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百年孤獨》改編權的售出,馬爾克斯另外一部不朽的名著《霍亂時期的愛情》重又得到了關注。不同的是,它早早地由馬爾克斯本人授出版權,并于2007年11月,由奧斯卡最佳編劇得主羅納德·海伍德(電影《鋼琴師》的編劇)着手改編成了同名電影。
馬爾克斯是在拿到諾貝爾獎的三年後,寫出了《霍亂時期的愛情》。這三年裡,他的聲譽達到了頂峰。和一些得了諾貝爾獎後便不再寫出傑作的大作家們不同,這一次傑出的才華依然持續擴充了馬爾克斯的聲譽。這幾年來有一個聲音漸強,文學界和評論界開始有人指出“《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一部被低估了的傑作”。
有評論認為,這是最能展現馬爾克斯“化腐朽為神奇”的一部作品。在青年作家任曉雯看來,《霍亂時期的愛情》被很多人低估了。“馬爾克斯摒棄了‘魔幻’,回到現實主義去講述愛情,要以一種經典文學的姿态,寫一個真正的且僅僅是愛情的故事,是難的。要知道近的東西比遠的東西難寫,現實主義比現代主義難寫。從《百年孤獨》到《霍亂時期的愛情》絕不是倒退。想出一種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表達愛情的方式,遠比寫一個最美的女人裹着毯子飛到天上去,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毫無疑問,馬爾克斯為“拉美文學爆炸”提供了巨大能量,作家本人也是以被認為是“魔幻現實主義”的旗手;但馬爾克斯決沒有囿于“魔幻”,《霍亂時期的愛情》及此前的《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等都擯棄了“魔幻”。升天的俏姑娘沒有了,穿過門廳和走道一直流到母親身邊的鮮血沒有了,神話般的現實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化的現實。這正顯示了馬爾克斯的大家風範。該片導演邁克·紐維爾這樣描述這部愛情傳奇,“這個故事豐富的線索就像海洋,它講述了人類由年輕至老去的全部真理,我從書中可以看到我的父母、我的青春、我自己的一生和我所有的朋友……”
由于它獨特的地位與影響,影片的出爐同樣是一次漫長的旅程。制片人和導演與馬爾克斯展開了拉鋸戰般艱苦的談判。“我們一直在堅持奮鬥,我不能接受任何一個有‘no’的答案,除非是‘no proplem’。整整一年的時間,我們收到的回應全都是拒絕,毫無希望……之後終于有一天,我們從馬爾克斯那裡得到了一個詞——‘也許’。那真是一個偉大的進步,那天開始,我終于看到了一絲光亮。接下來我們又花了一年時間,來讓作者相信我們對這本書的忠誠,我們将會毫無折衷地遵循原著的本來面目,我們要制作一部偉大的電影。”事實上,執行制片人斯坦多夫共用了三年多的時間來争取《霍亂時期的愛情》的改編權,他甚至還寫信給馬爾克斯,聲稱自己會像書中的阿裡薩,五十年也不會放棄。
當《鋼琴師》的編劇羅納德·海伍德初稿成型之後,斯坦多夫和他一起登門拜訪了馬爾克斯,以確定電影能夠真正反映小說的靈魂。而結果卻相當出人意料,馬爾克斯對劇本初稿隻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太過于忠實原著的體系,“如果要拍電影的話,你們需要從書中走出來。我想你們不是第一次聽說‘改編’這個詞。”
斯坦多夫回憶道:“他(馬爾克斯)真的非常幽默,我們面面相觑,然後開始大笑。”接下來關鍵的一步,斯坦多夫為電影找到了最理想的導演,剛剛完成《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邁克·紐維爾。紐維爾之前的電影,例如《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同樣是貫穿非傳統的浪漫風格。最終,紐維爾在影片中精彩地再現了這個故事的核心,它探索了愛情的所有可能——不僅僅通過主人公的雙眼,還通過他們的父親、母親和朋友們的内心。
作者:帕帕拉佐
編輯:陳熙涵
責任編輯:王彥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