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陳 桐
編輯丨美 圻
文娛價值官解讀:
id:wenyujiazhiguan
大張偉和石璐、子健合作歌曲《傻了吧》,譚維維和面孔樂隊獻唱《戰歌》,吳青峰演繹了自己的新歌《巴别塔慶典》,歐陽娜娜和新褲子樂隊合作歌曲《after party》,李宇春和張亞東合唱其新歌《哇》。更絕的是,開場獻唱的樸樹唱完後表示:“到點兒了,我得回家睡覺了。”
不同音樂人的奇妙組合,在上周六晚的“夏日音樂派對”裡,一起見證了hot5席位的誕生,為愛奇藝出品的2019重磅原創音樂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劃上了句号。
當然,每個人心中一定都有一支自己覺得最強的樂隊。而比賽進行到現在,結果和名次已經不重要了,再好的陪伴終有散場之時,最後一期節目既是一次對夏天的告别,也是對樂隊和樂迷的交代,夏天雖然結束了,但音樂還是一直存在。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夏天,一批好樂隊的命運因為這檔節目而改變,從乏人問津到演出門票一票難求。時針倒回十年前,很難有人相信,搖滾樂隊和獨立音樂人會登上一檔綜藝節目并最終成功出圈。
正如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在節目動情說的那樣:“我本來以為樂隊已經斷了‘香火’,沒想到還是這麼強。我覺得這個節目可以帶樂隊走向未來。”《樂隊的夏天》對小衆音樂的破圈,對樂隊商業化的探索之路,在夏天結束和節目收官之後,依然值得被梳理,被銘記。
“樂隊的夏天”火了一個夏天
《樂隊的夏天》的收官之戰,更像是一次音樂的狂歡party。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樸樹登台時,台下有個歌迷激動地喊“我愛你,樸樹!”然後樸樹微笑回應:“謝謝你,沒有比愛更美好的字眼了。”
那一刻,我的眼淚幾乎要流下來了,樂迷的快樂與不舍,音樂帶給人的慰藉和力量,都融化在了這句簡短的對話中。
因為有了這檔綜藝,這個夏天變得意義非凡,《樂隊的夏天》讓很多人見識到了原來中國有這麼棒的音樂,原來中國有這麼多的樂隊,原來中國有這麼多有趣可愛的人在玩樂隊。
不過,對于從第一期就開始追節目的觀衆來說,很多人應該還記得,《樂隊的夏天》一開始并不被人看好。首期節目播出之後,網上不少人吐槽馬東“裝傻”式的尬聊和高曉松“高高在上”式的絮叨,“超級樂迷團”的設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樂隊表演給觀衆帶來的記憶點。但随着節目推進,制作團隊根據觀衆回報在剪輯上做了調整,31支各具特色的樂隊在舞台上開始迸發出能量。
漸入佳境的節目開始成為流量和口碑的收割機。節目的豆瓣評分從最初的7.2分,逐漸升至現在的8.7分。微信指數峰值突破207萬,微網誌指數峰值突破540萬,百度指數峰值突破1797.3萬,數次登上百度綜藝排行榜第一名。
截止第12期播出,《樂隊的夏天》共收獲全網熱搜熱榜366個。其中獲微網誌熱搜69個,如#彭磊吐槽李誕是網生藝人#、#海龜請了薛凱琪#、#歐陽娜娜盤尼西林# 相繼登上微網誌熱搜 top1。同時,節目深耕抖音、虎撲等年輕人聚集的重點管道,收獲頗豐,例如,抖音共釋出199條節目相關視訊,總播放量破2億+次,其中,歌曲《馬馬嘟嘟騎》播放量1292w+,點贊量超41.4w+,評論量達9081。
伴随着節目熱度的攀升,搖滾和樂隊也相繼出圈。節目中樂隊演繹的多首金曲,如《莫欺少年窮》、《再見傑克》、《生活因你而火熱》等持續霸榜,每首金曲下面的走心樂評數不勝數。
以往“高處不勝寒”的樂隊也破天荒有了和流量小鮮肉一樣的待遇,粉絲暴漲,後援會如雨後春筍。新褲子微網誌粉絲數破了百萬, click#15 演出費漲了近十倍,大學旁邊琴行裡三大件的銷量漲勢喜人……
喜提飯圈、霸占熱搜的樂隊成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gq報道、三聯生活周刊等媒體争相專訪的對象,新京報更是推出了八版重磅專題,肯定節目價值。坐了多年冷闆凳之後,他們幾乎一夜間霸占了主流媒體的c位。
對于樂隊和音樂來說,這個夏天真的等得太久了。
小衆樂隊的大衆化突圍
過去,獨立音樂往往隻在特定的圈層傳播,而小衆文化要想實作流量和熱度的爆棚,就必須破除圈層,進行大衆化的突圍。
一直以來,獨立音樂往往隻在一個相對邊緣和小衆的圈子發展,但如果它不與主流音樂形式碰撞交融,隻在小圈子裡孤芳自賞,難以獲得更廣泛的影響力。從普通觀衆的角度來看,這次,《樂隊的夏天》之是以引爆整個夏天,讓大衆get到小衆音樂的魅力和價值,主要是在賽制和情感上找到了突破口。
