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学中经常被问及的三个永恒命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去向哪里?
在探究生命含义的过程中,有些人在奔波忙碌中聊度余生,有些人在平静安逸中苦苦思索,每个人对于生命的思考和顿悟都取决于他的环境和经历,又决定着他未来的道路。

对于小说家凯伦·迪内森来说,爱是天长地久有时尽,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她在1937年写下了小说《走出非洲》,又在1960年写下了续篇《草地恋影》,两者合编成《走出非洲》,风靡全球。
在作品开篇写到“在非洲贡嘎山脚下,我曾经有一个农场”,这也成为同名电影的开场白。
在非洲,迪内森度过了人生宝贵的17年青春,这部作品可以算为自传体小说,以优美的文笔勾勒出不为人知的非洲形象,就连海明威都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都曾提到“获此殊荣的不应该是我,而应该是凯伦·迪内森”,由此看出小说文学上的造诣和哲学上的思辨。
1985年,美国导演西德尼·波拉克将其改编成了《走出非洲》,因其题材的特殊性和内涵上的多元主题荣获了第5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执导、最佳音响和最佳配乐七项大奖,一条波澜不惊的河流见证着肯尼亚悲欢离合、委婉动人的感情故事,除此之外,影片表现出的生命的含义、珍贵的回忆和女性平等、独立等精神也抒写在广袤的非洲土地上。
从小说和影片名称《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来说,走出非洲似乎有种出世的态度,当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非洲那片神奇的土地,更多的不应该是走入吗?其实,只有走进才能观察、体会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构成。但“走出非洲”更蕴含了一种无奈,一种对生命无常和命运蹉跎的感慨,明明想要长居如此,何来走出?由此引出了故事的开端。
对于女主凯伦来说,她并没有伟岸的人格,恰恰相反,她的人生目的与当代人没有差异:年龄大了,需要找个人嫁。但现实与理想总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她爱慕虚荣,贪图公爵夫人的名号,与其说她渴望爱情,不如说她渴望男人。以财富换取爵位,由此构建家庭,即使在如今看来都露骨的现实,更何况是在1914年。
但不可否认的是,凯伦勇敢至极,她可以拿人生作为赌注,用倾家财产去赌非洲的庄园,她的进入和美国早期的淘金热一样具有强烈的投机主义色彩。而两次走出则表达出感情在她人生中占据的分量。
第一次出走:因自己患上梅毒,看透虚假的爱情。
在第一段感情中,凯伦投入了全部的爱,为了丈夫,她可以无视草原的雄狮,遭受生命的威胁,千里跋涉看望新婚的丈夫,可惜丈夫似乎更注重金钱,而丝毫不顾及凯伦的感情。长年在外逃避家庭责任,寻花问柳感染妻子,这些不负责任的行径更体现出婚姻目的的不纯。
当凯伦因丈夫患上梅毒,她没有指责丈夫,选择了回国治病,这次出走存活的几率不到50%,可以说在死亡面前,爱情变得微不足道,即使归来之后,丈夫布里克森问她是否考虑过孩子问题,她也坚定地回答“考虑过”,但此时的凯伦已经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原因就是感情中男方的利己主义。
第二次出走:因庄园被烧,爱人坠机,看透功利的人生。
庄园被烧,一无所有的凯伦没有顾忌个人感受,反而为了黑人们争取工作生活的机会,她的离开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原因是爱人丹尼斯的离开,这时的凯伦已经从早先的利己主义者完全成为了沉稳干练的女强人,但即使外表坚强,内心依然想要得到丹尼斯全部的爱。丹尼斯拒绝结婚只因有其他女人的牵挂,再次印证了负心汉的形象,而他的坠机而亡成为了“伊索寓言”般的哲学课题。
影片一直围绕感情线的生活来探讨失去和得到的意义,凯伦在在得到爱人的时候,失去了财产;在得到婚姻的时候,失去了爱情;在得到名誉的时候,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在得到情人的关心时,失去了女人的尊严。可以说凯伦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这个矛盾一直纠结在凯伦的一生,也让她反思生命的真正含义。
在人的一生中,究竟是财富重要,还是健康重要?究竟是爱情重要,还是婚姻重要?究竟是地位重要,还是名声重要?究竟是亲情重要,还是友情重要?这些问题在影片中给出了客观的视角呈现,而答案不言而喻。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像失去和得到一样周而复始出现在每个人的生命中。
