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褒姒,原文不好了解,附譯文大意

周幽褎姒

褎姒者,童妾之女,周幽王之後也。初,夏之衰也,褎人之神化為二龍,同于王庭而言曰:“餘,褒之二君也。”夏後蔔殺之與去,莫吉。蔔請其漦藏之而吉,乃布币焉。龍忽不見,而藏漦椟中,乃置之郊,至周,莫之敢發也。及周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于庭,不可除也。王使婦人裸而噪之,化為玄蚖,入後宮,宮之童妾未毀而遭之,既笄而孕,當宣王之時産。無夫而乳,懼而棄之。先是有童謠曰:“弧箕服,寔亡周國。”宣王聞之。後有人夫妻賣弧箕服之器者,王使執而戮之,夫妻夜逃,聞童妾遭棄而夜号,哀而取之,遂竄于褒。長而美好,褎人姁有獄,獻之以贖,幽王受而嬖之,遂釋褒姁,故号曰褎姒。既生子伯服,幽王乃廢後申侯之女,而立褎姒為後,廢太子宜咎而立伯服為太子。

幽王惑于褎姒,出入與之同乘,不恤國事,驅馳弋獵不時,以适褎姒之意。飲酒流湎,倡優在前,以夜續晝。褎姒不笑,幽王乃欲其笑,萬端,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諸侯悉至而無寇,褎姒乃大笑。幽王欲悅之,數為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不至。忠谏者誅,唯褒姒言是從。上下相谀,百姓乖離,申侯乃與缯西夷犬戎共攻幽王,幽王舉烽燧征兵,莫至,遂殺幽王于骊山之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于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太子宜咎,是為平王。自是之後,周與諸侯無異。詩曰:“赫赫宗周,褎姒滅之。”此之謂也。

頌曰:褎神龍變,寔生褎姒,興配幽王,廢後太子,舉烽緻兵,笑寇不至,申侯伐周,果滅其祀。

譯文

褒姒,姓姒,古褒國人。褒國立國之地就在今漢中平川中部、留壩縣以南地區,是以她算是一個陝西人。褒國“禮婦人稱國及姓”,是以她就被叫做褒姒了。關于她的身世,史書上一本正經地記載着一個近乎荒誕的故事。在《國語·鄭語》和《史記·周本紀》裡,都有相關的記載。大緻意思是講,夏朝末年,褒人的神靈“化為二龍,以同于王庭”。也就是說,有兩條龍在夏王大庭性交,此二龍是褒神變化而來,自稱是褒人先君。夏王對此深感恐懼,便占蔔問神靈,是殺掉呢?是趕跑呢?還是制止它們的性交活動呢?貞問結果是“莫吉”。于是夏王又改蔔請示說,那能不能把龍漦(注:“龍所吐沫,龍之精氣也”)收藏呢?神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告曰“吉”。

于是夏王拿來上好玉帛,用簡策給神靈打個報告。二龍顯完靈後,立馬消失了,隻剩下一攤黏糊糊的龍漦。夏王命人把這“寶物”恭恭敬敬地藏在椟匣裡,好好保護。自夏末至西周三代,王室均以郊禮祭之。這件寶物一直傳到周厲王末年,厲王禁不住好奇,便打開觀看,可一不小心,把龍漦灑流于王庭,還無法清除。周厲王很是慌張,便決定用巫術除之,他讓宮女裸着身子大聲喧嘩,迫使龍精化為玄鼋。後來,這隻黑色的大鼈爬到王府裡去了,恰巧被一個七歲的小姑娘碰上。周宣王年間,這個小姑娘在“及笄”之年(15歲)竟然 “不夫而育”,生下一個女嬰。這個女嬰長大後便是褒姒。因為她出生得莫名其妙,是以宮女很害怕,便“懼而棄之”。

這時恰被一對以賣桑弓弧、箕箭服為生的夫婦發現,看她可憐,便将其抱養,并逃到褒國。那麼,他們為什麼要逃跑呢?因為在宣王時期,民間留傳着一個童謠:“檿弧箕服,實亡周國。”宣王聽了很不高興,恰好發現這對夫婦正在賣這些玩意兒,便派兵去抓他們,然後殺掉。也就是說,這對夫婦是在逃跑途中撿到這個“同病相憐”的小姑娘的。而厲王不知道,正是他的所作所為,明違神旨,卻暗合“天道”,終埋下禍根。赫赫宗周,終滅在“檿弧箕服”養女的笑聲裡。(後面烽火戲諸侯部分比較好了解,就不在翻譯了)

這個被命運之神派到人間執行特别任務的女嬰,自然備受上天的恩寵。等她長大後,已經出落得非常美豔。恰在這時,由于周幽王征伐,褒人國為乞降,便将她獻給了周幽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