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資産管理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智能投顧? | 硬創公開課

人工智能和金融的結合目前有多個領域:用人工智能進行量化交易;輔助生成報告、投資意向書;做語義搜尋,用于行業研究;以及智能投資顧問等。随着國内經濟結束高增長進入結構調整期,債務過度擴張,以及匯率和資本項目的改革,國内高淨值人群逐漸産生海外資産配置的需求。fintech子領域智能投顧(robo-advisors)也是以吸引了行業和使用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就連傳統金融機構,比如招商銀行,也瞄準線上财富管理的風口,推出旗下智能投顧摩羯智投。

然而,同樣是因為強烈的投資理财需求得不到滿足,同時網際網路金融為躲避監管而大肆借助智能投顧新概念改頭換面,互金p2p理财再度伺機而出,造成如今智能投顧市場尚未壯大就魚龍混雜的局面。

那麼,真正智能投顧是如何工作的呢?它和fof有什麼差別聯系?智能投顧市場将如何發展?怎樣的智能投顧才是好的智能投顧?……這一期硬創公開課,我們邀請到pintec旗下智能投顧公司璇玑ceo鄭毓棟來講解。

新資産管理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智能投顧? | 硬創公開課

以下是訪談直播實錄:

雷鋒網:因為智能投顧是個不新但普及較少的概念,是以,我們能不能先介紹一下璇玑在做的事情?

鄭毓棟:我分兩方面來回答: 

智能投顧的本質在後面兩個字—投顧。是個舶來詞,英文叫 financial advisor (fa) 在美國和歐洲比較普及,全美大約70%的個人财富由不依賴于傳統金融體系的獨立fa提供服務。在監管上,也有1940的ria法案來監管整個行業。 

顧名思義,投顧是幫助客戶提供家庭财富的投資建議。首先是基于家庭資産配置的理念,首要目标的是長期跑赢通脹,同時取得符合客戶風險偏好的收益,實作家庭财富的穩健升值。 

是以,國外的投顧不同于中國的投顧。中國投顧更多指的是證券商業的投資顧問,幫客戶進行低買高賣的股票操作,以獲得極高的投資回報,并從中收取傭金。國外的投顧大部分基于長期資産配置的投資理念,結合客戶的家庭情況、風險偏好、資金需求來進行投資安排。 

這種服務必然需要對使用者的情況進行充分地了解認知,是以,一個投顧不僅要熟悉市場資料,還要熟悉客戶情況。在之前,這種服務确實比較高端,所針對的客戶群體的門檻也比較高。 

智能投顧就是用金融科技來了解使用者,然後在根據市場情況結合使用者本身的情況,提供量身定制的資産配置解決方案。 

璇玑是國内比較早地在robo-advisor領域耕耘的公司,産品立項在2015年上半年,并陸續拿到了基金銷售牌照和保險咨詢牌照。在牌照方面取得了比較大的優勢。基于這兩個牌照,我們做了基于公募基金版本的資産配置組合,它可以直接2c,也可以嫁接在機構使用者上,并根據機構使用者的需求,再去服務它的c端使用者。 

璇玑目前已經與第三方财富管理機構比如金石财策、傳統金融機構比如民生券商、以及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等有項目落地或籌備中。璇玑會針對不同的客戶,提供差異化的服務。 

雷鋒網:可不可以了解,智能投顧和傳統的fof(基金中的基金)做的是同一件事?他們有何差別聯系?

鄭毓棟:智能投顧和fof的差別其實蠻大的,最主要的差別在于對客戶的了解和認知。fof在服務客戶時,不會有差别,所有客戶購買同樣的産品,在同一時間同時調倉。也就說是,在fof中,客戶之間是沒有任何場别的,本質上,還是所有人買了同一支基金。 

智能投顧會做到比fof更進一步,即每個投資人都有一個特定的投資組合,會根據客戶的情況單獨調倉。同時,智能投顧所提供的資産配置組合也不局限于基金,比如璇玑未來會在自己的組合中加入一些保險産品。 

雷鋒網:那請問在資産配置上,智能投顧可以多大程度進行定制化?很多平台說能夠定制化,但實質上配置出來可能大概隻有3到5種方案。

鄭毓棟:我們先來聊聊,客戶的财務目标都有哪些?我一般分為四類:對預期收益的追求、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對投資時間長短的要求、第四是投資到期後的分紅;不管使用者的投資需求是買房還是養老,都可以被這四類需求所包含。智能投顧就是希望在這四方面,對客戶做出定制化的解決方案。 