沉重的基调和隽永的人物刻画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果敢、坚强的凯伦形象,她不仅乐观、勇敢,还坚毅和刚强,肯尼亚是梦想开始的地方,她可以为基库尤人的权利而抗争,可以为获得白人的认可而拼搏,可以为来之不易的爱情而努力,却终究因农场的烧毁而被夺走了一切。
死亡从来没有远离凯伦,她的同伴因为梅毒而死亡;她的朋友巴克利因为黑尿血症而死亡;她的爱人因为坠机而死亡;甚至她自己也两次在狮子的注视下而几近丧命,这些意想不到的死亡是如此的接近,似乎能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脉络,感受到它的氛围,时刻提醒着活下来的人要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
首先要明确一点,小说中的情节和影片中的内容大相径庭,小说只是提供了一些素材和背景,而影片进行了适当的截取延伸,在内容深度上,影片无法和小说相提并论。
正因如此,在表现非洲无与伦比的魅力和异国情调时,采用了浪漫色彩配合空镜头的方式,比如那广袤无垠的嫩绿草原和一望无际的湛蓝天空,在缠绵悱恻的莫扎特配乐声中缓慢拉开,用空灵的旋律展示非洲空旷、质朴、纯净的景色,带来心灵上的沉静,这种氛围的营造会让观众不自觉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影片最为经典的一幕就是丹尼斯带着凯伦遨游天际的镜头,飞机在无边的原始森林、草原、河流中穿行,羚羊在田间自由的奔跑,峡谷的尽头是飞流直下的瀑布,那些被惊飞的鸥鸟在彩霞中熠熠生辉,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时,凯伦的手在天际与丹尼斯握在了一起,寓意着永不分离。
这一幕与开头火车飞驰在旷野之中形成映照,落日的余晖散在贫瘠的土地上,巍峨的高山在火车喷出白色蒸汽和轰隆阵响中相映成辉,随着火车的到来,凯伦完成了从少女到少妇的身份转变,那是她第一次远离家乡丹麦,没有想到的是这里竟然成为了她的第二故乡。
小说中一度强调殖民文化这一核心,但在影片中却完全淡化,从优美的贡嘎山的环境中仍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多元文化,比如仆人法纳与凯伦的情感,经过14年的岁月,当凯伦再次离开时,法纳已经成为了凯伦亲人一样的存在,这无疑就是文化融合的一种表征。
凯伦的一生可以说都致力于种族平等的伟大事业之中,他为当地居民提供教育和医疗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为他们射杀威胁牲口的狮子,为他们修建水塘、改善生活条件。凯伦没有因为财富的优渥而高高在上,而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劳动,倾听意见,所以当她因疲惫而在桌上睡着时,仆人法纳就贴心地吹灭蜡烛,并在她身边守护。
凯伦在刚来此地时,甚至连进入咖啡馆都会受到男士们的排挤,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避免抛头露面,即使在肯尼亚这种风俗都得到了延续,由此可知封建观念的盛行。但凯伦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了所有人的刻板印象,当她离开时,获得了品尝咖啡,共同致敬的礼遇,前后截然不同的待遇寓意女性地位的提升,而这正是凯伦一天天亲力亲为的结果。
为了让他的仆人们获得住所,凯伦甚至可以为总督下跪,这在她没进入非洲之前是绝无可能的,但14年的生活历练让她对这片土地和人民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为了人民的福祉,她完全不顾个人的颜面,虽然她的双膝跪下了,但是她的人格却堂堂正正地挺立着,比之前更加伟岸。
道德的高尚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在影片舒缓的格调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氛围中,影片落下了帷幕,凯伦走出了非洲,但她的精神仍然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走出非洲》用极其高超的手法以爱情为主线探讨了生命与人生的含义,每一次观看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启示,就像凯伦说的“我不希望有一天发现自己是在为别人而活,我愿意承担后果,就算偶尔寂寞甚至孤独而终,我都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