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亮家底:“山水篇”為廣州藝博院“麓湖時期”系列回顧展開篇

作者:羊城派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 通訊員 李偲毓

日前,由廣州藝術博物院主辦的“藝海藏珍——廣州藝術博物院藏曆代繪畫精品展·山水篇”在廣州藝術博物院一樓中國曆代繪畫館正式開展,展至11月20日。

展覽展出藝博院院藏精品佳作51件/套,實物90件,八成為國家一、二級文物,特别是突出展示了一些近年來較少展出及作者知名度不高但藝術水準不低的藏品,力求更全面地展示藝博院多年來豐碩的收藏成果。

亮家底:“山水篇”為廣州藝博院“麓湖時期”系列回顧展開篇

此次展覽開啟廣州藝術博物院“麓湖時期”系列回顧性公衆與學術活動的序幕。廣州藝術博物院的未來館址——位于廣州塔南邊的新廣州美術館建設工作正緊張有序地推進。

目前藝博院也在不斷地梳理藏品,為新館落成做好各項籌備工作。此次展覽便是籍此機會而舉辦的院藏曆代繪畫精品系列展的第一期,接下來還将推出人物、花鳥主題展。

大師雲集,名作荟萃

在“藝海藏珍”展中,展出了多件不同曆史時期、風格和流派的名作,展現出中國傳統繪畫多元的藝術面貌,以及畫家豐富的創作生涯和生活情态。

《雲山圖》纨扇扇頁由鑒藏大家容庚先生捐贈,原是《宋元名畫萃錦》冊子中的第二頁。冊子原有八頁,其中第六、七、八頁容庚分别贈予好友謝稚柳、陳佩秋和黎雄才,剩下的五頁捐贈給廣州美術館(現廣州藝術博物院)。此冊曾為倦懷閣主人任振庭(民國時期藏家)所有。

亮家底:“山水篇”為廣州藝博院“麓湖時期”系列回顧展開篇

容庚在《頌齋書畫錄補遺》裡說,整個冊子中,他最為欣賞的就是第二頁的這幅無款畫。他認為此圖的“漁艇與《漁村夕照圖》(法常作)所畫相似,故定為法常作”,并将此圖定名為《捕魚圖》。法常,号牧溪,是南宋著名禅僧,其畫對日本影響很大。1999年4月,經過國家文物局鑒定專家鑒定,認為該畫當是南宋佚名畫家作品,遂改名為《雲山圖》。

“獨坐獨吟誰得知?綠陰如幄晝遲遲。道人兀在碧溪石,心自閑随造物嬉”,這是沈周《雲山圖》上的提款。中國畫中的“雲山”主題源于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以“無常形而有常理”的雲山充分表現了南方多雨、濕潤的自然環境,也表現了文人畫家的詩意化體驗。

身為“吳門派”之首的沈周對這一題材也頗為鐘愛,曾創作過多件以“雲山”為主體的作品。較之“米點山水”,沈周的這件《雲山圖》筆墨沉着渾厚,蒼闊大氣。

亮家底:“山水篇”為廣州藝博院“麓湖時期”系列回顧展開篇

文徵明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東莊聚會圖》軸作于其43歲時,用筆粗放潇灑,描繪了數位友人流連園中的場景,小橋、水榭、園牆、遠山布局舒展有序,讓今人可以一睹約500年前蘇州的山水園林風貌。

吳寬是明成化八年的狀元,與文徵明之父文林同科,又是文徵明的詩文老師,故而文徵明在提款中寫“近遊東莊,有懷先師吳文定公,賦得小詩一首,并系拙圖”。

吳寬家道富足,祖上曆數代之力,經營了私家園林東莊,故址約在今蘇州大學一帶,沈周、文徵明常在此聚會。

畫學變革的沖撞與創新

傳統中國畫在明末清初進入了激烈的變革期。這一時期的文人畫壇上,以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四位互為親友的畫家組成的“四王”,和石濤、朱耷(八大山人)、弘仁、髡殘(石溪)四位僧侶畫家組成的“四僧”,是兩個風格迥異,但聲名、影響都很大的畫派。

亮家底:“山水篇”為廣州藝博院“麓湖時期”系列回顧展開篇

前者亦與吳曆、恽壽平并稱“清初六大家”,一般被認為是“正統派”,重摹古,總結曆代繪畫程式語言;後者則被視為“野逸派”,重自然。實際他們各自都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的探索,彼此之間也有交流,亦不乏互相推崇。