此外,每個客戶除了投資需求以外,還有在不同階段的保障需求。比如,是剛有了孩子還是希望要個二胎,是處于剛買了房子在還房貸,還是短期内有住房更新的目标,是處于事業的上升期還是平穩期。每個客戶在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規劃,對投資的時間、風險、收益都有不同的預期目标。 

智能投顧目前隻能提供幾種資産配置方案,根本原因是,對客戶的了解不夠。對客戶需求的深度了解,并不是一套投資問卷或者風險偏好測試能夠解決的。我們希望通過跟機構的合作,以及建立更多了解客戶的資料次元,來解決這個問題。整個行業的最終目标還是提供千人千面定制化的方案。 

新資産管理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智能投顧? | 硬創公開課

雷鋒網:智能投顧現在在國内是魚龍混雜,總體上看,它在國内目前的發展是什麼樣的狀況呢?

鄭毓棟:智能投顧在國内的實踐中,發展的方向很不一樣。在智能投顧這個詞被大量引用之前,投顧在中國特指券商營業部中的證券投資顧問。目前,國内的智能投顧分為幾類,第一種是高頻薦股,幫助客戶追求阿爾法收益,很多券商和網際網路公司都在這個領域開展業務;第二種以海外資産配置為主,需要消耗每人每年五萬美元的換彙額度;第三類是像璇玑這樣,以人民币投資為主,同時服務持牌的金融機構客戶。

其中也有不少難度:

第一,盡管以人民币投資,仍然要有投資全球的能力;

第二,既然服務機構客戶,但每個機構客戶的産品、場景都不一樣,需要模型能夠主動地去适配每個機構客戶的不同特點。 

是以,總的來說,國内的智能投顧的發展方向很不一樣,走出了幾種分支。在國外,智能投顧單指通過大類資産配置,來替代人工投顧服務的模式。我們認為,國内的智能投顧 慢慢地發展成,類似國外的,以追求大類資産配置收益為主的方向。 

原因有幾點:

第一,以股票收益為代表的阿爾法收益,并不适合大衆投資者,阿爾法收益本身是一場零和遊戲,是一部分人賺另一部份人的錢。獲得短期阿爾法收益相對容易,當長期持續地獲得阿爾法收益難度相當大。

第二,理論上90%的投資收益來源于正确的資産配置。通過擇時擇股擷取的投資收益的占比不超過10%,在中國這種半有效的市場,擇時擇股所起的效果也不會超過20%。 在這一領域做好,就已經能給投資人帶來不錯的長期回報了。 

第三,國内固收收益持續下降,風險和違約的可能行也越來越大;人民币今年進入了長期的貶值通道;風險資産的波動性也越來越大,比如a股市場在去年和今年都有相當大的波動性。這種大背景下,投資人在單一市場擷取收益的困難程度越來越高,單一投資的風險越來越高。 

是以,隻有通過資産配置的方式才能在不同的資産中獲得均衡的風險回報,來抵禦單一市場的黑天鵝風險。是以,我們也認為,在二級投資市場上,這個方向也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方向。 

我們看到在歐美的一些行業巨頭已經開始陸續進入智能投顧領域,比如貝萊德和vanguard這類主流的資産管理公司。vanguard也是璇玑的産品和技術顧問之一。也包括ubs這類頂級的私人銀行,也通過收購方式切入了這一領域。我們判斷,這樣一種服務在商業模式,投資邏輯上已經被認可了,是成立的。 

雷鋒網:前面說到的,直接進行海外資産配置的,以及投資國内公募基金的2c智能投顧,他們在國内落地發展分别面臨着哪些困難?(其實不管2b還是2c,最後還是2c)

鄭毓棟:智能投顧在中國的落地有很大的前景和困難。最大的難題是對投資人認知的教育層面,這個過程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市場的變化對投資人的教育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這是落地中最大的障礙。 

落地過程中也存在很多技術細節上的問題,比如專注海外資産配置的智能投顧,就面臨着客戶資金出海的難題,比如換彙額度的限制、資金合法出境的問題。 

基于國内公募基金的智能投顧,最大的問題是牌照。證監會已經明确要求使用者公募基金銷售牌照才能提供相應的服務。是以,沒有牌照會存在合規上的問題。國内的交易成本和調倉成本會比較高,同時調倉過程又比較慢,比如qdii基金的調倉需要7天才能完成。因為,這類智能投顧必須考慮交易優化的問題。

