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在我國是傳統的吉祥物,無論是烹饪食用,還是釣魚人都喜歡把鯉魚作為目标魚。春秋時,孔子的夫人生下一個男孩,恰巧有人送幾尾鯉魚來,孔子“嘉以為瑞”,于是為兒子取名鯉,表字伯魚。由此可見,以鯉為祥瑞的習俗,在春秋時就已經很明顯,更早的周朝也有興有鳥、魚之瑞的記載。
而黃河鯉魚,更是其中的佳品,在市場上的價格較高。但比較奇怪的是,在北方堪稱美味的黃河鯉魚,在南方的居民眼中并不是什麼稀罕物,極少有人會買。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以前在丹江口水庫,通過釣魚就能分出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凡是專門釣鯉魚的大多數是北方人,釣翹嘴、草魚為主的,多數是南方人。

黃河鯉魚雖然名聲在外,但其實這裡面魚目混珠的現象很嚴重。民間把黃河鯉魚的特征定義為:金鱗赤尾,體型梭長,沒有土腥味,肉質緊實,農業部還專門制定了黃河鯉魚的行業标準。
問題在于,隻是對黃河鯉魚外觀性進行了量化描述,對産地并沒有做出指定,那就說明隻要符合這個外觀都可以叫做“黃河鯉魚”。麻煩就來了,符合這個外觀的鯉魚太多了,陝甘甯、河南、山東,包括内蒙古都打出了黃河鯉魚的這塊招牌,可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黃河鯉魚,北方人都無法厘清,南方人就更不了解黃河鯉魚了。
其一、南方的鯉魚因為生長環境的原因,口感相比北方鯉魚較差,肉質松散,腥味重。這可能跟南方溫度較高有關,在北方鯉魚冬天基本接近“冬眠”狀态,而南方哪怕三九天也可以釣到鯉魚,是以二地鯉魚的生長周期不同,同等大小的鯉魚,南方可能隻需要1年即可長成,北方則需要2、3年,那麼自然口感不同。
其二、南北飲食習慣不同,相比較北方來說,南方尤其是湖北、湖南、包括西部四川、貴州等地,口味極重,我來武漢居住4、5年了,至今還适應不了很多菜肴,不提紅油火鍋,就是早上一碗牛肉粉都有非常多的佐料,經常造成我拉肚子。而我們内蒙味道極好的手抓肉,我請武漢的朋友一起吃,他們則認為過于寡淡。是以并不适合大量佐料制作的鯉魚,在南方沒有市場也就容易了解了。
其三、南方魚種豐富,青魚、草魚、鳊魚、翹嘴、紅尾、鳜魚、鲮魚等等數不勝數,更不要提名貴的刀魚、胭脂魚等,可選餘地非常大,相比較這些魚種,鯉魚顯得就沒什麼特别之處,這點我認為可能是南方人不吃鯉魚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至于認為鯉魚是發物的說法,倒是一種誤傳,北方也認為鯉魚是發物,對于正常人來說,發物并不是很大的一個事情,南方人不吃鯉魚的原因我覺得還是上述3點更靠譜些,有趣的是,我用類似酸菜魚的方法做鍋底,将鯉魚切片後,涮着吃,請武漢朋友嘗試過,普遍反映口感不錯,看來跟飲食習慣有很大原因。
您覺得呢?您愛吃鯉魚嗎?歡迎回複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