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假如我是水浒市人

少不看水浒,老欲建水浒市,比莫言小說還魔幻。

少不看水浒

相信多數人都認為,騷年人氣盛,處江湖之遠、居市井之近,總幻想着做逍遙的俠客,“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

當年《水浒》熱播,全國都流行“好漢歌”,不可避免激發起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生出做好漢過把瘾的鬧劇。其實,也不是人看了《水浒》容易打架,幾百年來多有統治者不許黎民百姓看《水浒》,一度列為禁書。

假如我是水浒市人

大家熟知的“英雄”李逵,要麼是掄起兩把闆斧,一路砍将過去,全不管何謂好人,何謂壞人;即使武松得知被張都監欺騙,後回去報仇雪恨,一路殺下去,無論男女老少,不留一個活口。

少不看水浒,比較辯證的看待“武以犯禁”的江湖俠義,蘊涵“過猶不及”的成長教育,當然還包涵“替天行道”的民族性格,所謂文人看水浒學其文法,男人讀水浒舒其忿慨,少年看水浒誤學其做人。

那麼,老當益壯如何看水浒呢?

老預建水浒市

關于水浒的故事成為了新聞,在一個或許稱不上老的名人那裡,突然風起雲動,文化欲借旅遊複興,卻念的是文化複古的經。

“魯西南水浒旅遊資源浪費嚴重,缺少統一規劃和管理,建議成立水浒市……” 全國省級山東商會會長劉繼臣話音剛落,會場炸鍋了。

場外依稀騷動不安,先恐後“複古”:昔日黃山市首任市長積極響應“複名徽州”,“是時候改回來了”;網絡投票超六成網友,支援西安恢複長安;山東蒼山縣更名為蘭陵縣,湖北蒲圻市更名為赤壁市……

話說劉會長,在河南、山東乃至全國都是傳奇人物,或博士,或教授,或廳官,十餘年來,憑借複古文化搭台、旅遊經濟唱戲之套路,既助河南招商引資兩千多億元,也幫招商引資山東一千多億元,而且在2013年策劃百名魯商進曹縣,當天簽約百億元,動員會員企業返鄉山東創業投資200多億元。

如今,聚焦這片被曆史原因稀釋的水浒文化資源,梁山劃歸濟甯,郓城巨野劃歸菏澤,東平劃歸泰安,陽谷劃歸聊城,各自為戰,互相競争,慘不忍睹……劉會長則思忖着如何平地起驚雷、乘勢而為?

扼腕痛惜之餘,劉會長大言建議成立水浒市,将水浒相關聯的縣市整合一起,統一規劃與管理,充分發揮水浒文化品牌效益。不号否認,這的确是一個腦洞大開的提議,甚至可告慰施耐庵老先生轉陽接受水浒市名譽市長稱号了。

但不妨仔細想想,山東要設水浒市?那麼其他地方要設立三國市、西遊市還會遠嗎?可以說,取文學名著做地名,我們無法想象但也可以想象,一個人介紹自己時,稱“我是水浒人”,或道“我來自水浒”。

若如此,既非替天行道,亦非文化複興。

複興不是複古

文化應該如何複興?絕不是一場活動,絕不是寫寫毛筆字、背背古詩詞,絕不是複古建築商業街,絕不是改掉城市名字……不能拿文化元素當成文化複興,因為這才是徹頭徹尾的複古,甚至是食古不化的噱頭而已。

文化固然離不開文化元素,但依靠文化元素堆砌絕不是文化複興,即使曆來帝王将相乃至文化名流無限仰慕的《蘭亭集序》,我們不應該隻看到雅集,那是鮮活再現的古士大夫生活方式,詩人、畫家、文化人聚集在修葺一新的蘭亭,曲水流觞、吟詩作賦、以飨踏春的閃光瞬間,由此所産生的優秀藝術,經典千古演繹不朽。

在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努力奮鬥的時刻,我們首要正心、正見,、正言、正行、正道的念經,恢複古代尚文的制度、崇文的氛圍和文化創新精神,而不是把古人的東西冷飯再炒,将文學藝術的名相生搬硬套在文化經濟建設上,造成文化複古的平庸景緻。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真的不需要一個叫西遊的縣,也不需要一座叫水浒的市,更不需要一個叫三國的省……這根本就不是文化複興,而是文化複古,隻會窒息創新精神,而絕不會成為培育創新精神滋養的沃土。當下最需要的則是,作為儒家倫理源遠流長影響之下的民族,是不是有必要反思我們創新的動機在哪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