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展出“故宮動物園”特展。展覽精選院藏中國曆代動物繪畫45件(組),分成“十二生肖”“珍禽異獸”“水族悠遊”三個單元,利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輕松活潑的設計,逐一介紹中國曆史上蟲、魚、鳥、獸各類動物繪畫的内容和意涵,借以打造一個國小孩童專屬的暑假藝文休閑去處。其中,胡克敏《禾蟹圖》軸(圖1)畫題頗為有趣,故選作研究撰文,以飨同好。
1.胡克敏,《禾蟹圖》軸,1981,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你我應該都有過啖食螃蟹的經驗,雖然種類形形色色,但對其體形、口感,乃至辨識雄雌方法應不陌生。《辭海》對“蟹”字釋義,提供了對蟹的基本認知與說明,曰:“動物名。屬節足動物甲殼類。頭胸部多扁平而廣闊;胸甲大,前緣多鋸齒狀;口在胸甲之前端;胸肢五對,第一對曰螯,形大,末端為鉗狀。腹部分數節,屈折于胸部之下,俗稱臍,雄者狹長,雌者圓闊。雄者之脂,即其精巢,雌者之黃,其卵巢也。鹹淡兩水皆産之,種類甚多,習見者有螃蟹、蟛蜞、蠘、蝤蛑等,分詳各條。”
北宋傅肱(生卒年不詳)曾經對螃蟹進行專題整理和考察,撰有《蟹譜》一書,例如“郭索”“無腸公子”等别名的由來出處,都可從中知曉。序曰:“蟹之為物,雖非登俎之貴,然見于經,引于傳,着于子史,志于隐逸,歌詠于詩人,雜出于小說,皆有意謂焉……可見螃蟹自古以來即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從中衍生出許多文學作品。今人研究增多,大都附有實物照片提供比對參考,于識别大有裨益。錢倉水先生《說蟹》一書,探讨範疇涵蓋漁業史、飲食史、文化史、民俗史等,議題廣博且内容詳實。謝宜臻女士的碩士論《中國古代食蟹文化研究》,從“吃”的角度切入,旁征博引曆代詩文故事,探讨食蟹文化的内涵和演變,于本文亦多有啟發。那麼,我們該如何借助這些史料了解《禾蟹圖》呢?首先,必須要回到古代,借用古人的眼睛來觀看螃蟹與生活的聯系,以下分四個方面讨論。
漢代選士分甲、乙兩科或甲、乙、丙三科;隋文帝楊堅(541—604)設立科舉制度,唐宋以後進士分甲、乙兩科,科舉遂有“科甲”之稱,為古代平民百姓出人頭地、光耀門楣的途徑和目标;明清殿試錄取進士分作三甲,一甲取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榜首稱“傳胪”,四人合稱“鼎甲”。是以在一些圖繪中,常見螃蟹搭配蘆葦,有時一隻,有時兩隻。(圖2)此乃因為螃蟹身形帶“甲”,而“蘆”與“胪”發音相同,意在祝願金榜題名,并不限定作“一甲傳胪”或“二甲傳胪”。畫中主角概為毛蟹(又稱河蟹、湖蟹、稻蟹、大閘蟹等,學名為中華絨螯蟹),明代以降的青花瓷器、寺廟鬥座上也都有此類圖式。
2.佚名,《畫花鳥》冊,《蘆葦》,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俗諺說:“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蟹飲酒菊花天。”或許是出于生計的考量,古人對于螃蟹的生長環境、周期、習性等,有着敏銳的觀察。他們認為秋冬之際的螃蟹最為肥美,此時食蟹品酒、聚會賞花、吟詩作對,乃人生一大樂事。這個傳統最早可溯源到東晉,名士畢卓(生卒年不詳)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了一生足矣。”
北宋蘇轍(1039—1112)《次韻張君病起》七律其中一首曰:“壯年得疾勢能支,不廢霜螯左手持。漸喜一杯好留客,未應五鬥似當時。”進一步利用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點出季節,為蟹螯披上美麗的外衣,“霜螯”也是以成為螃蟹的代名詞。此類畫作多作寫意設色,任伯年(1840—1895)、齊白石(1864—1957)、朱屺瞻(1892—1996)等都是個中翹楚;畫中螃蟹皆為毛蟹,反映出當時民間的食蟹品種和概況。(圖3)
