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一條道地,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沒有各種城市的躁動,隻有鳥唱蟲鳴、草舞花飛,連空氣都是甜的,既幽靜又熱鬧。這并不是愛麗絲的兔子洞裡,而是香港濕地公園——水泥森林裡的一方細膩清新之地。其實,港澳台地區十分重視環境保護,也設定了不少自然生态保育區,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這些保育區看看,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生态保育辦法。
香港:城市規劃與保育并行

香港濕地公園。(圖檔來自網絡)
香港擁有廣闊尚未開發而富自然景色的地方,當中包羅各式各樣的生态環境,培育了品種繁多的香港本地植物,也為香港本地和遷徙而來的野生動物提供栖息之所。香港占地1104平方公裡,有超過500平方公裡的土地被劃為“受保護地區”,當中包括郊野公園、特别地區和自然保育地帶。
香港在城市規劃設計初期就設立保育區域,盡力避免工程破壞生态環境及影響市民的生活品質。位于香港天水圍的香港濕地公園是特區成立之後規劃的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生态保育基地。它是一個由人工和天然濕地組成的生态環境,為野生動物提供栖息處,也是進行公衆教育的理想地。
上世紀90年代,因發展天水圍新市鎮,該處部分原有的濕地被填平,而濕地公園就是一塊“補償”濕地。目前香港有560多種鳥類,其中260多種可以在濕地公園找到,不愧是“鳥類的天堂”。此外,還包括蜻蜓、兩栖類和爬行類動物等與濕地有密切關系的物種。
與濕地公園分享着同一片濕地的米埔自然保護區,是國際公認的重要候鳥栖息地和中轉站,每年吸引390多種候鳥于春季和秋季到來,當中包括瀕危的黑臉琵鹭、勺嘴鹬和黑嘴鷗等。
澳門:分區管理生态保護區
來澳度冬的黑臉琵鹭在路氹城生态保護區栖息。(圖檔來自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網站)
澳門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南端,珠江口的西側,過去是香山縣南端的一個小島,孤懸海上。後因西江泥沙沉積,逐漸形成陸連島。西江帶來的大量泥沙的堆積,使澳門周邊形成了不少灘塗濕地,而這些區域作為大自然的“肺”,已越來越受到保護。
路氹城生态保護區是澳門首個生态保護區,建立在路氹填海區,位于路氹蓮花大橋附近,占地約55公頃 ,分為有限度開放管理區和開放式管理區。
有限度開放區緊靠蓮花大橋西北,面積約15公頃,在其東堤、北堤設有四個觀鳥台,此區内有草灘、蘆葦和樹林。開放式管理區位于路氹填海區的西岸,面積約40公頃,内設有三個人工小島,泥灘上分布有五種紅樹林植物,鳥類喜歡在此區覓食。
路氹城生态保護區工程分别在2003年底及2004年中竣工,并委托顧問公司負責管理和保養,有系統地收集該區域的底栖生物、植物、雀鳥、水質及周邊環境資料資料。
台灣:開辟動物保護“專道”
機車駕駛員緊急停車為陸蟹讓路。(圖檔來自台灣《聯合報》)
台灣在自然生态保育上,經曆了一個由掠奪破壞到恢複、保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探索出許多有效的自然生态保育的做法,自然生态保育區是其中之一。
恒春半島是台灣南端自然資源最豐富之地,其中以保育海岸林為主的香蕉灣保護區,擁有如電影《魔戒》中原始而又豐富的海岸林。
海岸林裡的濱海樹種,形成郁密的林蔭,林蔭有效阻隔了烈日直射,維持地表溫度和減緩地表水分的蒸發,形成适當的微環境,加上有足夠的枯木與落果以及土壤中的其他小動物做為食物,提供了陸蟹絕佳的栖地。當地經常在海邊坡地發起保育陸蟹的植樹造林的活動。
8至10月是台灣墾丁陸蟹的繁殖高峰期,墾丁公園管理處一般會在台26線公路香蕉灣和砂島路段各設1公裡長的“護蟹廊道”,保護抱卵陸蟹下海繁殖。當護蟹志工發現多隻陸蟹過馬路時,即通知交管人員封閉車道。同時在陸蟹出入頻繁路段架設警示牌,當你在墾丁看到“小心陸蟹、減速慢行”的牌子時,預示着香蕉灣就在眼前了。
墾丁香蕉灣海岸林的陸蟹多樣性很高,多達5科24種,是兇狠圓軸蟹、小隐蟹、中華沙蟹等物種的重要栖地,其中兇狠圓軸蟹是台灣陸蟹中最大的族群。(孫楠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