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火中的芭蕾》:讓芭蕾在戰火中怒放

作者:大侃
《戰火中的芭蕾》:讓芭蕾在戰火中怒放

芭蕾是歐洲古典舞蹈,孕育于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在近四百年的曆史中,影響很大,傳布極廣,現已成為世界公認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而戰争是沖突鬥争最高的表現形式,充斥着暴力、傷亡,是和平的公敵。影片《戰火中的芭蕾》将芭蕾和戰争這兩種大相徑庭的表現形式巧妙的結合在一起,通過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中的芭蕾情緣,講述一段跨越國界的凄美戀情,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兇殘與僞善、頑固不化與背信棄義,展示了中俄兩國軍民患難與共、攜手并肩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戰鬥友誼。

本片根據真實的曆史事件改編,1945年9月12日潛伏在黑龍江邊境小鎮叢林中的300多名日軍拒不投降、負隅頑抗,血洗當地村民,并襲擊蘇聯紅軍。最終東北抗聯部隊和蘇聯紅軍一舉剿滅這股日軍。由于戰鬥發生在日本宣布投降後的第28天,故稱為抗日戰争中發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後一戰”。本片以此為背景,講述了一段發生在東北邊陲小鎮上的東北抗聯部隊帶領老百姓與蘇聯紅軍同仇敵忾共同抗日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戰火中的芭蕾》:讓芭蕾在戰火中怒放

為了真實還原那一段逝去的曆史歲月,本片由中俄兩國藝術家聯手協作,共同打造,陣容異常強大。導演董亞春,最早以攝影起家,拍攝的電影《沖出亞馬遜》和《驚濤駭浪》,分别榮獲第二十二屆、二十三屆金雞獎最佳攝影獎,執導的電視劇《中國遠征軍》榮獲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導演獎。總監制由俄羅斯“國寶級”導演,有俄國的“斯蒂文·斯皮爾伯格”之稱的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擔任,他善于經營影像,用出色的畫面來叙事傳情,作品中充滿着濃厚的人道主義關懷。執導的電影《蒙古精神》榮獲1991年威尼斯金獅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電影《烈日灼人》曾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本片由曹舒慈,卡列斯科夫·伊戈爾,杜源,陳瑾等一系列中、俄、日演員聯合主演。女主角曹舒慈為中央芭蕾舞團主要演員,國家一級演員,曼妙的舞姿和精湛的演技為影片增色不少。男主角為俄羅斯演員卡列斯科夫•伊戈爾,有“俄羅斯小鮮肉”之稱,片中分别展示了俄式粗犷之美和英帥之氣。

《戰火中的芭蕾》:讓芭蕾在戰火中怒放

真實地還原加接地氣是本片的一大特色,如同小說《林海雪原》和電影《智取威虎山》般廣袤的雪原上,到處都是皚皚的白雪,破敗的村莊,老舊的房屋,陳舊的火車站,人們都身着厚厚的棉襖、棉褲,穿着棉鞋,帶着帽子、手套。對于細節的還原更是如教科書一般的嚴謹,火車上覆寫的冰雪、自家院子裡劈劈柴,家裡吃飯喝粥、吃窩頭,挖地窖貯藏過冬的大白菜,頭年家裡請人殺口豬,大年三十晚上吃餃子,餃子裡還放硬币,吃到的人好運連年……,完全符合東北人的地方生活習慣。

片中反複出現一塊貼着芭蕾舞照片的懷表,且每次出現都代表着不同的意義。從開場時墓碑前的緬懷親人,到男女主角分别時的定情信物,到分别多年母子再度重逢的紐帶,到男主角犧牲時的依依不舍,到影片結束時墓碑前《天鵝湖》的再次響起。一塊普普通通的懷表,承載了曆史的變遷,見證了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更見證了優美的芭蕾舞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的盛開和怒放。

《戰火中的芭蕾》:讓芭蕾在戰火中怒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