3.齊白石,《酒壺蟹盤圖》。圖檔來源/《北京畫院秘藏齊白石精品集・四》,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螃蟹的寫生畫作北宋已見流傳,如《宣和畫譜》載有袁嶬(生卒年不詳)《魚蟹圖》、李延之(生卒年不詳)《雙蟹圖》等;實物上,故宮博物院藏南宋無款《荷蟹圖》(圖4),用筆細膩纖巧,寫景真實,依其特征研判是毛蟹。以荷花、荷葉搭配螃蟹描繪的創作表現,推測與前述“科舉取士”内涵相同,因“荷蟹”發音與“和諧”相近,意在取其諧音雙關,象征和睦、協調。另外,唐人段成式(約803—863)《酉陽雜俎》載:“蟹八月腹中有芒,芒真稻芒也。長寸許,向東輸與海神,未輸不可食。”時見以稻谷搭配螃蟹繪畫者,或許與此“輸芒”的背景有關。不過,因稻谷又稱“禾”,推測應與前述《荷蟹圖》諧音雙關的畫意最為接近,也是秋天稻熟蟹肥的表現。其實,螃蟹還有“稻蟹不遺種”“蝦荒蟹亂”等負面意涵,但目前查無此類圖繪表現。不管是以雙螯夾住稻穗,還是小米或其他谷物,都是描寫秋天的寫景之作。
4.《荷蟹圖》頁,局部,南宋,故宮博物院藏。圖檔來源/《晉唐兩宋繪畫·花鳥走獸》,香港商務印書館,2
還有一類是單純的寫生,明沈周(1427—1509)《寫生》冊中的“蝤蛑”(圖5)即是。畫中螃蟹純粹用墨色染漬,不多作勾勒,與《荷蟹圖》大異其趣。此畫将梭子蟹的動态收斂于靜止,肌理分明,惟妙惟肖,具有濃厚的筆墨趣味。“蝤蛑”之名從《石渠寶笈續編》而來,得以窺探清人對于螃蟹品種的認識。
5.沈周,《寫生》冊,《蝤蛑》,明,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節(生卒年不詳)畫《魚蟹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将一隻梭子蟹置放在坡岸之上,肢體形态等細節都交待得十厘清楚,與水中遊魚作出區隔,透露作者觀察到螃蟹可在陸地上活動,也宣示着蟹畫活動場域的變化。但梭子蟹為海蟹,如何能在陸上行走,似乎有沖突之處。此外,李成(919—967)、郭熙(活動于11世紀)畫樹木枯枝表現手法獨特,因其形狀像螃蟹的螯足和步足,故有“蟹爪枝”之稱,“蟹爪寒林”也就成為該畫派的特征之一。(圖6)
6.郭熙,《早春圖》軸,局部,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古代佛道信仰圖繪或文獻中,常見神仙與動物的結合。有些為身體的一部分,有些随侍在側,還有一些化為坐騎,可以飛天渡海,供神仙出行。龍、鳳、龜、鶴等,都是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螃蟹何時成為具有神力的神仙坐騎,宋代以前似未見記錄。不過,李白(701—762)古詩其中一句曰:“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所謂“金液”,應該是道教煉丹術中的長生不老藥,唐代已見二者的聯系。圖繪畫作至晚在明代晚期就已經出現,仇英(約1450—1535)畫《玉洞燒丹》卷(圖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和吳彬(活躍于明萬曆年間)畫《十八應真》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分别出現鐘離權、羅漢乘駕涉水的圖式。這兩件作品的真僞存有争議,但無不意味着螃蟹在民間神仙信仰中地位的攀升。畫中坐騎研判是毛蟹,看來作者之間似乎保有一種默契。據《山海經》記載:“姑射國在海中。屬列姑射。西南。山環之。大蟹在海中。”不知是否與此背景有關。可以想象的是,螃蟹能夠涉水,雙螯又具有捕食和防衛的功能,或是以而被神化也未可知。
