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學中經常被問及的三個永恒命題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将去向哪裡?
在探究生命含義的過程中,有些人在奔波忙碌中聊度餘生,有些人在平靜安逸中苦苦思索,每個人對于生命的思考和頓悟都取決于他的環境和經曆,又決定着他未來的道路。

對于小說家凱倫·迪内森來說,愛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愛是此恨綿綿無絕期,她在1937年寫下了小說《走出非洲》,又在1960年寫下了續篇《草地戀影》,兩者合編成《走出非洲》,風靡全球。
在作品開篇寫到“在非洲貢嘎山腳下,我曾經有一個農場”,這也成為同名電影的開場白。
在非洲,迪内森度過了人生寶貴的17年青春,這部作品可以算為自傳體小說,以優美的文筆勾勒出不為人知的非洲形象,就連海明威都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都曾提到“獲此殊榮的不應該是我,而應該是凱倫·迪内森”,由此看出小說文學上的造詣和哲學上的思辨。
1985年,美國導演西德尼·波拉克将其改編成了《走出非洲》,因其題材的特殊性和内涵上的多元主題榮獲了第5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藝術執導、最佳音響和最佳配樂七項大獎,一條波瀾不驚的河流見證着肯亞悲歡離合、委婉動人的感情故事,除此之外,影片表現出的生命的含義、珍貴的回憶和女性平等、獨立等精神也抒寫在廣袤的非洲土地上。
從小說和影片名稱《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來說,走出非洲似乎有種出世的态度,當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非洲那片神奇的土地,更多的不應該是走入嗎?其實,隻有走進才能觀察、體會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構成。但“走出非洲”更蘊含了一種無奈,一種對生命無常和命運蹉跎的感慨,明明想要長居如此,何來走出?由此引出了故事的開端。
對于女主凱倫來說,她并沒有偉岸的人格,恰恰相反,她的人生目的與當代人沒有差異:年齡大了,需要找個人嫁。但現實與理想總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她愛慕虛榮,貪圖公爵夫人的名号,與其說她渴望愛情,不如說她渴望男人。以财富換取爵位,由此建構家庭,即使在如今看來都露骨的現實,更何況是在1914年。
但不可否認的是,凱倫勇敢至極,她可以拿人生作為賭注,用傾家财産去賭非洲的莊園,她的進入和美國早期的淘金熱一樣具有強烈的投機主義色彩。而兩次走出則表達出感情在她人生中占據的分量。
第一次出走:因自己患上梅毒,看透虛假的愛情。
在第一段感情中,凱倫投入了全部的愛,為了丈夫,她可以無視草原的雄獅,遭受生命的威脅,千裡跋涉看望新婚的丈夫,可惜丈夫似乎更注重金錢,而絲毫不顧及凱倫的感情。長年在外逃避家庭責任,尋花問柳感染妻子,這些不負責任的行徑更展現出婚姻目的的不純。
當凱倫因丈夫患上梅毒,她沒有指責丈夫,選擇了回國治病,這次出走存活的幾率不到50%,可以說在死亡面前,愛情變得微不足道,即使歸來之後,丈夫布裡克森問她是否考慮過孩子問題,她也堅定地回答“考慮過”,但此時的凱倫已經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原因就是感情中男方的利己主義。
第二次出走:因莊園被燒,夫妻墜機,看透功利的人生。
莊園被燒,一無所有的凱倫沒有顧忌個人感受,反而為了黑人們争取工作生活的機會,她的離開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原因是夫妻丹尼斯的離開,這時的凱倫已經從早先的利己主義者完全成為了沉穩幹練的女強人,但即使外表堅強,内心依然想要得到丹尼斯全部的愛。丹尼斯拒絕結婚隻因有其他女人的牽挂,再次印證了負心漢的形象,而他的墜機而亡成為了“伊索寓言”般的哲學課題。
影片一直圍繞感情線的生活來探讨失去和得到的意義,凱倫在在得到夫妻的時候,失去了财産;在得到婚姻的時候,失去了愛情;在得到名譽的時候,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在得到情人的關心時,失去了女人的尊嚴。可以說凱倫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這個沖突一直糾結在凱倫的一生,也讓她反思生命的真正含義。
