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變态反應性支氣管肺曲黴菌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目前并不是一種罕見病,但由于臨床醫生對該疾病的認識不足,導緻該疾病的誤診漏診率較高,延誤了患者的治療,進而導緻晚期并發症和肺組織的不可逆損害。abpa是機體對寄生于支氣管内的曲黴發生超敏反應的一種肺部疾病,主要表現為反複發作咳嗽咳痰、氣喘和肺部陰影,可伴有支氣管擴張及高密度粘液栓。現有的abpa診斷标準将支氣管哮喘病史作為abpa的主要診斷條件之一,但臨床實踐中我們會發現有些abpa患者并沒有哮喘病史,而這類患者常被誤診。abpa患者除了氣喘,常伴有反複咳嗽咳黏液膿痰、發熱、肺部陰影等其他表現,常被誤診為支氣管擴張、肺結核、肺癌等疾病,導緻漏診、誤診以及進行性肺損害。針對這一類臨床特點的患者,即使沒有哮喘病史,也應考慮abpa的可能。我們分享這例因無哮喘病史而首診被懷疑惡性良性腫瘤的患者,希望通過此病例,使臨床醫生盡量避免此類abpa患者的漏診誤診。
本例患者是一位51歲的男性電工,曾從事皮具制造、服裝銷售等行業,主訴「反複咳嗽、咳痰3月,加重十餘天」于2021年2月4日到我院就診。2021年1月患者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反複咳嗽、咳黃膿痰,略成膠凍狀,無發熱、胸痛、氣促、咯血,無心悸、水腫等不适。就診當地醫院,查血正常無殊,胸部ct示:左肺下葉支氣管閉塞,左肺不張,考慮左肺下葉ca可能大;縱隔、左肺門腫大淋巴結。期間曾口服抗生素治療(具體不詳),效果不佳。2021-02-04患者就診我院胸外科門診,查wbc:6.18×10^9/l,n:72.5%,eos:5.0%,nse↑ 17.3ng/ml,cea↑ 6.4ng/ml,ca199、ca125、cyfra211、scc均正常,crp 9.4mg/l,pet-ct(圖1)示:左肺下葉mt,最大suv值6.3,伴肺不張和發炎、左側肺門淋巴結轉移待排,兩肺發炎,縱隔淋巴結炎可能。
圖1: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pet-ct
患者最初就診于我院胸外科,胸外科結合惡性良性腫瘤标志物升高、影像學特點等多方面因素,考慮惡性良性腫瘤可能大,建議我科完善術前評估及氣管鏡檢查以明确管腔累及情況。是以,患者2021年2月4日收治我科時首診考慮為肺惡性惡性良性腫瘤不能排除,于2021年2月5日行外周超聲支氣管鏡肺活檢(圖2):鏡下見左下葉前基底段見大量痰液,予以吸淨,外周超聲于左下葉前基底段探及低回聲(病竈中央型)并行tblb及刷檢。現場快速病理評價多次未見惡性證據,考慮發炎病變不除外,遂于左下葉内基底段行肺泡灌洗并送細菌、真菌及結核塗片和培養。病理(圖3)示:(左下前基底段)支氣管肺組織,局竈區間質内見少量核大深染細胞,另見成片退變壞死組織,免疫組化結果示核大深染細胞為塌陷的肺泡上皮輕度增生,現有活檢組織惡性良性腫瘤性證據不足,考慮發炎性病變,特殊染色未查見陽性菌。培養結果未見曲黴、結核等提示。
圖2:2021年2月5日患者第一次支氣管鏡
左下葉前基底段見大量痰液,予以吸淨,外周超聲于左下葉前基底段探及低回聲并行tblb及刷檢,于左下葉内基底段行肺泡灌洗并送細菌、真菌及結核塗片和培養。
圖3:tblb病理。
(左下前基底段)支氣管肺組織,局竈區間質内見少量核大深染細胞,另見成片退變壞死組織,免疫組化結果示核大深染細胞為塌陷的肺泡上皮輕度增生。
團隊認真審閱了該患者的影像學資料,見粘液栓樣病變,并結合氣管鏡過程中發現大量膿痰,以及結合病理結果後,我們考慮患者為發炎性病變,與胸外科首診醫師回報後叫停手術安排。
但與此同時,患者出現cea升高,pet/ct左下葉前基底段外周病竈代謝明顯升高,氣管鏡檢查可能存在漏診可能,遂于2021年2月7日行經皮ct引導下左下肺前基底段高代謝病竈處穿刺活檢。病理回報(圖4)示:(左肺下葉)肺泡腔内多量組織細胞,胞漿豐富有吞噬,總體印象為發炎性病變伴炎性滲出壞死。經兩次肺組織活檢,診斷考慮肺部感染可能性大,因培養未見特殊提示,發炎名額輕微升高,予左氧氟沙星經驗性抗感染、氨溴索化痰治療。
圖4: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病理。
(左肺下葉)肺泡腔内多量組織細胞,胞漿豐富有吞噬,總體印象為發炎性病變伴炎性滲出壞死。
