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漢的開國大将,韓信的名聲一直被衆人所了解。盡管他曾經功高震祖,但是也掩蓋不了他一生坎坷這樣的事實。關于韓信的典故更是信手拈來。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從早期的默默無聞,被人嘲笑,到後來成長為一世枭雄。可是也避免不了不得善終,最後被死在了蕭何的陷阱下。
韓信一直是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一個,無論是放眼西漢的曆史還是放眼整個中華文明,韓信的名字都是值得被記住的。無論是從最初的胯下之辱到被稱作國士無雙,既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也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無奈。

韓信的一生就是一部色彩濃烈的曆史集。他的人生經曆是被值得稱贊的,無論是早期落魄時的仍不放棄還是功成名就之後仍然不忘當初劉備的知遇之恩,這些經曆都是值得被記住。
如果說起韓信的結局必然離不開他曾經屈辱的開頭。都說年輕的樣子能看到未來的樣子。可是韓信被人們了解到的還是他的胯下之辱。韓信作為一個有着優秀軍事才能的人才,他有着自己的驕傲,可是也深刻地明白自己的使命。
他知道胯下之辱對于他來說不能成為他韓信唯一被記住的東西,而是他的開始。都說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韓信真正的做到了一個英雄應有的氣概。能建功立業最好,但是能屈能伸才是真正的本事。
每一段人生經曆都是有一定的意義的。曾經的屈辱,韓信發誓要做出一番作為。于是他加入了項羽麾下,想在這個他看中的英雄部下有所作為,可是項羽的傲氣,他看不上那個來自小地方不知名人物。
韓信的才能一直不被看到,或者說故意不被重視。他擔任最高的職位隻是一個類似于警衛長,這一切當然不能使他滿足。現實和他的理想有着極大的差距,于是在項羽的軍隊中受盡屈辱後韓信傷心地離開了那個地方。
也有可能真是這一次的屈辱,也有可能還包括以前的屈辱。韓信下定決心,他的功名需要靠自己的奮鬥才能獲得。韓信後來慢慢經曆着走向他自己的人生輝煌。
其實講韓信,有一個名字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的,那就是西漢的宰相蕭何。韓信能夠為漢朝開疆拓土,蕭何是最重要的原因,可是最後韓信之死,蕭何也是這件事的真正幕後推手。
韓信與蕭何之間的關系才是解開西漢曆史的面紗的唯一法寶之一。韓信其實可以算的上是一個沒有運氣的枭雄,因為早期受過胯下之辱之後。韓信雖然有過堅定的争取一方功名的想法,加入項羽的軍隊,想要争取功名,可是在他的軍隊中不受重視。
這也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韓信的自信心,後期他出走項羽的軍隊,轉而去投奔劉邦。可是剛開始在劉邦的軍營中也是和項羽軍中的待遇基本上一樣。一方面因為曾經投奔項羽給他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使得劉邦對其有所保留,不予重視。
劉邦的陣營中,早期劉邦并沒有給予韓信重用,韓信依舊也還過着與他向往的建功立業的不一樣的方式。早期的冷落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讓韓信心寒,他也許也相信過自己的命運,可是一切的改變都來源與蕭何和韓信的那段對話,還有後來蕭何冒死請回韓信這樣的一段佳話。
蕭何對于韓信來說可以算得上是知遇之人了,早期蕭何在看重韓信的軍事才能後,将他推舉給了劉備。而劉備沒有使用韓信,還是讓他做着低等的官職。于是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後,其他将領看到劉邦沒有前途後紛紛逃跑。
韓信因為想到自己一直不為所用,于是也就跑路之後,蕭何因為惜才便緊追韓信請求他回去。這也成就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一段佳話。回去之後,韓信要求劉邦拜他為大将軍,并且要選好良辰吉日,劉邦也要自己破戒這樣的要求。
而大将軍的職位也是蕭何給他要過來的是以韓信對待蕭何隻能是抱着一種知遇之恩的态度。是以後期蕭何誘騙韓信去景樂宮,盡管韓信并不願意去,可是因為蕭何的極力勸阻,再加上當初的知遇之恩,韓信最後步入了那個即将奪走他生命的宮殿。
蒯通作為謀士的時候建議韓信最好采取天下三分而立這樣一種形式。如果當初韓信聽從蒯通的建議的話,現在中國的曆史就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局面。其實蒯通的建議才是正解。
可是韓信當時一方面記恨項羽對他不用,于是面對項羽的邀約,韓信以一種很淡然的姿态把他打發了。但是面對劉邦的邀約,想起以前劉邦對他的重用,解衣推食。于是他并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而這一步也間接地導緻了韓信最後的命運。
韓信在西漢被稱為勳冠三傑,也就是說,西漢王朝的建立,主要有三個人可以算的上是真正的功臣。張良、蕭何、以及最出名的韓信,可是最有名的韓信,結局卻最悲慘。
史記中,司馬遷對韓信的評價極高。因為韓信的身上有着君子一樣的品質,不屈不辱、忠誠。對于曾有知遇之恩的劉邦可以算得上忠心,但卻犯了忠臣們最容易犯的錯,功高震主。
韓信的下場在史記中并沒有完整的記載,是以韓信的死亡之謎可以說是一個謎團。是以民間野史記載了充滿奇幻色彩的韓信的死亡方式,也給呂後增添了一個傳奇色彩。
西漢王朝建立後,高祖劉邦也忌憚韓信的才能。項羽兵敗,楚國降将鐘離昧投奔韓信,劉邦知道後是以對韓信漸生懷疑,為了不讓劉邦懷疑,韓信親手殺死了鐘離昧,可是無論如何,這件事也讓劉邦覺得他有了反叛之心。
韓信把鐘離昧的頭顱獻給劉邦之後,劉邦還是立即将他捆綁起來。盡管後來韓信被釋放,但開國公将最後卻封了個淮陰侯的職位,後來劉邦和韓信之間的嫌隙也越來越大。
直到最終韓信串通陳豨謀反,被自己的弟弟出賣,最終被蕭何誘騙到長樂宮的鐘室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臨終前,韓信感歎道當初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落得個喪命于婦女小子之手的下場。
韓信如果能夠像蕭何一樣,把握好朝廷上的尺度,能夠明白自己的角色是一個朝廷中可有可無的人物。韓信忙碌一生,可以說是攪弄風雲,最後落得個這樣的下場,不免令人唏噓。既不去顯耀自己功高蓋世,也不去用以往的溫情捆綁。不露鋒芒,方能真正光芒萬丈。
忠臣們一心不二,可是對于國家來說,忠誠有才能的臣子能促進國家民生。但對于皇帝來說,他們需要的應該是能夠服從皇帝的指令,對他們的江山社稷沒有二心的弄臣。而韓信最後隻被蕭何賜了個“為國鋤奸”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