在人的一生中,究竟是财富重要,還是健康重要?究竟是愛情重要,還是婚姻重要?究竟是地位重要,還是名聲重要?究竟是親情重要,還是友情重要?這些問題在影片中給出了客觀的視角呈現,而答案不言而喻。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就像失去和得到一樣周而複始出現在每個人的生命中。
沉重的基調和隽永的人物刻畫方式,讓我們看到了果敢、堅強的凱倫形象,她不僅樂觀、勇敢,還堅毅和剛強,肯亞是夢想開始的地方,她可以為基庫尤人的權利而抗争,可以為獲得白人的認可而拼搏,可以為來之不易的愛情而努力,卻終究因農場的燒毀而被奪走了一切。
死亡從來沒有遠離凱倫,她的同伴因為梅毒而死亡;她的朋友巴克利因為黑尿血症而死亡;她的夫妻因為墜機而死亡;甚至她自己也兩次在獅子的注視下而幾近喪命,這些意想不到的死亡是如此的接近,似乎能嗅到它的氣味,摸到它的脈絡,感受到它的氛圍,時刻提醒着活下來的人要珍惜當下,勇敢面對未來。
首先要明确一點,小說中的情節和影片中的内容大相徑庭,小說隻是提供了一些素材和背景,而影片進行了适當的截取延伸,在内容深度上,影片無法和小說相提并論。
正因如此,在表現非洲無與倫比的魅力和異國情調時,采用了浪漫色彩配合空鏡頭的方式,比如那廣袤無垠的嫩綠草原和一望無際的湛藍天空,在纏綿悱恻的莫紮特配樂聲中緩慢拉開,用空靈的旋律展示非洲空曠、質樸、純淨的景色,帶來心靈上的沉靜,這種氛圍的營造會讓觀衆不自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影片最為經典的一幕就是丹尼斯帶着凱倫遨遊天際的鏡頭,飛機在無邊的原始森林、草原、河流中穿行,羚羊在田間自由的奔跑,峽谷的盡頭是飛流直下的瀑布,那些被驚飛的鷗鳥在彩霞中熠熠生輝,诠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此時,凱倫的手在天際與丹尼斯握在了一起,寓意着永不分離。
這一幕與開頭火車飛馳在曠野之中形成映照,落日的餘晖散在貧瘠的土地上,巍峨的高山在火車噴出白色蒸汽和轟隆陣響中相映成輝,随着火車的到來,凱倫完成了從少女到少婦的身份轉變,那是她第一次遠離家鄉丹麥,沒有想到的是這裡竟然成為了她的第二故鄉。
小說中一度強調殖民文化這一核心,但在影片中卻完全淡化,從優美的貢嘎山的環境中仍然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多元文化,比如仆人法納與凱倫的情感,經過14年的歲月,當凱倫再次離開時,法納已經成為了凱倫親人一樣的存在,這無疑就是文化融合的一種表征。
凱倫的一生可以說都緻力于種族平等的偉大事業之中,他為當地居民提供教育和醫療的機會、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為他們射殺威脅牲口的獅子,為他們修建水塘、改善生活條件。凱倫沒有因為财富的優渥而高高在上,而是身體力行地參與勞動,傾聽意見,是以當她因疲憊而在桌上睡着時,仆人法納就貼心地吹滅蠟燭,并在她身邊守護。
凱倫在剛來此地時,甚至連進入咖啡館都會受到男士們的排擠,在傳統觀念中,女性就應該在家相夫教子,避免抛頭露面,即使在肯亞這種風俗都得到了延續,由此可知封建觀念的盛行。但凱倫憑借自己的努力改變了所有人的刻闆印象,當她離開時,獲得了品嘗咖啡,共同緻敬的禮遇,前後截然不同的待遇寓意女性地位的提升,而這正是凱倫一天天親力親為的結果。
為了讓他的仆人們獲得住所,凱倫甚至可以為總督下跪,這在她沒進入非洲之前是絕無可能的,但14年的生活曆練讓她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産生了深深的眷戀,為了人民的福祉,她完全不顧個人的顔面,雖然她的雙膝跪下了,但是她的人格卻堂堂正正地挺立着,比之前更加偉岸。
道德的高尚是任何金錢都無法衡量的,在影片舒緩的格調和強烈的人文關懷氛圍中,影片落下了帷幕,凱倫走出了非洲,但她的精神仍然留在了這片土地上。
《走出非洲》用極其高超的手法以愛情為主線探讨了生命與人生的含義,每一次觀看都能從中得到不同的啟示,就像凱倫說的“我不希望有一天發現自己是在為别人而活,我願意承擔後果,就算偶爾寂寞甚至孤獨而終,我都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