2021年2月18日複查,發炎名額較前下降,咳嗽、咳痰較前減輕,複查胸部ct(圖5):左肺下葉病變較前好轉,左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較前相仿。患者未訴不适,予出院。患者出院後繼續口服左氧氟沙星片抗感染1周。
圖5:2021年2月18日患者支氣管鏡吸痰、抗感染治療10天後複查胸部ct。
3月中旬,患者一次受涼後再次發生咳嗽、偶咳少許黃褐色膠凍樣痰,伴左胸部不适。4月1日複查ct(圖6):左下肺後基底段支氣管閉塞伴肺不張,左肺下葉發炎,左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較前相仿,兩肺小結節(部分ggo),兩肺少許慢性發炎,輕度肺氣腫。為進一步治療收住我科。
圖6:2021年4月1日複查胸部ct。
追查患者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過敏性鼻炎病史30年,間斷鼻炎康片口服;吸煙30年,1-2包/天,已戒煙2月;工作中有粉塵接觸史,否認毒物、放射性物質、發黴物品接觸史。家族史無特殊。
體格檢查:t:36.6℃,p:88次/分,r:18次/分,bp:118/72mmhg,spo2:98%(吸空氣),呼吸平穩,口唇無紫绀,雙肺叩診清音,左下肺可聞及濕羅音,未聞及幹啰音、哮鳴音,心律齊,雙下肢無水腫。
其他輔助檢查:肝腎功能、電解質、出凝血、自身抗體、甲功、隐球菌抗原、t-spot、g試驗、支原體/衣原體抗體、呼吸道病毒九聯檢均無異常。心電圖:窦性心律,正常心電圖。
我們總結該患者的特點:長期吸煙的中年男性,出現反複咳嗽、咳痰,惡性良性腫瘤标志物升高。總結到這裡時,最容易想到的診斷就是肺部惡性惡性良性腫瘤,但患者兩次肺活檢病理均未找到惡性惡性良性腫瘤依據,結合患者發炎名額偏高、支氣管鏡吸出大量黃膿痰,考慮為肺部感染不能除外,給予抗感染治療後症狀一過性好轉,以上病史均提示肺部發炎性病變可能。患者既往雖無哮喘、copd病史,但長期慢性鼻炎病史、血嗜酸性粒細胞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慢性氣道過敏性發炎嗎?這也是此階段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首先分析,咳嗽咳痰伴肺部陰影的鑒别診斷可分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對該案例的感染性疾病可鑒别三種:
結核:結核是引起患者長期咳嗽、咯血的常見病因,該患者無相關接觸史,查t-spot陰性,tblb刷檢抗酸染色陰性,同時肺泡灌洗液培養無陽性提示,肺部影像非結核常見的浸潤竈、結核球、厚壁空洞等表現,考慮結核感染可能性不大。
肺真菌病:宿主常處于免疫抑制狀态,影像學可表現為雙肺彌漫磨玻璃影、結節、空洞、實變、小葉間隔增厚,可伴有反暈征。該患者無相關宿主因素,但支氣管鏡病理提示肺部感染,必要時需進一步完善病原學檢查明确。
吸入性肺炎:臨床常發生于腦血管意外後、吞咽障礙、食管功能不全等患者,容易導緻胃内反流物反複誤吸及肺部感染。該患者吞咽功能正常,既往無嗆咳史,支氣管鏡下未見食物殘渣,考慮吸入性肺炎可能性小。
非感染性疾病可鑒别三種:
肺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影像上可表現為單發腫塊、縱膈腫物、粟粒樣彌漫分布結節、厚壁空洞等,可伴有惡性征象。該例患者兩次支氣管鏡肺活檢病理未見惡性依據,考慮肺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可能性小,需病理明确診斷。
機化性肺炎:以咳嗽、活動後呼吸困難為主,活動後低氧血症是常見特點,影像多表現為雙肺多發斑片狀陰影或彌漫性間質浸潤影,但本例患者無活動後氣促及低氧血症,活檢病理未見明确肉芽腫性病變,機化性肺炎診斷可能性小。
變态反應性支氣管肺曲黴病:常表現為反複發熱、咳嗽、咳痰,影像上可見遊走的肺部陰影、支氣管擴張以及粘液栓形成,同時伴有嗜酸性粒細胞、總ige、曲黴特異性ige升高。本例患者病程中有黃色膠凍樣痰,既往過敏性鼻炎病史,支氣管鏡下可見左下肺大量黃膿痰,吸出痰液後原病竈處可見支氣管擴張及粘液栓,回顧患者pet-ct可見指套征,需進一步明确abpa相關檢查明确診斷。
考慮患者有反複咳嗽、偶有膠凍樣痰,支氣管鏡吸出大量黃膿痰,feno明顯升高,均提示伴有粘液滞留的氣道發炎性疾病。是以,患者入院後,我們進一步完善實驗室檢查:
