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作者:插畫師的三國夢

大家或許都聽說過"黨锢之禍",發生在東漢末年。"黨锢之禍"分為兩次,一次在漢桓帝時期,一次在漢靈帝時期,第二次"黨锢之禍"的破壞尤其嚴重。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在名士被抓捕、迫害之時,有一個名士"望門投止",導緻大量家破人亡的慘劇,而這個名士正好是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的導火索,他就是張儉。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張儉這個人物。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八及"之一的張儉

張儉字元節,兖州山陽郡高平縣人。張儉的祖上大有來頭,是秦末漢初的趙王張耳。不過後來劉邦為了剪除異姓諸侯王,故意羞辱張耳的兒子張敖(襲爵為趙王),導緻趙相貫高對劉邦有行刺之意,是以張敖被削藩貶爵了。時間回到東漢時期,雖然沒有封國,但也是世家望族。張儉的父親張成做過江夏太守,姑且稱之為"家世二千石";張儉被兖州舉薦為茂才,但是張儉因為不認可兖州刺史,拒絕了兖州刺史的拉攏。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像張儉這樣的人物入仕是不愁的,在東漢延熹八年(即公元165年),張儉還是被山陽太守翟超辟為東部督郵(每郡有五部督郵,有監察各縣的職權)。在次年延熹九年(即公元166年)就爆發了第一次"黨锢之禍"。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第一次"黨锢之禍"的規模沒有第二次大,張儉沒有受到波及,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是正面的影響。在第一次"黨锢之禍"之後,各個名士互相标榜,出現"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等組合。張儉就名列"八及",指能夠引導别人追随正确榜樣的人。值得一提的是,辟請張儉的翟超也是名士,與張儉同列"八及",最後也是死于第二次"黨锢之禍"。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第二次"黨锢之禍"的導火索

第一次"黨锢之禍"中沒波及到張儉,而在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對士人迫害更嚴重的第二次"黨锢之禍"中,張儉卻擔任導火索的身份。山陽郡出了一個比較有權勢的宦官,就是中常侍侯覽。侯覽深得漢桓帝、漢靈帝信任,與另一個宦官段圭在地方上迫害百姓、劫掠旅人;其兄侯參為益州刺史,直接冤殺益州各大戶巨室,殺雞取卵。這樣一個人物,在老家山陽郡的威福可想而知。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在建甯二年(即公元169年),侯覽母親去世,他為母親大興土木建造陵墓,侵奪他人家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産一百一十八頃,規格超過限制,有僭越之嫌;侯覽為自己預先修建陵墓,又破人房屋,挖人墳墓。張儉彈劾侯覽,但由于侯覽的幹涉,根本無法上達天聽。于是張儉擅自破壞侯覽陵墓、收沒侯覽财産(《苑康傳》記載與《侯覽傳》有出入,說張儉殺死侯覽母親,收捕侯覽宗族門客,總歸是與侯覽有關),引起侯覽的報複。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有一個叫做朱并的人,是張儉的同鄉,也是侯覽的黨羽。他揣摩侯覽的心理,上書誣告張儉以及其同鄉檀彬、褚鳳、張肅、薛蘭、馮禧、魏玄、徐幹、田林、張隐、劉表、薛郁、王訪、劉祗、宣靖、公緒恭、朱楷、田槃、疏耽、薛敦、宋布、唐龍、嬴咨、宣褒二十四人勾結為朋黨。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而後大長秋曹節又将矛頭鎖定在虞放、杜密、李膺、巴肅、荀翌、魏朗、翟超、劉儒、範滂等第一次"黨锢之禍"中被定性為朋黨的名士。自此宦官集團策劃并且執行長達十五年之久的第二次"黨锢之禍",對東漢朝廷造成了更加嚴重的破壞。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望門投止"與"破家相容"

張儉作為第二次"黨锢之禍"的導火索,中常侍侯覽的眼中釘、肉中刺,自然也是宦官集團追捕的對象。面對宦官集團的打擊和迫害,張儉選擇的做法是一路逃亡,"望門投止",看到别人家門就尋求庇護;而由于張儉的名士的身份,與宦官集團敵對的關系,以及當時人對名望的追求,很多人冒着巨大的風險保護張儉,"破家相容"。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史料對張儉逃亡的記載非常慘烈,張儉一路從山陽郡逃亡到北海國、東萊郡,在李笃和追捕張儉的外黃令毛欽的庇護下出塞得全。而張儉逃亡的代價則是庇護他的人家都受到重創,《後漢書·張儉傳》中記載"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并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有一個比較有名的例子,就是孔融家一門三人争死。當時張儉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孔褒不在家中,孔融自作主張收留張儉。事情敗露之後,張儉還是被名士以及地方官吏庇護出逃,孔褒、孔融兄弟卻被收捕送獄。孔褒、孔融、孔母三個人都請求朝廷處置自己,最後朝廷選擇處置孔褒,孔融正是因為這件事而名望大盛。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其他名士的選擇

受到追捕,陷入危險境遇的名士不僅僅張儉一人,不過有些名士則做出與張儉截然相反的選擇,或者隐姓埋名遠遁山林;或者留在原地等待抓捕。名士夏馥聽說張儉逃亡的境遇,頓足指責張儉牽連無辜。他選擇的做法就是剪掉自己的胡須(古人對須發極其重視,有的刑罰就需要剪掉胡須和頭發),改易自己的形容,給别人做傭人。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如此二、三年後夏馥已經完全變樣,甚至夏馥的弟弟夏靜都難以辨認,隻有聽到夏馥的聲音之後才覺察出來。夏靜對夏馥行禮,夏馥不敢接受,在夜中告誡夏靜不要透露自己的行蹤。後來夏馥在黨禁之前,也就是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之前去世。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另外還有李膺和範滂,也可以視作張儉的反例。第二次"黨锢之禍"爆發之後,鄉人勸李膺逃亡,李膺以"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的理由主動入獄,而後死于獄中;汝南郡督郵吳導拿着诏書到範滂所在的征羌縣,沒有捉拿範滂,而是關閉驿舍伏床痛哭。征羌令郭揖打算棄官與範滂一起逃亡,但是被範滂拒絕。範滂不想連累其他人,在與家人訣别後從容赴死。

引起第二次"黨锢之禍",逃亡迫使大量人被殺,如何看待名士張儉

總的來說,張儉、夏馥、李膺、範滂等人都面臨着生死抉擇,夏馥不願意牽連他人而隐姓埋名;李膺、範滂更是連逃生的舉動都沒有。張儉則望門投止,連累了很多人。平心而論,張儉是因為對抗為非作歹的宦官勢力而受到報複,而非一己之私或者其他什麼原因;但與夏馥等人相比,他的道德水準還是要遜色一籌了。

參考文獻:《後漢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