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看水浒,老欲建水浒市,比莫言小说还魔幻。
少不看水浒
相信多数人都认为,骚年人气盛,处江湖之远、居市井之近,总幻想着做逍遥的侠客,“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
当年《水浒》热播,全国都流行“好汉歌”,不可避免激发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生出做好汉过把瘾的闹剧。其实,也不是人看了《水浒》容易打架,几百年来多有统治者不许黎民百姓看《水浒》,一度列为禁书。

大家熟知的“英雄”李逵,要么是抡起两把板斧,一路砍将过去,全不管何谓好人,何谓坏人;即使武松得知被张都监欺骗,后回去报仇雪恨,一路杀下去,无论男女老少,不留一个活口。
少不看水浒,比较辩证的看待“武以犯禁”的江湖侠义,蕴涵“过犹不及”的成长教育,当然还包涵“替天行道”的民族性格,所谓文人看水浒学其文法,男人读水浒舒其忿慨,少年看水浒误学其做人。
那么,老当益壮如何看水浒呢?
老预建水浒市
关于水浒的故事成为了新闻,在一个或许称不上老的名人那里,突然风起云动,文化欲借旅游复兴,却念的是文化复古的经。
“鲁西南水浒旅游资源浪费严重,缺少统一规划和管理,建议成立水浒市……” 全国省级山东商会会长刘继臣话音刚落,会场炸锅了。
场外依稀骚动不安,先恐后“复古”:昔日黄山市首任市长积极响应“复名徽州”,“是时候改回来了”;网络投票超六成网友,支持西安恢复长安;山东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湖北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
话说刘会长,在河南、山东乃至全国都是传奇人物,或博士,或教授,或厅官,十余年来,凭借复古文化搭台、旅游经济唱戏之套路,既助河南招商引资两千多亿元,也帮招商引资山东一千多亿元,而且在2013年策划百名鲁商进曹县,当天签约百亿元,动员会员企业返乡山东创业投资200多亿元。
如今,聚焦这片被历史原因稀释的水浒文化资源,梁山划归济宁,郓城巨野划归菏泽,东平划归泰安,阳谷划归聊城,各自为战,互相竞争,惨不忍睹……刘会长则思忖着如何平地起惊雷、乘势而为?
扼腕痛惜之余,刘会长大言建议成立水浒市,将水浒相关联的县市整合一起,统一规划与管理,充分发挥水浒文化品牌效益。不号否认,这的确是一个脑洞大开的提议,甚至可告慰施耐庵老先生转阳接受水浒市名誉市长称号了。
但不妨仔细想想,山东要设水浒市?那么其他地方要设立三国市、西游市还会远吗?可以说,取文学名著做地名,我们无法想象但也可以想象,一个人介绍自己时,称“我是水浒人”,或道“我来自水浒”。
若如此,既非替天行道,亦非文化复兴。
复兴不是复古
文化应该如何复兴?绝不是一场活动,绝不是写写毛笔字、背背古诗词,绝不是复古建筑商业街,绝不是改掉城市名字……不能拿文化元素当成文化复兴,因为这才是彻头彻尾的复古,甚至是食古不化的噱头而已。
文化固然离不开文化元素,但依靠文化元素堆砌绝不是文化复兴,即使历来帝王将相乃至文化名流无限仰慕的《兰亭集序》,我们不应该只看到雅集,那是鲜活再现的古士大夫生活方式,诗人、画家、文化人聚集在修葺一新的兰亭,曲水流觞、吟诗作赋、以飨踏春的闪光瞬间,由此所产生的优秀艺术,经典千古演绎不朽。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我们首要正心、正见,、正言、正行、正道的念经,恢复古代尚文的制度、崇文的氛围和文化创新精神,而不是把古人的东西冷饭再炒,将文学艺术的名相生搬硬套在文化经济建设上,造成文化复古的平庸景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真的不需要一个叫西游的县,也不需要一座叫水浒的市,更不需要一个叫三国的省……这根本就不是文化复兴,而是文化复古,只会窒息创新精神,而绝不会成为培育创新精神滋养的沃土。当下最需要的则是,作为儒家伦理源远流长影响之下的民族,是不是有必要反思我们创新的动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