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醫講堂:刮痧詳細步驟及注意事項,技多不壓身!

作者:神農百草集

第一步:明确病症

在進行刮痧前,首先要全面搜集病情資料,認真分析,明确臨床診斷,以确定是否屬于刮痧的适應症,并考慮有無禁忌情況。

中醫講堂:刮痧詳細步驟及注意事項,技多不壓身!

第二步:因人、因病确定刮痧方法根據病人的病症和病情,确定需要刮拭的經絡或者腧穴,而且還應根據病人的性别、年齡、胖瘦、體質的強弱、病情的輕重、病變部位及所取經絡腧穴的特性,适當的選用刮痧方法。

第三步:确定刮痧時的體位一般而言,刮痧體位以刮痧時施術者操作簡便、準确,病人舒适為原則,并且盡量采用一種體位完成全部治療過程的方案。對于體質較弱或者精神過度緊張的病人,應采用卧位施術。

刮痧療法的常用體位有以下幾種:

中醫講堂:刮痧詳細步驟及注意事項,技多不壓身!

俯卧位

适用于頭部、頸部、背部、腰部及臀部、下肢的刮痧。

側卧位

适用于身體側面或者上下肢的刮痧。

仰卧位

适用于頭面、胸腹部以及四肢的刮痧。

俯伏坐位

适于後頭部、頸部、背部、上肢部的刮痧。

側伏坐位

适用于頭部一側、面頰、耳前後、頸項側部、一側肩及上肢、脅肋部的刮痧。

仰靠坐位

适于前頭、顔面、頸部、胸部、腹部、上肢或者下肢内側、前側部的刮痧。

站立及前俯站立位

适于背部、腰部、下肢後側部的刮痧。

第四步:選擇合适的刮痧闆

刮痧前先根據刮痧部位及病症選擇一個合适的刮痧闆(具體方法前文已介适用于頭面、胸腹部以及四肢的刮痧。

适于前頭、顔面、頸部、胸部、腹部、上肢或者下肢内側、前側部的刮痧。站立及前俯站立位适于背部、腰部、下肢後側部的刮痧。

中醫講堂:刮痧詳細步驟及注意事項,技多不壓身!

刮痧前先根據刮痧部位及病症選擇一個合适的刮痧闆(具體方法前文已介紹),然後檢查一下刮痧闆是否清潔,邊緣是否有裂口。刮痧闆可以用消毒液或肥皂水清洗,然後用毛巾擦幹。形态各異的刮痧闆。

第五步:塗刮痧媒體

暴露出需要刮拭的部位,将刮痧油的瓶口朝下,使其從小孔中自行緩慢滴在刮拭部位,用刮痧闆自下而上塗勻即可。刮痧油不宜塗抹過多,否則會使皮膚過滑,而不利于刮拭。面部、頭部一般都不能塗刮痧油。也可以使用刮痧活血劑,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療效。

塗抹刮痧油

第六步:實施刮痧術

施術者用右手拿着刮痧闆,蘸取刮痧油以後,使用腕力輕輕向下順刮或從内向外反複刮動,刮的時候沿着同一方向操作,用力要适度,力道要均勻,一般刮10~20次,以受試者能耐受為度。刮痧時應不斷詢問病人的感受,問病人是否能承受刮痧的力度、刮拭部位是否疼痛等。

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手法刮痧的時候,每個部位刮拭時間一般在5分鐘以内,補法則每個部位刮拭時間為5~10分鐘。對一些出痧較少甚至不出痧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同時,還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刮痧的時間。兩次刮痧時間一般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痕完全消失為準。一般3~5次為1療程。

第七步:善後工作要做好

促進刮痧活血劑的吸收:用手掌在刮拭部位進行按摩,使刮痧活血劑能充分吸收,以增加療效。

清潔刮痧部位:用消毒棉球或者幹淨的毛巾将刮拭部位的刮痧油擦幹即可。

觀察刮痧部位的顔色及形态變化:刮痧治療後,由于病情不同,治療局部可以出現不同顔色、不同形态的痧。皮膚下面深層部位的痧多為大小不一的包塊狀或者結節狀。

刮痧治療半小時以後,皮膚表面的痧痕會逐漸融合,深部包塊樣痧慢慢消失。

【刮痧的注意事項】

屋裡保持整潔、安靜、溫暖,空氣流通。

刮痧出痧後30分鐘,不能洗涼水澡。

年老體弱、小兒以及容易緊張怕疼的病人應該用補法刮拭,手法要輕柔。操作時要注意觀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及全身狀态,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意外情況。

頸部、腋下、腰際等處均有淋巴散布,操作手法宜輕柔,切勿強力牽拉,以免陰氣淋巴液回流障礙或損傷經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