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火中的芭蕾》:戰火百煉鋼 翩翩繞指柔

作者:木易光影
《戰火中的芭蕾》:戰火百煉鋼 翩翩繞指柔

文/木易孝敦

今年不尋常,到處可見紀念抗日戰争勝利70周年的蹤迹,有新聞稱,期間往來進京包裹郵件都必須過機安檢,而全國人民也是以會享受到三天小長假。所有所有的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确實不該忘記那段艱苦的歲月,關于紀念,沒有什麼比影像更有感染力,是以在這個時候也是電影工作者一展拳腳的好機會。

《戰火中的芭蕾》中俄國戰士跟中國姑娘在抗日烽火中結下芭蕾情緣,影片講述一段跨越國界的凄美戀情,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兇殘與僞善、頑固不化與背信棄義,展示了中俄兩國軍民患難與共、攜手并肩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戰鬥友誼。要說這部電影是不是主旋律,那肯定是的,但是這卻是一部有态度,有質感,大見情懷,小有情調的主旋律電影。

首先影片的幕後主創團隊就已經讓人見識到影片的質感。影片總監制是有着“俄羅斯斯比爾伯格”之稱的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他執導的《蒙古精神》曾榮獲1991年威尼斯金獅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而《烈日灼人》更是斬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有米哈爾科夫的保駕護航,電影的品質可見一斑。而導演董亞春則曾經憑借拍攝《沖出亞馬遜》、《驚濤駭浪》等電影名聲大噪,他深厚的攝影功底在《戰火中的芭蕾》裡展現的淋漓盡緻。

《戰火中的芭蕾》以老年女主角口述回憶視角貫穿始終,為故事更添真實性。影片本身就改編自真實事件,是以觀衆觀影時難免有種“步步驚心”的緊張感。男主角犧牲的那場戰役被稱為抗日戰争中發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後一戰”。因為這場戰鬥發生在1945年9月12日,也就是日本宣布投降後的第28天,盡管導演未對正面戰場着墨太多,但是通過暫時平靜的美好時光,更反襯出戰争的務必殘酷。

《戰火中的芭蕾》文戲張弛有度,戰争戲恰到好處,既沒有淪為喊口号的空洞流水賬,也沒有陷入卿卿我我的言情劇窠臼。影片中有一段女主角幻想穿着紅色裙子在白桦林中翩翩起舞,大跳芭蕾的場景。剛剛結束戰鬥的男主角躺在吊椅上,看着眼前這個美麗的姑娘在夕陽的餘晖下盡情舞動身姿,色調、場景、情緒都恰到好處的讓人心神蕩漾。而這場戲亦是全片難得的暖色調,既是對男女主角愛情的升華,也跟即将到來的最後一戰形成鮮明對比。

有人的青春發生在校園裡,有人的青春發生在辦公室......而有人的青春留在了硝煙彌漫的戰火中。刮掉胡子的男主角卡列斯科夫·伊戈爾顔值爆表,穿上舞鞋的女主角曹舒慈翩翩起舞,一邊是為了國家、為了家庭、為了愛情而奮不顧身的百煉精鋼,另一邊是少女懷春、情窦初開卻對芭蕾舞情有獨鐘的繞指溫柔......他們的愛情雖然葬身黑土地,但是對愛的執着卻永留心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