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柳下惠真的是“坐懷不亂”嗎?其實,我們都被假故事給騙了

作者:紅星新聞

柳下惠,是誰?

很多人會舉手,“坐懷不亂”的男主。

除了“坐懷不亂”外,史料記載,柳下惠春秋時期人,名獲,字子禽,又号柳下季,魯國人。魯大夫展無駭之子,與臧文仲同時。主要活動年代在魯國莊、闵、僖、文四朝之間。被孔子稱為“逸民”,又以其德行被視為儒家心目中的賢人:“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柳下惠真的是“坐懷不亂”嗎?其實,我們都被假故事給騙了

那麼,除了對其生平的記載外,被後人傳的最響亮的“柳下惠坐懷不亂”,事實真是這樣嗎?

看這則故事的出處,有人會用毛亨注的《詩經·小雅·巷伯》那段描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來說事。其實,更早的出處應該是《荀子·大略》,上面是這樣說的:“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其實,看這段文字,并無涉及任何女子。

但是,到了西漢初年大毛公毛亨的《毛詩故訓傳·巷伯》中,就有了一些故事原型:“昔者,顔叔子獨處于室,鄰之厘婦又獨處于室......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自此,才有了“坐懷不亂”的雛形。

故事到了元代就更形象了,胡炳文的《純正蒙求》中這麼說:“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托宿,下惠恐其凍死,乃坐之于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稍晚些的陶宗儀在《南村辍耕錄·卷四·不亂附妄》中所用文筆更為簡潔,意思倒沒變,就說“坐懷不亂”。

柳下惠真的是“坐懷不亂”嗎?其實,我們都被假故事給騙了

對此,就有人懷疑了,一個故事為何要曆經千年才算完整?

時隔這麼多年,當然是找不到人證了,就算有文物出土,也無法證明當時的場景。于是,就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後面有人編了一個故事。甚至,還搬出了宋代理學的一套說辭,目的就為了當時的統治者服務,竭力鼓吹“男女授受不親”。是以,才找出了一個千年前的人物,一來無法考證,二來此人在曆史上的評價極高,用他來樹立典型,效果自然不是一般的好。

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其實也經不起推敲。

首先,我們來談談時間,宋代理學的确講究“男女相處之道”。不過,《純正蒙求》、《南村辍耕錄·卷四·不亂附妄》這兩本書,一個是元代所著,一個是元末明初所著,是寫給誰看的呢?

其次,如果真要宣揚“失節事大”,那麼,這則故事難道不應該反過來寫嗎?某女子夜宿,任憑某男子“引誘”,不為心動,這樣的情節才更符合要求。

柳下惠真的是“坐懷不亂”嗎?其實,我們都被假故事給騙了

既然故事起因在《毛詩故訓傳·巷伯》,那麼,原文究竟寫了些什麼呢?

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

柳下惠獨居一室,隔壁一室也是一女子獨居。于是,一日晚間,下了暴雨,女子的那間房間壞了,便去隔壁避雨。之後,柳下惠讓她進了屋,點了蠟燭,等蠟燭燃滅,他縮于牆角。

這是故事的前半段,後半段說的是同樣的場景。不過,男子換了他人,暴雨壞了房屋,女子提出同樣的避雨要求,被拒。女子問,為何不能像柳下惠那樣?男子回答很是幹脆,我非柳下惠。

這明明就是一個講男子自律克制的故事,但是,後人更喜歡将其了解為克制自己的情欲,若是沒有強大意志力,一個男子怎能做到這一點呢?

看看柳下惠的做事原則,他在魯國被三次罷官,人家勸他去别處謀職,他拒絕了。理由是:“做事太直,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會吃虧,并且,以一些不正當的方式來謀求富貴,并不是真正在為國家和社會做事,那我何必要離開自己的故土呢?”

柳下惠真的是“坐懷不亂”嗎?其實,我們都被假故事給騙了

是以,故事自始至終講的隻有一個道理,那就是中國傳統道德上的“遵守”,誇贊的是柳下惠的品德。比如:《戰國策·齊策四》中曾記載了一件事:

“昔者秦攻齊,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秦攻齊時,因途中要經過柳下惠在魯國的墓地,是以,秦軍統帥就規定:在行軍時,不得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内砍柴,違者處死。

由此可見,柳下惠在各諸侯國都很受尊敬。隻是,大毛公用了一個世人都能讀懂的故事來解讀此理。于是,過了若幹年後,本是蜷于牆角的男主,竟成了摟人在懷而能不亂其心的聖人。其實,看故事後來的設定,怕是隻有元朝才可以實作了。因為,元朝并沒有受到儒家中“男尊女卑”的太多影響,女子的地位相對宋朝而言倒是有了一些提高,進而展現了婚姻上的相對自由。

再仔細讀讀後來兩個成型的小故事,明明是在說柳下惠在面對女色時不為所“惑”。其實,這是在勸誡男子,品行一定要端正,千年前的古人都能做到後來人要做到也不難。可見,故事成型于元代也能說得通,在社會風氣頗為開放時,大家對于品德的檢視會有所放松。其實,這不過是在教育大家,無論何時何地心中都需要有個道德的尺度,行事才不會出偏差罷了。

柳下惠真的是“坐懷不亂”嗎?其實,我們都被假故事給騙了

至于當年毛亨為何要說上這麼個小故事,很難探究其原因了。不過,柳下惠那無可挑剔的品行,再來幾段類似的故事,估計也不會有太多的人去質疑。

本就是行得正之人,行為哪會有偏差呢?

參考資料:

【《荀子·大略》、《南村辍耕錄·卷四·不亂附妄》、《毛詩故訓傳·巷伯》、《戰國策·齊策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