節目将觀衆分為大衆樂迷、專業樂迷和超級樂迷,不同樂迷各自擁有不同的票數,最後根據投票數為樂隊排名。其中,超級樂迷的存在是節目的一大亮點,他們觀看表演、向樂隊提問題,與觀衆一同了解樂隊文化,避免節目淪為專業音樂比賽的套路。
在這樣的設定中,觀衆看到了有起承轉合的情節和懸念,價值官最愛的新褲子和刺猬,一直堅持到了hot5,當然跨界女神那期和sunshine組合裡的cindy合作曾經命懸一線,讓人捏了一把汗。反光鏡被淘汰得太早,有點可惜,不過改編的那首《怒放的生命》确實比不過新褲子的《花火》,輸得應該也是心服口服。
不過,雖然引入了比賽機制,但比賽更多時候隻是一個方式,目的是為了給大家展現這些樂隊,讓你知道他們,排不排名真的不重要,你原來喜歡哪個樂隊還是喜歡,對于别的樂隊也有可能會路轉粉。
在情感上,每支樂隊一路走來的艱辛,對音樂的狂熱和執着很讓人動容。一開始觀衆讨論最多的可能是音樂本身,到後來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去讨論旋律背後的人,那一個個鮮活的面孔從每一首音樂背後站了出來,或真實、或純真、或可愛、或酷炫,每一位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這樣潤物細無聲般的情感輸出中,很多人和價值官一樣對樂隊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原來并不是每樂隊都要玩搖滾,都要唱很噪的音樂,原來音樂可以如此多元、迷人。在此之前,價值官對樂隊的認知還停留在魔岩三傑時代,而現在了解得越多,越發現,除了周傑倫、蔡依林之外,多元音樂風格的樂隊原來如此有趣、好聽。
整個節目的發酵過程,就有很多和價值官一樣的“自來水”樂迷,一個人一個人慢慢加入進來,慢慢水漲船高,《樂隊的夏天》讓獨立音樂有了更多的年輕聽衆,同時撬動更大的年輕消費市場,這其實就是“破圈”的過程。
樂隊的春天才剛剛開始
在《樂隊的夏天》“出圈”之前,獨立樂隊的生存狀态,很多人想必都有所了解。很多人習慣用玄乎、苦兮兮的“搖滾精神”來看待,并延伸出搞搖滾的都窮,唱民謠的都酸,獨立音樂人就該沒名氣等觀點。
獨立樂隊的生存之艱難,用彭磊的話就是,從年輕的帥小夥都變成了中年了,他們依舊很普通,社會和人們對于樂隊的關注度還是遠遠不夠,樂隊這種音樂形式所獲的報酬太低了,首要問題還是如何解決樂隊的生存問題。
mr. miss的劉戀在廣告公司上班,之前單靠音樂她無法養活自己,節目中她很坦誠,說必須珍惜這個機會,能多演一場就多演一場,因為這個節目有太多人關注,有巨大的流量,這聽起來好像很功利,實際上很無奈。
這次,《樂隊的夏天》讓搖滾音樂出圈,随着節目在大衆媒體層面影響力的逐漸擴大,參賽樂隊實作了人氣熱度和商業價值的提升:超10餘品牌與樂隊達成合作。
線下演出及音樂節也邀約不斷,演出門票價格和專輯銷量同步增長。
與此同時,樂隊還和各大品牌聯名開發周邊,跨界拍起vlog,在時尚和商業之間玩得風生水起。苦哈哈地熬了多年之後,這些依然堅持的樂隊終于看到了希望。
事實上,“獨立”與“商業化”之間并不是二進制對立的關系,适度、合理的商業化對所有藝術形式都是必要的,有市場、有錢賺,才有更多人才進圈,才能讓小衆音樂良性循環,繼而誕生更多佳作。正如摩登天空ceo沈黎晖所言:“最偉大的音樂就應該是最賣錢的音樂,就應該是最商業的音樂,真正好的内容就應該帶來好的價值。”
當然,這些樂隊近期的輝煌更多來源于節目帶來的流量效應,随着節目的收官,熱度和流量必然會逐漸消退,那些商業上的爆發是否隻是昙花一現,還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當務之急,是如何把《樂隊的夏天》帶來的流量效益,盡快轉化成一條完整的商業産業鍊,進而拓展出樂隊更多的商業玩法。
從這一點看,樂隊的春天剛剛開始,但遠沒有到完全爆發的時候,《樂隊的夏天》帶來的流量效應讓市場看到了獨立音樂的潛力和升值空間,接下來該怎麼走,我們拭目以待。
結語:
2006年,崔健在搖滾紀錄片《搖滾多多》裡說:“中國搖滾樂完全靠理想堅持下去,我覺得是不公平的。”片中,他呼籲市場多給樂隊演出的機會。13年後,由愛奇藝出品、米未聯合出品并制作的原創音樂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走出了第一步,雖然萬裡長征路途漫長,但畢竟讓人看到了希望。第一季節目,确實需要大量成熟樂隊撐腰,先把節目口碑和地位立起來。價值官希望第二季節目能放開手腳,發掘更多的黑馬和年輕樂隊,這對于延續節目熱度,進一步探索獨立音樂商業化的邏輯,其實都是有好處的。
【原創聲明】
1.本文為文娛價值官原創作品,歡迎轉載。
2.轉載開白請在背景回複“轉載”檢視轉載要求。
4:媒體合作加微信:yanzhiaozhe001
5:招聘:采編2人、營運2人,履歷發送:[email protected]
入駐及合作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