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永強:藝術評論要有中國氣派 建構中國話語

作者:川觀新聞
吳永強:藝術評論要有中國氣派 建構中國話語

吳永強:藝術評論要有中國氣派 建構中國話語

四川線上記者 邊钰

藝術評論以獨立、人文的态度,深度解析中外藝術特點,具有品鑒古今藝術之美、引領藝術鑒賞的效用。不過不知從何時起,國内的藝術評論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10月11日下午,四川日報全媒體文藝評論座談會在成都金牛飯店舉行,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吳永強就國内藝術評論的發展現狀和破題做了分享。他指出,近年來,國内藝術評論有兩個現象:一個是針對當代藝術作品,評論家先找出一個理論(往往是從國外舶來的理論),然後把作品塞入這個理論架構中,采取削足适履的辦法來加以閹割,其結果是本末倒置,作品的價值似乎隻在于證明理論的合法性,作品于是變成了一種碎片化的論據,一個手段,理論反而成了目的;另一個現象是針對中國傳統藝術,特别是傳統書畫,評論者又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仍然沿用老一套的直覺式、随感式、經驗式的品評,排比句用得多,卻缺乏方法論,隻剩下一大把修辭,對作品流于隔靴搔癢、蜻蜓點水。這兩種做法都可以叫做借題發揮,談不上真正的評論,因為它們都抽離了作品,所有的說辭都隻為了顯擺自己的存在。另外,評論界還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把藝術批評變成了藝術表揚,而藝術家也越來越不習慣聽到批評意見,結果是一團和氣,任憑藝術評論的學術倫理受到傷害。所有這些問題,吳永強指出,它們都涉及到藝術評論的生态,是一個系統性問題,解決起來非一日之功,不過評論家卻不能是以推卸責任,首先應該反躬自問,從我做起,對得起自己的角色。

吳永強還提到,正如藝術家在構思作品時需要考慮傳達媒介,藝術評論也需要考慮其發聲管道。尤其是在這個全媒體時代,評論者應該與時俱進,針對不同媒體選用不同文體,不必動辄下筆萬言,滔滔宏文,讀來佶屈聱牙。這樣,評論的聲音才能被更多人聽見,才能發揮出其社會效益,起到對創作和接受的引領作用。

最後,吳永強着重提到,藝術評論要有中國氣派,建構中國話語,不僅意味着采用中國特色的術語,更重要地意味着明确立場,關注現實。如今,西方舶來的所謂“後現代”語式籠罩了中國評論界,把藝術評論變成了一幫評論家操縱職業話術、自娛自樂的遊戲,中國藝術真正需要面臨的問題卻被無情地遮蔽了。在這種評論風氣引領下,藝術創作——特别是當代藝術創作日益淪為對理論話語的圖解,與中國人民的生活現實毫不相幹。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習主席指出了中國文藝發展的真正方向,那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唯有堅持這個方向,才談得上建構真正的中國話語。”在吳永強看來,文藝創作如此,文藝評論也應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