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亮家底:“山水篇”为广州艺博院“麓湖时期”系列回顾展开篇

作者:羊城派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李偲毓

日前,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的“艺海藏珍——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历代绘画精品展·山水篇”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一楼中国历代绘画馆正式开展,展至11月20日。

展览展出艺博院院藏精品佳作51件/套,实物90件,八成为国家一、二级文物,特别是突出展示了一些近年来较少展出及作者知名度不高但艺术水准不低的藏品,力求更全面地展示艺博院多年来丰硕的收藏成果。

亮家底:“山水篇”为广州艺博院“麓湖时期”系列回顾展开篇

此次展览开启广州艺术博物院“麓湖时期”系列回顾性公众与学术活动的序幕。广州艺术博物院的未来馆址——位于广州塔南边的新广州美术馆建设工作正紧张有序地推进。

目前艺博院也在不断地梳理藏品,为新馆落成做好各项筹备工作。此次展览便是籍此机会而举办的院藏历代绘画精品系列展的第一期,接下来还将推出人物、花鸟主题展。

大师云集,名作荟萃

在“艺海藏珍”展中,展出了多件不同历史时期、风格和流派的名作,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多元的艺术面貌,以及画家丰富的创作生涯和生活情态。

《云山图》纨扇扇页由鉴藏大家容庚先生捐赠,原是《宋元名画萃锦》册子中的第二页。册子原有八页,其中第六、七、八页容庚分别赠予好友谢稚柳、陈佩秋和黎雄才,剩下的五页捐赠给广州美术馆(现广州艺术博物院)。此册曾为倦怀阁主人任振庭(民国时期藏家)所有。

亮家底:“山水篇”为广州艺博院“麓湖时期”系列回顾展开篇

容庚在《颂斋书画录补遗》里说,整个册子中,他最为欣赏的就是第二页的这幅无款画。他认为此图的“渔艇与《渔村夕照图》(法常作)所画相似,故定为法常作”,并将此图定名为《捕鱼图》。法常,号牧溪,是南宋著名禅僧,其画对日本影响很大。1999年4月,经过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鉴定,认为该画当是南宋佚名画家作品,遂改名为《云山图》。

“独坐独吟谁得知?绿阴如幄昼迟迟。道人兀在碧溪石,心自闲随造物嬉”,这是沈周《云山图》上的提款。中国画中的“云山”主题源于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以“无常形而有常理”的云山充分表现了南方多雨、湿润的自然环境,也表现了文人画家的诗意化体验。

身为“吴门派”之首的沈周对这一题材也颇为钟爱,曾创作过多件以“云山”为主体的作品。较之“米点山水”,沈周的这件《云山图》笔墨沉着浑厚,苍阔大气。

亮家底:“山水篇”为广州艺博院“麓湖时期”系列回顾展开篇

文徵明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东庄聚会图》轴作于其43岁时,用笔粗放潇洒,描绘了数位友人流连园中的场景,小桥、水榭、园墙、远山布局舒展有序,让今人可以一睹约500年前苏州的山水园林风貌。

吴宽是明成化八年的状元,与文徵明之父文林同科,又是文徵明的诗文老师,故而文徵明在提款中写“近游东庄,有怀先师吴文定公,赋得小诗一首,并系拙图”。

吴宽家道富足,祖上历数代之力,经营了私家园林东庄,故址约在今苏州大学一带,沈周、文徵明常在此聚会。

画学变革的冲撞与创新

传统中国画在明末清初进入了激烈的变革期。这一时期的文人画坛上,以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互为亲友的画家组成的“四王”,和石涛、朱耷(八大山人)、弘仁、髡残(石溪)四位僧侣画家组成的“四僧”,是两个风格迥异,但声名、影响都很大的画派。

亮家底:“山水篇”为广州艺博院“麓湖时期”系列回顾展开篇

前者亦与吴历、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一般被认为是“正统派”,重摹古,总结历代绘画程式语言;后者则被视为“野逸派”,重自然。实际他们各自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的探索,彼此之间也有交流,亦不乏相互推崇。

