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楚漢英雄之三:漢高皇帝劉邦

作者:惟史能言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始皇帝掃滅六合,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自以為金城千裡,江山永固,可傳之無窮。卻不想遇到大秦帝國的前世冤家,今生對頭。劉項俱非讀書之人,但憑一勇之力,權謀之變,遂亡秦族。

楚漢英雄之三:漢高皇帝劉邦

劉即是指劉邦,名季,原為秦泗水亭長,芒砀山斬蛇起義,起兵反秦,稱沛公。受懷王之約,于項羽兩路滅秦。項羽遇章邯軍,糾纏于巨鹿。劉邦聽取郦食其之謀,張子房之策,計取陳留先入關中。鴻門宴逃生後被封在漢中為王,此時稱為漢王。漢王拜韓信為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定三秦;聯合諸侯,偷襲項羽都城彭城,開始了與項羽争奪天下的為期四年的楚漢戰争,最終于垓下滅項,建立漢朝,即為漢高祖。

楚漢英雄之三:漢高皇帝劉邦

可歎世人,所謀之事,四分人事,六分時勢。劉邦之勇不及項羽,文才不比蕭何,謀略不及張良,武略不及韓信,出身不及懷王,仁義不及田橫,終能蕩滅群雄,位居九五。若劉邦生于三國之際,恐不過似于二袁之輩耳。

劉邦無勇,縱觀劉邦一生百戰,勝少敗多,彭城以多敗少,逃竄如鼠;荥陽被困之時,紀信代死;鴻溝違約反攻,喪如狼犬;白登被困于匈奴,走夫人路線以逃生。漢王無義,彭城兵敗逃亡之時,得遇戚姬,溫床軟枕,又入春宵,可曾思老父妻兒,生死未蔔;逃亡之路,見險而棄子,多虧藤公夏侯嬰心中不忍,方能保全漢王子女。

楚漢英雄之三:漢高皇帝劉邦

古人雲見微知著,以此數點,即可見劉邦無德無勇,生于亂世,終能稱霸奪魁,皆源于三點:其一為隐忍,其二為權謀,其三為擅馭人,有此三點,四分人事就矣。

楚漢英雄之三:漢高皇帝劉邦

隐忍,劉邦素有大志,見始皇出巡,車隊華麗,感歎曰“大丈夫當如是也”,然劉邦生于田耕之家,位為亭長之銜,年近半百,一事無成,卻能志藏胸中,不顯不堕,不急不躁,可謂能忍(觀後世先主劉備,果為一家人也。);鴻門宴上,于項羽之跋扈,範增之相逼,項莊之利刃之間,談笑自若,卑躬屈膝,可謂能忍常人之不能忍也;建國之後,愛姬戚夫人之莺莺軟語,懇求換儲之時,雖不忍拂其意,卻深知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終以商山四皓為契機,太子羽翼已豐為由,拒絕了戚夫人。殊不知,勇猛彪悍如韓信、彭越、英布之輩,尚被高祖談笑族滅,商山四皓有何能為。不過堵戚姬之口耳,能拂愛姬之言,杜枕邊之風,當為後世之表率,三國劉表若明此理,荊襄穩固矣。

楚漢英雄之三:漢高皇帝劉邦

權謀,劉邦文不能治國,武不能定邊,唯其深谙權謀機變之術。滅項之戰中,數次盜取韓信兵符,收英布于絕境,違鴻溝之約定,此皆不足謂,畢竟江山逆取而順守之。然天下已定,封韓信為楚王、封彭越為梁王、封英布為九江王,終是卧榻之弊,鲠喉之疾,不除不安。于是僞遊雲夢,廢韓信;借征兵而枭彭越;淮南滅英布;代地平陳豨……終于鳥盡弓藏,功臣盡誅,自以為天下已定,再無反者,卻又感歎“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确是可笑,設想若以韓信為帥,英布、彭越佐之,戍于北方,則無白登之圍,匈奴之患,和親之辱,冠軍侯可成家,萬裡長城亦不存。天下非無勇士,皆因勇士遭嫉遭忌耳。且看中華之曆代開國之君,盡誅殺有功之臣,相較之下,以宋太祖之杯酒釋兵權為最仁,漢高祖、明太祖為最暴。後世之君,莫說誅王,便是削藩,尚有七國之亂、靖難之役。高祖以布衣為君,取天下盡賴諸功臣之力,然諸功臣族誅命喪,卻不能覆漢,高祖之權謀,可見一斑。

楚漢英雄之三:漢高皇帝劉邦

擅馭人,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饷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是以取天下者也。”可見其尚有自知之明,蕭何起于沛縣,是最早的從龍之臣,滅項之戰中,關中之地盡予蕭何鎮守,漢王征戰于沙場,而不疑之。封賞功臣之時,封蕭何為首功,人皆不服,高祖以功狗功人之論而堵悠悠衆口,此為其用人不疑。張良相投,便即用之,破秦滅項,治國安邦,言聽計從,并出兵助其複立南韓,此為識人之明,不僅識人之才,還能知人之需,予人所求。漢中拜将,啟用無尺寸之功的韓信,推食食之,解衣衣之,賦其兵馬,用其之策,韓信方能拂滅五國,敗楚軍,殺項羽,可謂盡用其才。立國之後,撫衆将而封雍齒(雍齒曾經背叛劉邦,是劉邦最恨的人);用季布(曾經多次追殺劉邦)而殺丁公(原為項羽的将領,在追殺劉邦的時候故意把劉邦放走,對劉邦有恩);白登兵敗後賞婁敬(曾經強谏劉邦,阻止他對匈奴作戰,劉邦沒有采納才會戰敗);厭儒生而用陸賈(多次頂撞劉邦)。在劉邦臨終之時,呂後問相,劉邦尚能說出 “蕭何之後用曹參,曹參之後用王陵,王陵忠而無謀,陳平佐之,陳平謀而無斷,周勃佐之。”的政治遺囑,可見其識人用人馭人之能。

楚漢英雄之三:漢高皇帝劉邦

統帥者若不能用人則失人,失人則失事。田豐沮授之謀不弱于郭嘉荀彧,曹操用之,袁紹囚之,故官渡之戰曹勝而袁敗。徐輝祖之才高于李景隆,王敬止之忠甚于胡廣,建文帝以親疏而見疑徐輝祖,重貌輕才能而用胡廣,靖難之役豈能不敗。盧象升、孫傳庭、楊嗣昌、袁崇煥、洪承疇俱為定國安邦之大才,崇祯帝操切用之,不能各盡其才,終失天下。馭人之道,史迹鑿鑿,不可不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