘願卑微一生,最後犧牲自我。

“他們玩弄愛情,就像擺弄一個玩具,他們誇耀自己戀愛的經曆,就像男孩抽了第一支香煙而洋洋得意。”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愛的卑微,她在幻想的愛情中慢性自殺父愛的缺席,迷戀由兒時展開為你,我傾盡所有;于我,你一無所知。這不是愛情,是在幻想的愛情裡“慢性自殺”最後的啟示:

而我認為作為和平愛好者的茨威格,這樣的描寫無疑是在将那些不曾示人的思想情感,赤裸裸地暴露在陽光之下,目的是讓我們産生反思,反思男女不平等的社會中對待女性的種種殘忍。尤其是其中描寫女人在醫院生産的遭遇,一個迎接新生的醫院卻像一個屠宰場一樣血淋淋。在他細膩的筆鋒下犀利的折射出的,恰恰就是那時候黑暗社會的一個小小的縮影,暗示着這份愛情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注定要萬劫不複。

書中無時無刻都在表達着茨威格的憐憫之情,這一切不過是特定的時代,特定思想下的愛情悲劇。

這樣一個失去父親的女孩,從純真熱愛,到漸漸迷失自我,把自己推向滅亡的故事,任誰看來都會覺得惋惜。但如果可以的話,我甯可他們從未遇見,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在愛情中丢失了自我的女人。

因為在愛情中,你的自尊永遠比那個不要你的人來的重要。

——END——

【我是洋芋白,一個佛系萌新創作者。謝謝你,喜歡這個不完美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