璇玑也在努力優化交易成本。比如盡量挑選摩擦成本低的基金,還有判斷使用者何時适合調倉,在最短時間,以最低的成本幫客戶完成調倉。這些都是這類智能投顧在落地過程中遇到的難點。 

雷鋒網:如果銀行、券商、基金公司等機構自己的智能投顧也做起來了,不管是自主研發還是收購合作,單純2c模式的智能投顧(公司)是不是就可以消失了?

鄭毓棟:我覺得競争态勢還很難說。美國大約70%的理财市場是由獨立的三方理财師來服務的。這些理财師的賣點有獨立、開放、與使用者利益一緻。這三點在國内還是比較欠缺的。 

國内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理财機構,國内的ifa都以鼓勵使用者頻繁交易進而收取傭金為主,這與使用者的利益是不一緻的,存在道德風險。其次,國内的财富管理隻存在十來年的曆史,大多停留在産品銷售階段,這一點與使用者的訴求也不一緻。因為,智能投顧是在對國内财富管理的業務模式進行改進,首先與使用者利益保持一緻,其次用科技手段優化體驗。 

誰在這方面做得好,誰就占到了先機。而前面說的獨立、開放、與使用者利益一緻恰恰是國内傳統金融機構比如銀行、券商、基金比較欠缺的。這也是國内的智能投顧們的機會,如果能在這幾方面做得好,站穩腳跟,未必不能在這個細分領域與大機構進行抗衡。 

智能投顧領域的創業公司,傳統大型金融機構轉型,兩者其實在技術、服務、模式上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唯一的差別在于客戶,傳統金融機構積累了大量的存量客戶,在獲客層面有先發優勢。其他層面,兩者都是一樣的,而小公司在創新和變革層面一般都會快于大型機構。 

同時,智能投顧公司還有幾個問題要亟需解決:

第一是如何深度了解使用者情況,做到真正的投顧,而非簡單地推出一個投資組合。璇玑也正在這方面進行努力,目前我們正在開發語音、語意的識别系統,未來可以通過與使用者充分交流,補全使用者畫像。  第二個問題是牌照,無論是前幾天剛出來的可能會發的智能投顧牌照,或者證監會可能會實施的賬戶管理辦法,或者基金銷售、保險銷售牌照、已經停發很久了的投顧資質牌照。智能投顧公司都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以滿足合規的要求。  第三,從技術角度看,前兩個問題都對技術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此外,智能投顧在交易優化  模型的探索都是沒有止境的。 

雷鋒網:在較長時間來看,智能投顧的效果和買幾支基金的收益水準差距如何?

鄭毓棟:從長時間看,資産配置組合所提供的風險收益比與單支基金的風險收益比是不一樣的。智能投顧并不追求絕對的高收益,但追求一個使用者的在可承受風險範圍内,達到最優的風險收益比。智能投顧通過對各類資産進行收益相關性、波動性的實時比對,以組合的方式擷取的收益,要比使用者自己挑選基金所所擷取的收益,風險低很多。 

使用者挑選基金,仍然很容易集中于單一資産,也就是說,投資了幾個雞蛋,但讓在一個籃子裡。又或者,把資産分散到了幾個籃子裡,這個組合的整體風險,是否在使用者可承受範圍内。這些都是不确定的。此外,隻要是個人投資,很難避免陷入追漲殺跌的情緒中。 

舉個例子,前陣子黃金收益很好,很多人會買入黃金,但正好加倉的點位在黃金高點。買入時也并沒有考慮到配置黃金對整個組合的影響。是以,使用者個人組合的收益率,從上期來看,應該是不如智能投顧的。

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那如果說智能投顧的一個關鍵是把損失維持在使用者心理水準之上的話,是不是就是一個心理問題,特别是如果收效水準和長期持有基金差不多的話。

鄭毓棟:并不是這樣的。長期持有基金是無法把損失維護在使用者心理水準之上的。比如,過去十年a股中小闆的平均年化回報率能達到15%~17%,但是我們看到沒幾個人能在中小闆上獲得這麼高的年化回報。如果能達到這個水準的話,基本上每4到5年,資産就能翻一番。但是,能達到這樣水準的投資人,我相信是少之又少的。 

是以,這不是心理問題,而是真實地控制使用者組合波動。比如,如果預期收益目标是15%,那獲得這個受益是要承受50%的波動,還是70%的波動? 這是需要智能投顧通過科學配置來幫使用者解決的問題。 

雷鋒網:那麼總結一下,好的智能投顧應該是怎樣的?科學的投資理念又該是怎樣的?