“四僧”是清初画坛明遗民画家的代表。前朝遗裔的身份使他们对清王朝产生排拒的心理,又因逃避迫害等原因而选择出家为僧。这种矛盾的心态令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追异求变,重视个性化表达和内心情感的含蓄表达,在中国画坛上留下了一批形象极为强烈的艺术符号。

亮家底:“山水篇”为广州艺博院“麓湖时期”系列回顾展开篇

其中,作为“新安派”奠基人的弘仁,“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构图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风格冷峭静谧,简远脱俗。

将展览中他的《山水图册》与新安派另一位代表画家查士标的《骑驴看山图》对比起来看,可一睹皖南徽州文化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也可从中感受遗民画家们以绘事抗击尘俗的心境。

展览中展出的石涛《山水图》册共八开,或浑厚润泽,或悠远清幽,或斑驳淋漓,或烟云迷蒙。画上的提款也十分精彩,如“雨也淋漓风也痴,风风雨雨到秋时。闲向松窗取雨意,一天风雨绘秋诗”,“离离禾黍动愁深,无语凭栏泪不禁。老去悲秋怀宋玉,行来觅句效依林”,画家心绪跃然纸上。

山水画中的“广东传统”

“艺海藏珍”展中还展出了黄璧、李魁、容祖椿、陈树人、高剑父等粤籍乡邦画家,以及汤贻汾、戴熙等曾寓粤或与广东有着深厚渊源的画家佳作,观众可从中更好地了解历史上广东画坛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往来。

广东山水画家以颜宗(1393—1459年)为有画迹可见之最早。至明末清初,画人辈出,其时画风深受吴派影响。

清雍乾之世,粤中画家以汪后来为著,将新安派之特点融会成个人画风,在广东画坛上有承上启下之功。潮州画家黄璧受浙闽画风影响,山水人物写实生动,自成一家。

乾嘉时期,受惠于经贸发达,书画收藏,蔚然成风,画人眼界大开,其中黎简、谢兰生最为杰出,开始主动探索“广东山水”笔墨语言和地域风格的建立,将清代广东山水画之成就推至高峰。

画人师法宋元名家,追慕石涛,粤画风格,初具雏形。至道光以后,随着广东画人与岭外文人交往日益密切,“四王”画风开始流行。晚清以降,李魁、梁于渭等大胆创新,为广东山水画带来一股新风。

清代广东人物画在苏六朋、苏仁山手中达到了高峰。苏六朋技巧纯熟,作画选材为当时文人画家所不屑一顾的市井风貌和平民形象,乡土气息浓郁。苏仁山才华横溢,以深刻的笔调,写出胸中不平之气。

二人在画学上独辟蹊径,是时代变化中求新变革的产物,叛逆精神的反映。展览中也展出了苏仁山的山水《玩波图》,让我们看到这位人物画大家创作的另一面。

梳理院藏,搬迁在即

1957年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在越秀山的仲元图书馆旧址建立了广州美术馆。2000年9月,广州市委、市政府以广州美术馆为基础,在麓湖之畔建成广州艺术博物院。

历经半个世纪几代人不遗余力地对中国历代绘画的征集和收藏,艺博院馆藏中美术史上各流派不同风格的名家名作齐备,已有藏品总数3万余件,藏品数量位列全国艺术类博物馆前列。

藏品类别涵盖了中外古今多种艺术形式,其中中国历代书画作品约有一万余件,占藏品总量近一半,年代上起宋元,下至现当代,精品云集,是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陈列和研究的重点。

亮家底:“山水篇”为广州艺博院“麓湖时期”系列回顾展开篇

“艺海藏珍”展策展人吴冰丽表示,本次展览希望突破原有的模式,“不再是各种画科的作品都展出,同时,挖掘馆藏中一些藏在深闺中,不为观众熟悉,却值得细赏的佳作”。

吴冰丽说,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说,也许年代更早、流传有序的作品更有研究性,但其他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同样构筑了丰满立体的美术史,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多样性。

吴冰丽说,此次精品展的整个的基调是梳理院藏,挖掘藏品,为新馆的开馆展览筹备做基础工作,“我们也更真切的感受到新馆离我们越来越近,这让我们不禁感到,要珍惜在艺博院现址所做的每一个展览,因为这终将成为我们共同的回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