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革命”初現雛形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據Singularityhub報道,它能解讀唇語、創造新的菜單,它能輕松玩轉國際象棋、智力遊戲以及圍棋,幾乎所有大型科技公司似乎都在竭盡全力将它整合到自己的組織和業務中。就像每款新誕生的應用那樣,它宣稱其軟體可利用某種機器學習技術以更好地改善生活。它就是人工智能(AI)。

在過去1年中,AI不斷登上全球媒體頭條,引發前所未有的關注。“AI革命”已經初現雛形,随着2017年的到來,人們不禁都想問這樣一個問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最近,詹姆斯·亨德勒(James Hendler)接受采訪,被問及這個問題。亨德勒是倫斯勒資料探索和應用學院院長,也是語義網的開發者之一。他最近與艾麗斯·穆爾維希爾(Alice M. Mulvehill)合著了新書《社交機器:人工智能、社交網絡和人類即将發生的碰撞》(Social Machines:The Coming Collis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cial Networking, and Humanity)。

這本書的重點不是預測AI的未來,而是更多傾向于描述AI可以完成哪些任務,以及無法勝任哪些任務。亨德勒認為,問題在于,很多人都将AI視為“終結者”或烏托邦美夢,完全沒有考慮人類的因素。他說:“人們喜歡将AI描繪成非黑即白的技術。但實際上,它需要人類參與,人類更擅長處理‘灰色’地帶的問題。”

借用過去比較常見的政治口号:我們——人類和人工智能——團結起來會更加強大。這是亨德勒探讨AI的未來時所要表達的重要觀點。

AI用于大規模程式設計

亨德勒說:“我認為短期内令我感到興奮的是,對于程式員來說,AI技術正變得越來越簡單,可以友善他們使用。這已經不再是需要專業隻是才能玩轉的領域。”

亨德勒目前教的一門AI認知計算課程就凸顯出這一點。大學生也在從事與AI相關項目,比如在幾個星期内就能開發出聊天機器人,回答與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相關的問題。如果是在幾年前,這樣的研究應該是博士論文的課題。

AI發生了哪些改變?

現在已經沒有必要從零開始開發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或自然語言元件。隻要下載下傳一個開源軟體包,将其整合到你的系統中,再進行部分修改即可。這有點像玩《WordPress》,但亨德勒更喜歡将其與網際網路發展初期的情況進行對比。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于各種預先封裝且可以安裝到機器上的代碼出現,隻需要簡單地了解HTML便可建立網站。

亨德勒說:“AI已經通過可用的方式完成了封裝過程,它更像是把零部件拼接起來,然後找到哪種方式能夠發揮最大效用,而不是對這些零部件進行基礎性研究。至少在更具實用價值的技術領域,情況的确如此。”

打開創新之門

亨德勒表示,從短期來看,AI技術将向各種規模的行業參與者敞開大門。他說:“我們會看到小企業利用現有的深度學習、視覺和語言技術展開大量創新。微軟、谷歌、Facebook等科技巨頭也将對這項技術進行重大投入,但他們會瞄準新的方向。”

與此同時,學術機構和政府将會在AI相關技術的演變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亨德勒以無人駕駛汽車為例,這項技術首先是由斯坦福大學等高等院校開發的,并赢得了美國國防部進階研究計劃局(DARPA)舉行的挑戰賽(Grand Challenge)。谷歌随後進一步推動這項技術走向成熟。現在,似乎所有的汽車制造商都在開發無人駕駛汽車。

雖然仍有必要開發新的AI技術來解決問題,但亨德勒表示,短期的重點将是能夠利用現有工具實作的商業案例。他說:“我認為創業者和創業公司也将關注這類創新,而且創新數量将十分巨大。”

解決發達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問題

2017年後,普通科技使用者将看到AI領域實作哪些進步?在這種情況下,更多可能意味着更少,因為技術将被無縫整合到使用者所在的背景中。亨德勒說:“有人或許期待着購買某個東西之後,整個世界就變得完全不同了。但實際上,可能不會有如此明顯的變化。”

以蘋果虛拟助手Siri為例。Siri勝任複雜任務的能力不斷提升,但它依然時常找不到答案,隻能預設提供網絡搜尋結果。或許不久的将來,我們可以向Siri或者與之類似的服務下達這樣的指令:給我展示孩子今天吃午飯的照片,而後者可以又快又準确地給出結果。

事實上,亨德勒提到的許多創業公司已經實作了這個目标。名為Snips的公司使用名為“情境感覺(context aware)”的技術便可過濾聯系人、電子郵件、日程、照片等各種資料,進而在使用者的移動裝置上建立短期記憶。随着時間推移,它就能了解對使用者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并最終成為使用者裝置上各種應用和資訊的唯一接口。

Snips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蘭德·辛迪(Rand Hindi)在2015年的TEDx演講中說:“利用AI的關鍵是讓這項技術消失于無形。你隻需要過好自己的每一天,無需再關注它。”

當然,“讓技術消失于無形”都是發達國家國家面臨的問題。亨德勒樂觀地認為,那些旨在改進開發中國家現狀的項目不久之後也将融入AI技術。亨德勒和其他人正在與IBM合作,計劃在未來5年幫助10億人掃盲。他說:“我們談論的是大幅改善許多人的生活,尤其是在那些識字率還比較低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将會突然間看到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進入他們的生活。”

教育是關鍵

雖然有好有壞,但将來AI會驅動越來越多的大規模颠覆性技術。一方面,180萬卡車司機可能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内被無人駕駛汽車取代。另一方面,制藥等航行業有可能節省巨額成本。事實上,IBM著名的人工智能平台沃特森已經被大規模部署到制藥行業。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中心釋出資料顯示,醫療行業大約占到美國GDP總量的17.5%。

亨德勒表示,政府需要着手推動這些變革,而非為創新設定障礙。他堅持認為,教育将成為“AI革命”的關鍵,幫助人們了解電腦更擅長的領域和無法勝任的缺陷。他說:“人們需要在這方面變得更加聰明,而技術人員則應該幫助決策者了解這些差異,這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年1月3日

本文作者:網易科技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至頂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