eos:0.55x10^9/l,免疫球蛋白e:4988iu/ml。患者嗜酸性粒細胞、ige升高,考慮氣道發炎性疾病、變态反應性疾病可能性很大。進一步完善特異性ige濃度:煙曲黴 15.30kua/l,鍊格孢 1.34kua/l,屋塵混合 1.29,黴菌混合3.82,動物皮屑混合 0.67;肺功能(圖7):肺通氣功能基本正常,一氧化碳彌散量基本正常,支氣管舒張試驗陰性,feno 162ppb。患者總ige、曲黴特異性ige、feno均升高,根據我國變應性支氣管肺黴菌病專家共識的abpa診斷标準,可以診斷為變态反應性支氣管肺曲黴病。
圖7: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肺功能檢查。
提示肺通氣功能基本正常,一氧化碳彌散量基本正常,支氣管舒張試驗陰性,feno明顯升高。
為了進一步了解管腔病變及氣管鏡下吸痰,遂于2021-04-06再次行支氣管鏡檢查(圖8):左主支氣管、左上肺舌葉見較多黃色膿性分泌物,給予吸除,左肺下葉支氣管見大量黃色膿性分泌物堵塞管腔,吸除後見管腔粘膜充血腫脹,未見新生物。氣管鏡吸痰并送痰培養示:黃曲黴:1+、草綠色鍊球菌:1+、奈瑟菌:1+、絲狀真菌:1+。
圖8:2021年4月6日第二次支氣管鏡。
左主支氣管、左上肺舌葉見較多黃色膿性分泌物,給予吸除,左肺下葉支氣管見大量黃色膿性分泌物堵塞管腔,吸除後見管腔粘膜充血腫脹,未見新生物。
至此,對該患者進行總結性梳理:反複咳嗽,病程中咳出黃褐色膠凍樣痰,總ige、曲黴特異性ige、eos均升高,feno值明顯升高,同時結合影像學特點(支氣管擴張、指套征)以及痰培養結果(黃曲黴陽性),最終明确診斷為變态反應性支氣管肺曲黴病。治療上給予醋酸潑尼松片30mg qd抗炎,伊曲康唑0.2g bid抗真菌,抗感染及對症治療。2021-04-27患者再次入院複查:eos 0.3x10^9/l,免疫球蛋白e:3686iu/ml,crp正常。胸部hrct(圖9):左下肺少許炎性改變,較04-01明顯吸收,左肺小結節及小ggo,兩肺少許慢性發炎,輕度肺氣腫。患者自訴咳嗽、咳痰較前明顯減輕,評估病情較前好轉,予激素減量至25mg qd,繼續伊曲康唑0.2g bid抗真菌治療,定期複診。
再次回顧圖6:2021年4月1日患者第二次支氣管鏡前ct。
圖9:2021-04-27複查hrct
變态反應性支氣管肺曲黴菌病(簡稱abpa)主要發生于哮喘及肺囊性纖維化患者,以機體對寄生于支氣管内的煙曲黴發生變态反應為主要特點,引起反複發作的支氣管哮喘和一過性的肺部陰影,可伴有支氣管擴張及高密度粘液栓。大多數abpa起病于兒童,但是由于臨床醫生對其認識不足,常被漏診誤診,隐襲進展到晚期,多數患者在30-50歲時才确診。abpa嚴重者肺組織破壞明顯,晚期出現呼吸衰竭,如能早期診斷并給予恰當治療,可以得到較好控制,避免進行性肺損害。
目前通用的patterson等的abpa的診斷标準:其主要診斷标準:(1)支氣管哮喘病史;(2)胸部x線檢查顯示肺浸潤;(3)煙曲黴變應原速發型皮膚試驗陽性;(4)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5)血清igg沉澱抗體陽性;(6)血清總ige水準升高(>1000iu/ml);(7)中心性支氣管擴張;(8)血清煙曲黴特異性ige和igg增高。次要診斷标準:(1)痰培養煙曲黴菌陽性;(2)咳棕色黏液痰;(3)煙曲黴菌變應原遲發型皮膚試驗陽性。符合6—8條主要診斷标準,即可确診。雖然絕大部分abpa患者合并哮喘,但仍有少部分無哮喘的abpa患者。在變應性支氣管肺曲黴病診治中國專家共識中,診斷abpa須具備第1項、第2項和第3項中的至少2條,包括①相關疾病:(1)哮喘(2)其他:支氣管擴張症、慢阻肺、肺囊性纖維化等;②必需條件:(1)煙曲黴特異性ige水準升高,或煙曲黴皮試速發反應陽性(2)血清總ige水準升高(>1000u/ml);③其他條件:(1)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0.5×10^9個/l(2)影像學與abpa一緻的肺部陰影(3)血清煙曲黴特異igg抗體或沉澱素陽性。可見哮喘病史并不是診斷abpa的必要條件。一項含有在530名受試者的臨床研究比較了是否合并哮喘的abpa患者的臨床資料,發現abpa無哮喘可能是abpa的一個獨特的亞型,具有更好的肺功能和更少的惡化。
abpa的治療目的是控制患者的急性發作、抑制機體對曲黴特異性抗原的變态反應,最終保護氣道及肺組織的正常結構,防止支氣管擴張的發生。激素治療是abpa治療中的基石,針對急性期、加重期或糖皮質激素依賴的患者,可以根據症狀、發炎程度給予潑尼松0.5-1mg/kg/d,共6-8周,再根據症狀改變、eos計數、ige水準、肺功能、影像學變化緩慢調節劑量。除了激素以外,抗真菌藥物的應用能減少支氣管真菌定植、降低血清ige水準、提高激素治療的整體療效,通常給予伊曲康唑200mg bid,若出現不能耐受或效果不佳,可更改為泊沙康唑或伏立康唑治療。對于哮喘症狀控制不佳的abpa患者可加用抗ige靶向生物制劑。在一部分abpa患者中同時合并哮喘、支擴或慢阻肺等慢性氣道疾病,适當加用支氣管擴張劑,合理、适時地應用祛痰藥物、體位引流、支氣管鏡下吸痰等方法,能及時改善氣道痙攣和痰液引流。
