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锜,字信叔,德順軍(今甘肅省靜甯縣)人。

網上借圖,侵權必删
劉锜相貌俊美,一個字“帥”,帥得藝術家宋徽宗見了都欣喜不已。這要是在現在,不用刮仿瓷、描眉抹唇也可以靠臉吃飯,讓女粉絲們為之傾倒。各位看官老爺如果以為劉锜是靠容貌上位出名的,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位劉帥哥打仗可是把好手,而且還是位了不起的戰術大師。
怎麼個戰術法,且看我細細道來。
劉锜,泸川節度使劉仲武之子,将門之後,從小習文弄武,特别箭術了得。年紀不大的時候被高俅(這貨能力不咋地,但挺識貨)推薦,進入仕途。
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召見劉锜,一見面就喜歡上了這位帥哥(29歲,最有魅力的年紀,可自行腦補畫面),好歹将其派知岷州(今甘肅岷縣),任隴右都護,統兵應對西夏和金國可能的進攻。
劉锜在同西夏的作戰中屢獲戰功(這些年西夏就像是經驗空投包,凡在西北和他們打過戰的,都能舔得很爽),西北老大張浚一見劉锜,同樣的劇本,一樣的味道,劉锜更新成功。
建炎四年(1130年),劉锜率泾原軍參加富平戰役。富平之戰失利後,率殘部撤到德順軍駐守。富平慘敗,所有參與者都被責罰,劉锜也不例外,貶到四川面壁思過去了。
紹興三年(1133年),劉锜複職。來年與吳玠吳璘兄弟抗擊金兵于仙人關(今陝西略陽西北)。看到戰報上熟悉的名字,高宗诏令劉锜到臨安(杭州,南宋都城)朝見,并留在了身邊任職。兩年後,劉锜成為了高宗皇宮禁衛隊長。後改任海軍副司令員,加強南宋的海防、江防。
紹興七年,張浚投高宗所好,舉薦劉锜統管三衙軍,高宗的護衛軍總司令。接着,朝廷把王彥的“八字軍”交給了劉锜(王彥此時率軍進臨安被奪軍權)。劉锜開始單獨成軍,率部進駐廬州。不久劉锜移駐鎮江,改任樞密院都統制,劉锜所部(王彥所創立的“八字軍”有了最高待遇的肯定)成為樞密院的直屬部隊。
紹興十年(1140年),宋金第一次紹興議和沒過幾天,金兀術就撕毀合約重新向南宋大舉侵犯。劉锜預先率領三千人退守順昌(福建西北部),準備背水一戰,以阻止金兵。士兵們士氣高漲,高呼:“平時人欺我八字軍,今日當為國家破賊立功”(八字軍很多士兵來源于兩河草莽,懷揣一顆愛國之心入伍,常年被其他正規軍看不起。詳見本人所寫大宋英雄王彥篇)。
因情報準确,劉锜夜襲金軍先頭部隊,給了金兀術一個下馬威。等金軍大部隊兵臨城下的時候,劉锜卻下令打開所有城門,經典的“空城計”在實戰中上演。金人圍城卻不敢靠近,氣勢上,劉锜又勝一陣。
随着時間的推移,圍困順昌的金兵越來越多,反而松懈。劉锜反其道行之,遣骁将閻充募敢死隊五百人,夜裡去劫營,大獲全勝,殺得數萬金兵敗退了十五裡。當天夜裡,劉锜再次想人之不敢想,派遣百人敢死隊如神兵天降直沖金營,借着雷雨四處喊殺,攪得金兵們暈頭轉向,甚至自相殘殺,天亮後遍地屍體,金軍士氣低落,再次後退。劉锜率軍尾随順勢北上,想收複一些失地。不曾想這時宋金再次聯絡并展開和議,劉琦大軍隻能退駐太平州待命(安徽塗縣),這多像我們熟悉的嶽家軍遭遇。
網絡借圖,侵權必删
順昌保衛戰是劉琦畢生指揮的最經典戰役,以區區幾千兵馬耍得數倍于自己的金軍狼狽不堪,在整個宋金交戰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筆。
紹興十一年(1141年),反複無常的金兀術再次率大軍南侵江淮地區,劉锜率軍迎戰,至柘臯(安徽巢湖柘臯鎮)與十萬金軍相遇。劉锜率軍首先大破金軍的鐵騎(這個時期金軍中曾經無敵的"鐵浮屠"和"拐子馬"都被宋軍熟練掌握了克制辦法),金兵們“順昌之戰”的陰影未退,居然看到劉锜的帥旗就心生怯意。
這一戰讓金軍大敗,退向西北的紫金山休整。名義主帥張俊因争功、輕敵,以緻宋軍大部被金伏兵所襲而大敗,宋軍一路慘敗渡江回到長江南岸。柘臯之戰先勝後敗,讓宋金和議超級被動。
之後高宗為展現和談誠意,罷韓世忠、張俊、嶽飛三位大将的兵權,劉锜請辭也放棄指揮軍隊,改任地方文官。
紹興三十年(1160年年),劉锜重掌兵權,調任鎮江府禦前諸軍都統制,整頓軍馬備戰。常年不被重視,這時的宋軍又變得羸弱不堪。
來年,完顔亮調号稱六十萬大軍南犯,金軍衆多将領竟無人敢單獨與劉锜相抗。
金軍面對劉锜不敢對攻,反而将進攻重心轉到淮西。淮西主将王權不戰而逃,徹底破壞了劉锜的作戰部署。金軍随即南下争奪瓜洲渡,與劉锜部将左軍統領員琦相遇于皂角林。雙方經過一番惡戰,宋軍擊殺了敵将,斬敵數千大獲全勝。宋軍取得“皂角林之戰”的勝利。
高宗可倚仗的将領隻剩劉锜,遂令他退回江南,專守長江防線,保衛臨安。隻是此時的劉锜身染重病,已無力指揮瞬息萬變的戰場。
缺乏有效的抵抗,金軍攻勢異常兇猛,群龍無首的宋軍不敵,在兩淮地區慘敗,金軍成功逼近長江邊。
在此危難之時,都督府參贊軍事虞允文,将長江邊的潰軍遊勇迅速聚集起來,以一萬八千人的兵力與十五萬金軍決戰于采石矶,結果大敗金軍,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将金軍阻擋在了長江以北。算是替劉锜完成了最後的使命。
病榻上的劉锜聽聞金朝議和使者又要來京,憂憤交加、急火攻心,病情加劇惡化,吐血數升而亡,享年六十四歲。死後獲谥“武穆”(嶽飛的谥号也是武穆,故南宋有嶽武穆,也有劉武穆)。後宋孝宗追封其為吳王,加太子太保。
劉锜指揮戰争時深沉果斷,頗有儒将風範。特别是順昌之戰,其指揮藝術發揮到了極緻,讓金軍苦不堪言。據傳,金帝完顔亮率軍南下侵宋時,下令有敢提及劉锜姓名的,就罪不饒恕。可見,順昌之戰給金軍帶來了多大的心理陰影。
無奈高宗及身邊一波又一波的投降派隻想偏安一隅、苟活享樂,用一次又一次的和談糟踐了劉琦畢生的心血,這可能是一代名将劉锜一生最大的悲哀吧。
哀呼,歎呼!
編撰整理不易,關注子博,一位熱愛曆史的老夥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