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開複與《奇葩大會》四導師談 AI:人工智能好比 GPS,人類不按 GPS 走才能發現新世界

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消息,近期,李開複在多個場合進行不同次元的 ai 相關主題演講。

雷鋒網了解到,李開複也在上周末的“未來論壇”中讨論 ai 的應用場景:金融領域的想象空間非常大,因為它是虛拟的。如果可以做一個機器人交易、機器人保險,這樣就可以幫銀行賺錢省錢。金融屬于無摩擦領域,

不像制造、測試、物流。與此同時,ai 對醫療也意義重大,人臉識别技術可以用于病理切片的識别,或者用在 mri、ct

結果的審視,這些病理檢測的工作機器一定比人幹得好。face++ 可以非常精确地識别大概 20 萬張人臉,而人類最多識别 2000 張就不得了。

未來論壇結束後,李開複則來到與他個人畫風不太比對的《奇葩大會》現場和導師和觀衆“辯論”人工智能話題。

相比于财經節目,休閑類娛樂節目的閱聽人面更廣,也更為年輕。李開複打趣到:這次演講前我其實挺緊張的,因為我從來沒有在這麼一批人面前演講過。

第一次在“這麼一批人”面前演講,卻分享的是生澀難懂的人工智能,可見 ai 已确确實實成了社會性話題而不僅僅是技術話題。當然,李開複也用略帶”行而上”的方式講了講 ai,從未提到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等基礎專有名詞。

李開複開門見山“如果你們以後都失業了,該怎麼辦?那麼誰會取代你的工作呢,那就是人工智能。未來 10 年,人類大概 50% 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李開複與《奇葩大會》四導師談 AI:人工智能好比 GPS,人類不按 GPS 走才能發現新世界

随後李開複以講科幻故事的形式描述了未來我們的生活被 ai 包圍的情景:ai 可以主持節目、會自己分析股票走勢、取代部分醫生、媒婆會失業、無人車随處可見,汽車之間甚至會進行交流、:

有一天,車和車都可以交流,比如一輛車對另外一輛車說到:我快要爆胎了趕快閃開。或者說我的主人急着上班,你要不讓一下,我給你一毛錢?

李開複講到,人工智能非常理智,記憶非常好。但它不懂什麼是美、什麼是幽默、也不懂娛樂。李開複回憶他在讀書時,一個同學寫了一個程式,那位同學認為他寫的代碼可以分辨什麼是幽默,然後他們把一本小說書丢給這個程式,最終程式看到每一句話都:哈哈哈哈。好像每一句都似乎是幽默,其實這就是人工智能的短闆。随後,作為 ai 技術的推動者李開複和代表内容創業的四位導師一緻認為,ai 時代,内容在未來是稀缺資源,内容創業尤其是藝術、娛樂類内容創業将遍地開花。

節目期間艾力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看新聞都是 ai 根據使用者的興趣推薦,那人們接觸知識越來越單一、越來越分裂。是以這是人工智能的一個負面嗎?

李開複提到,這确實是個值得擔心的問題,ai 要解決“你想知道什麼和你應該知道什麼”這種問題很棘手,需要把兩種内容需要搭配起來,缺一不可。是以傳統的媒體編輯形式還是很必要的,而不能完全被個性化推薦所替代。

但相信未來會出現這樣可以妥協好“你想知道什麼”和“你應該知道什麼”的新聞引擎。

高曉松用一個生動的例子闡述了這個問題:ai 智能推薦系統就像 gps,你跟着 gps 永遠不會走錯路,它給你規劃的路徑就是你的目的:回到家裡。

但如果你回顧曆史,我們來想下這個問題:人類是怎麼發現世界的?

我們人類是因為走錯路才發現了新大陸,發現了新世界,但跟着 gps 上你永遠不會走錯,是以我們也看不見“錯”路所通向的美好新世界。其實這也就是藝術誕生的過程,人們在走歪的時候很容易發現藝術。

除了這些之外,節目中還提到一個話題在目前看來似乎并不現實:

何炅問李開複“如果用 ai 機器人表演維密,會有人喜歡嗎?”

李開複回答到“如果隻是被肉體的美吸引,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心靈的交流應該沒戲。”

高曉松随後說到“未來人工智能可以做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那一版維密秀,你可以很便宜的價格買到你喜歡的人。舉個例子,人們可以買瑪麗蓮·夢露同款機器人來走維密秀。”

上述提到的其實屬于仿人機器人範疇。科幻作品裡的機器人為了強調它的智能化,外觀通常被設計為人形,這樣容易展示它跟人類有着相似的功能和感情。徐揚生院士曾在雷鋒網承辦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中指出:現實生活中的機器人重點強調實用性,是以形狀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像人。第一是沒必要、第二成本太高、第三不好實作。

李開複在節目中多次強調,十年後 ai 會取代人類 50% 的工作。這裡我想說:未來機器人要變得跟維密模特真人一樣,這在十年後也未必能實作。

李開複本人的 ai 研究方向是語音識别,而非機器人。仿人機器人除了包含到衆所周知的 nlp、cv 和機器學習等技術外,還涉及到抓取、關節、材料學等衆多跨領域的綜合性問題。

單從外觀上來講,現在市場上仿人機器人的模樣往往讓人覺得恐怖甚至是惡心,尤其是眼睛,遠達不到真人的效果。

這被稱作為“恐怖谷理論”,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于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

1969

年被提出,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像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之反感,即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别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進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

李開複與《奇葩大會》四導師談 AI:人工智能好比 GPS,人類不按 GPS 走才能發現新世界

這不僅僅是因為工藝難以達到那個水準,還存在人類主觀的心理作用。一個是技術難題,一個是心理障礙難題。

是以要想達到機器人走出維密的效果,并且讓人為之着迷,目前的技術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水準。

雖然 ai 已經成為非常熱門的話題,但從《奇葩大會》中似乎也能看到,絕大多數人對它的認知仍舊停留在機器人上,覺得人工智能就是機器人。當然,硬體機器人是 ai 的最好載體這一點确實沒争議。

其實 ai 更多扮演着類似電力這種基礎技術角色環繞在每個人的身邊,它可滲透在任何一個可産生大資料的産業中,而非狹義上的機器人。

本文作者:亞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