對該案例我們的經驗和總結如下:
abpa目前并不是一種罕見病,但由于臨床醫生對該疾病的認識不足,導緻該疾病的誤診漏診率較高,延誤了患者的治療,進而導緻晚期并發症和肺組織的不可逆損害。其漏診的原因主要為:abpa患者症狀與體征無特異性、誘因的多樣性、早期不典型的影像學改變、篩查名額使用的限制及誤區、惡性良性腫瘤标志物的幹擾及混合類型的曲黴菌病的存在。
本例患者長期咳嗽、咳膠凍樣痰,支氣管鏡吸出大量膿痰,病理提示肺部感染,予以吸痰、抗感染治療後症狀仍反複,結合患者既往過敏性鼻炎病史,應考慮到abpa可能。臨床上我們對肺部陰影伴惡性良性腫瘤标志物升高的患者,容易将鑒别診斷思路固化、局限化。其次,abpa患者除了氣喘,常伴有反複咳嗽咳黏液膿痰、發熱、肺部陰影等其他表現,常被誤診為支氣管擴張、肺結核、肺癌等疾病,臨床上往往疏忽血清總ige及過敏原檢測,而且該類患者大多肺功能正常,進而導緻漏診、誤診,以至發展成進行性肺損害,是以針對這一類臨床特點的患者,即使沒有支氣管哮喘病史,也應考慮abpa的可能。
從目前的診斷标準來看,abpa的影像學對其診斷也意義重大,其特異性的影像學改變為粘液栓、中心性支氣管擴張、指套征、雙軌征、牙膏征和戒指征。而一些非特異性的影像學改變也需要引起重視,如遊走的肺浸潤影、肺實變、肺不張、肺門旁陰影、結節性壞死、粟粒性磨玻璃樣結節、肺大泡等。由于擴張的支氣管内充滿黏液,故ct的表現也多種多樣,臨床上曾發現數例中心性支氣管擴張在ct上表現為肺門旁陰影,被誤診為中央型肺癌。是以臨床醫生應熟悉掌握abpa不典型影像學改變,避免漏診和誤診。
臨床上也有一部分abpa患者在疾病初期表現為哮喘,當哮喘經過正規治療但療效不佳時,應當重新梳理病史特點、分析胸部影像動态改變、查找潛在病因或合并症。abpa常常是臨床上哮喘難以控制的因素之一,在難治性哮喘患者中abpa占比7-14%,反之abpa急性發作時也常出現難以控制的哮喘症狀。有研究表明,重症哮喘與真菌感染存在着密切的關系。另一方面,當abpa患者經過激素及抗真菌治療效果不佳時,也應當考慮abpa患者通常合并肺結構性破壞,可能合并特殊病原菌感染,或者患者未脫離緻敏環境,導緻正常治療效果無法達到預期。
我科雖然診治了大量的abpa患者,亦曾多次診斷無哮喘病史的abpa患者,但該患者首次就診時并未考慮abpa,主要原因還是在長期反複臨床過程中形成思維固化,未能及時打破以pet/ct為主的影像學診斷和胸外科同行專家的診斷,同時也未及時完善feno及血清總ige等檢查。氣管鏡檢查過程中及檢查後雖然已經考慮非惡性良性腫瘤性病變,但該患者抗感染治療後症狀及影像學檢查明顯好轉,亦未深入讨論具體病因。直到患者第二次就診我院時才回過頭來發現abpa診斷的多條線索,整個診治過程中給我們年輕醫生留下了較為深刻的經驗教訓。
綜上所述,雖然臨床上存在較多abpa患者因為臨床表現、影像學無特異性,導緻誤診漏診,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出現肺組織不可逆的損害。但是結合患者臨床特點,隻要完善相關檢查,例如影像學檢查、血eos、總ige、血清煙曲黴特異性ige、支氣管鏡檢查等,是不難診斷的。對于abpa患者而言,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防發展為不可逆的肺部結構破壞、中心支擴的出現,可以大大改善預後。
參考文獻
[1] singh sehgal i, agarwal r. pulse methylprednisolone in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exacerbations[j]. eurrespir rev, 2014, 23(131): 149‑152. doi: 10.1183 /09059180.00004813.
[2] 李立揚,邵長周,肺曲黴重疊綜合征診治進展[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8,41(4):301-303
[3]梅周芳,錢淩,都勇,等.變應性支氣管肺曲黴菌病誤診為支氣管哮喘臨床分析 [j] . 臨床誤診誤治,2015,28(2):39—42.