“四僧”是清初畫壇明遺民畫家的代表。前朝遺裔的身份使他們對清王朝産生排拒的心理,又因逃避迫害等原因而選擇出家為僧。這種沖突的心态令他們在藝術創作中追異求變,重視個性化表達和内心情感的含蓄表達,在中國畫壇上留下了一批形象極為強烈的藝術符号。

亮家底:“山水篇”為廣州藝博院“麓湖時期”系列回顧展開篇

其中,作為“新安派”創始者的弘仁,“以江南真山水為稿本”,構圖洗練簡逸,筆墨蒼勁整潔,風格冷峭靜谧,簡遠脫俗。

将展覽中他的《山水圖冊》與新安派另一位代表畫家查士标的《騎驢看山圖》對比起來看,可一睹皖南徽州文化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也可從中感受遺民畫家們以繪事抗擊塵俗的心境。

展覽中展出的石濤《山水圖》冊共八開,或渾厚潤澤,或悠遠清幽,或斑駁淋漓,或煙雲迷蒙。畫上的提款也十分精彩,如“雨也淋漓風也癡,風風雨雨到秋時。閑向松窗取雨意,一天風雨繪秋詩”,“離離禾黍動愁深,無語憑欄淚不禁。老去悲秋懷宋玉,行來覓句效依林”,畫家心緒躍然紙上。

山水畫中的“廣東傳統”

“藝海藏珍”展中還展出了黃璧、李魁、容祖椿、陳樹人、高劍父等粵籍鄉邦畫家,以及湯贻汾、戴熙等曾寓粵或與廣東有着深厚淵源的畫家佳作,觀衆可從中更好地了解曆史上廣東畫壇與其他地區之間的交流往來。

廣東山水畫家以顔宗(1393—1459年)為有畫迹可見之最早。至明末清初,畫人輩出,其時畫風深受吳派影響。

清雍乾之世,粵中畫家以汪後來為著,将新安派之特點融會成個人畫風,在廣東畫壇上有承上啟下之功。潮州畫家黃璧受浙閩畫風影響,山水人物寫實生動,自成一家。

乾嘉時期,受惠于經貿發達,書畫收藏,蔚然成風,畫人眼界大開,其中黎簡、謝蘭生最為傑出,開始主動探索“廣東山水”筆墨語言和地域風格的建立,将清代廣東山水畫之成就推至高峰。

畫人師法宋元名家,追慕石濤,粵畫風格,初具雛形。至道光以後,随着廣東畫人與嶺外文人交往日益密切,“四王”畫風開始流行。晚清以降,李魁、梁于渭等大膽創新,為廣東山水畫帶來一股新風。

清代廣東人物畫在蘇六朋、蘇仁山手中達到了高峰。蘇六朋技巧純熟,作畫選材為當時文人畫家所不屑一顧的市井風貌和平民形象,鄉土氣息濃郁。蘇仁山才華橫溢,以深刻的筆調,寫出胸中不平之氣。

二人在畫學上獨辟蹊徑,是時代變化中求新變革的産物,叛逆精神的反映。展覽中也展出了蘇仁山的山水《玩波圖》,讓我們看到這位人物畫大家創作的另一面。

梳理院藏,搬遷在即

1957年2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在越秀山的仲元圖書館舊址建立了廣州美術館。2000年9月,廣州市委、市政府以廣州美術館為基礎,在麓湖之畔建成廣州藝術博物院。

曆經半個世紀幾代人不遺餘力地對中國曆代繪畫的征集和收藏,藝博院館藏中美術史上各流派不同風格的名家名作齊備,已有藏品總數3萬餘件,藏品數量位列全國藝術類博物館前列。

藏品類别涵蓋了中外古今多種藝術形式,其中中國曆代書畫作品約有一萬餘件,占藏品總量近一半,年代上起宋元,下至現當代,精品雲集,是廣州藝術博物院收藏、陳列和研究的重點。

亮家底:“山水篇”為廣州藝博院“麓湖時期”系列回顧展開篇

“藝海藏珍”展策展人吳冰麗表示,本次展覽希望突破原有的模式,“不再是各種畫科的作品都展出,同時,挖掘館藏中一些藏在深閨中,不為觀衆熟悉,卻值得細賞的佳作”。

吳冰麗說,從博物館的角度來說,也許年代更早、流傳有序的作品更有研究性,但其他畫家和他們的作品,同樣構築了豐滿立體的美術史,讓我們看到藝術的多樣性。

吳冰麗說,此次精品展的整個的基調是梳理院藏,挖掘藏品,為新館的開館展覽籌備做基礎工作,“我們也更真切的感受到新館離我們越來越近,這讓我們不禁感到,要珍惜在藝博院現址所做的每一個展覽,因為這終将成為我們共同的回憶。”(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李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