鄭毓棟:這個問題比較大,好的智能投顧需要符合下面幾點: 

第一,是基于使用者的情況和需求,去做出合理的投資組合配比。比如使用者近期有剛性資金需求,智能投顧就需要自動降低使用者的風險等級,并提前提醒使用者準備提現使用資金等。又或者按照客戶的财務目标,制作出一份幾年期的理财規劃群組合,幫助客戶達成目标。 

第二,是在了解使用者的基礎上,能提供最優投資方案。如果能夠以10%的風險擷取10%的預期收益,就不該讓使用者承受多餘的額外風險。在這方面,機器顯然計算得要比人好,而且是能夠實時地監控市場,計算風險收益比。如之前所說,優化模型算法是一個有無止境的過程。這也是判斷智能投顧的标準之一。 

我經常把智能投顧比喻成醫生。人的健康狀況需要醫生和病人的配合。财務狀況也是一樣的,需要投資者和機器一起配合。如果一個投資者在觀念上認為低風險高回報是可能的話,這種配合就不會默契。因為長期來看,一定是低風險低回報,高風險對應高回報。智能投顧是在這個邏輯下運作的。此外,國人有一個客觀因素形成的觀點是—對無風險回報的預期是過高的。這也跟現實情況有關,因為國内很多的固收産品都能帶來非常高的回報,且很多還有剛性兌付。這些都需要投資人有清楚的認知。 

如前面所說,智能投顧很大的一點挑戰就是客戶認知問題。是以我說需要使用者和投顧一起來完成投資。首先使用者需要給投顧一定的磨合和信任期。其次客戶的關注點應該在于投顧的風險控制能力。比如,使用者對風險的忍受範圍在5%以内,那麼應該看重投顧所提供的組合,能否将波動長期控制在5%以内;其次,再去關注在這個波動範圍内,投顧能取得多少長期回報。 

問:智能投顧平台如何確定使用者的資金安全?

鄭毓棟:這是很多平台,包括璇玑一開始在自己c端産品選擇公募基金為投資标的的主要原因。看資金安全,首先看平台會不會碰錢。之前證監會釋出警示函的時候,是發現有些平台會成立自己設立了資金池的産品,使用者直接把錢投到資金池後,平台再把資金池的錢根據其号稱的比例來投到不同的産品當中去。這就意味着對平台的信用度要求非常高,因為這樣的安排本質上是平台可以挪用客戶的資金。是以保證資金安全,首先就是資金不能過平台的手。

如何確定平台不設資金池?如果平台有法定銷售牌照,他是根據監管的要求進行标準産品的銷售,他就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因為公募基金的募集基金是直接進到募集機構的銀行托管戶,然後再去到基金公司的基金托管戶去。是以整個流程資金是不經過智能投顧平台的,這樣就可以保證使用者的資金安全。

問:智能投顧是基于人工智能來做決策的,後期會不會因為根據不同的ai算法而顯示出優劣,比如出現市場上類似的排行榜?

鄭毓棟:排行榜這個事情應該比較審慎。對于不同的使用者,其得到的方案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别,有可能是因為本身對資金安全的需求,或者資金短期需要使用,而不願或不能承受太多風險;也有可能是需要按月派發的紅利來支撐流動性資金的需求,而犧牲組合的收益。是以,單純按收益排比的話不能就考慮到使用者差異度情況。基金超市上的排行榜,往往會看到,排得越前的,在未來一段時間它的收益可能會更低。

因為投資上有句話叫“盈虧同源”,就是如何追求阿爾法收益,是如何盈利的也會如何在市場上虧損出去,因為市場上的風格并不總有利于你的風格,而你自己的風格很難轉變。如果按照排行榜之類進行智能投顧收益排行排比的話,未來容易讓智能投顧脫離初心,去追求很高的阿爾法收益,而忘了基于使用者級别的風險控制和定制化需求才是智能投顧生存的重要基石。

本文作者:溫曉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