[4] agerwal r, aggerwal an, gupta d, et al. a rare cause of military nodules-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j]. british j radiol,2009,82:e151-e154.
[5] 墨玉清,薛小敏,宋惜夕,蔡慧,金美玲,無哮喘病史變态反應性支氣管肺曲黴菌病二例[j],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态反應雜志2020年2月第14卷1期:48-50。
[6] patterson r, greenberger pa, halvig jm, et al. allergic bronchopulmoary aspergillosis, natural history and classification of early disease by serologic and roentgenogrsphic studies. arch intern med, 1986,146:916-918.
[7] walsh tj,anassie ej,denning dw,et al. treatment of aspergillosis: clini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 clin infect dis,2008,46(3):327-360.
[8] 牟豔,龔穎,葉伶,金美玲,變态反應性支氣管肺曲黴菌病診治的研究進展,國際呼吸雜志2012年12月第32卷第24期:1876-1880.
[9]變應性支氣管肺曲黴菌的臨床特征及漏診原因分析,中華醫學雜志,april 23, 2019, vol. 99, no.16
[10]muthu v, sehgal is, prasad kt, et ai,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abpa) sans asthma: a distinct subset of abpa with a lesser risk of exacerbation. medical mycology.2020;58(2):260-263
[11] agarwal r, khan a, gupta d,et al. an alternate method of classifying allergic bronchopulmoary aspergillosis based on highattenuation mucus. plos one, 2010,5:e15346.
[12] 金美玲. "abpa的影像學表現及其對診斷的價值." 中華醫學會, 2015.
[13]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 變應性支氣管肺曲黴病診治專家共識 [j] . 中華醫學雜志,2017,97 (34): 2650-2656.
專家介紹
金美玲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氣道疾病中心主任,肺功能室主任;中國醫師協會變态反應分會副會長、中國罕見病聯盟呼吸病學分會副主委、上海醫師協會變态反應分會副會長、上海醫學會呼吸分會哮喘學組副組長、上海醫師協會整合醫學分會副會長、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慢性氣道疾病專委會常委。對哮喘、慢阻肺、淋巴管肌瘤病等疾病有深入的研究。
劉子龍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呼吸病康複專業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7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
楊麗香
江蘇省丹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内科主治醫師,擅長呼吸内科常見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宋伊君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與危重醫學科住院醫師pccm一年級學員。
本文完
采寫編輯:冬雪凝
頭條排版:劉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