7.仇英,《玉洞燒丹》卷,局部,明,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胡克敏先生(1909—1991)為江蘇省武進縣(今常州市武進區)人,号鐵骨翁、漾碧軒主等,書、畫、篆刻無一不精,作品類型多元豐富,于畫理則強調“六法”,系“八朋畫會”其中一員。他的生平活動、創作理念、風格來曆或藝術特色等,主要見于過去随展覽所出版的畫冊圖錄,專題研究并不多見,蟹畫亦是。查胡氏所繪蟹畫計有八件,年代跨距20年之長。最早的《籠蟹》(圖8),為1969年所畫,時已在台定居。盡管創作年代、主題或有不同,根據落款可以知道成畫的時間都落在秋季,從其形态特征研判所繪螃蟹為毛蟹。有時搭配蘆草、竹籠、稻谷,也有搭配菊花和酒樽者,或寫景交待季節時令,或為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中詩文意象的圖式,具有中國古代蟹畫的傳統意涵。
8.胡克敏,《籠蟹》,1969。圖檔來源/《胡克敏畫集》,書畫月刊社,1968年
蟹甲、蟹足以簡練、勁健的筆墨呈現,姿态清楚鮮明,形神俱足。在用墨上,基本都是設色畫,有時用朱墨,表示已經蒸熟等待食用,螯足掌部的絨毛、眼睛、腹甲、步足指尖則另外敷色,以同蟹甲區隔。有時用水墨來表現,利用墨色的濃淡變化,營造甲殼凹凸受光不同的層次變化,寫形兼寫意。有趣的是,《黃花紫蠏》《禾蟹圖》《菊花黃時蟹正肥》畫中的螃蟹腹甲均作一“王”字,潛藏作者的幽默與巧思,直把螃蟹“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的特征習性繪入畫中。關于畫蟹的技法或心得,胡氏并無專論叙述,但曾言:“一切關于花卉翎毛、草蟲水屬等,僅是如何用最簡單的筆法,寫出它們的神态而已。”個中道理,實已詳矣。
《禾蟹圖》中五隻螃蟹各有位置、姿态,稻谷、稻穗穿插點綴其中。如前所述,這很明顯是一張傳統的秋深稻熟時,應景而具有“和諧”意涵的随物賦形繪畫。最上方者腹部作“王”,面對其他四隻螃蟹,好像正在發号施令,稻穗、稻谷瞬間變成配角,宛如塵沙,予人将帥于沙場點兵之感。胡克敏時年73歲,筆墨純熟精練。“克敏畫記”落款印曾經出現在胡克敏《松石圖》《歲朝清供圖》(均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等畫作上,可見其來有自。款識中的“毘陵”(毗陵),為常州古名,也是胡氏的出生地。毗陵畫派在繪畫史上頗具名聲,尤以草蟲、花卉寫生為勝,恽壽平(1633—1690)可為代表。恽氏以沒骨花卉畫聞名于世,也畫過螃蟹(圖9)。
9.恽壽平,《瓯香館寫意》冊,《蘆蟹》,清,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而胡氏早年繪畫深受恽壽平影響,姚夢谷先生就曾指出:“自幼與當地的另一望族恽南田的裔孫,同窗至好。得此機緣,浏覽到恽家曆代流傳的珍品,即以恽南田而論,他就見過真迹百幅以上。”或許正是淵源于此。除沈周之外,徐渭(1521—1593)也是沒骨蟹畫的能手,差别在于徐渭畫的是毛蟹(圖10)。胡氏沒骨蟹畫的技法、落款方式均與恽氏相似,二者在風格上應有一定的承繼關系;但不管是從《禾蟹圖》,還是從整體蟹畫表現來看,胡氏的題材多樣,渲染力強,與恽氏相比毫不遜色,已然開創出自己的畫風。
10.徐渭,《稻谷螃蟹》冊,明。圖檔來源/北京保利2017春拍“仰之彌高——中國古代書畫夜場”拍賣圖
小結
本文從古人的生活經驗出發,依照中國曆代蟹畫的内容意涵,初步整理成科舉取士、飲食文化、随物賦形、神仙坐騎四種類型。《禾蟹圖》屬于随物賦形一類,因“禾”“蟹”的發音與“和諧”相近,象征和睦、協調,也是秋天的應景之作。畫中螃蟹有骨有肉、墨趣豐饒,沒骨寫意的技法表現,與宋代注重寫實、工筆的蟹畫脈絡不同,推測與恽壽平有關,甚至可以往上溯源至徐渭、沈周,對其畫學淵源的了解得有所補充。胡氏書畫藝術表現精湛,可謂海上畫派在台灣開花結果的代表人物之一,然尚待研究者多,仍待未來持續地挖掘與探讨。
文|陳建志
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本刊資料室
陳建志,台北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築波大學人間綜合科學研究科藝術專攻(博士),專研趙孟頫書法
本文刊載于《典藏·古美術》2019年7月刊。原标題:《蟹畫探源 從胡克敏〈禾蟹圖〉軸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