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神童”Tom Ding:區塊鍊是下一代雲計算和網際網路的基礎

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2月26日報道,如今,區塊鍊是個很熱的話題,但離産業化有多遠呢?在這過程中,我們需要做什麼?有什麼困難?

string labs聯合創始人兼ceo tom ding,在2017年2月25日于廈門召開的首屆科技金融國際峰會上,tom ding釋出了《千億級區塊鍊生态通往大規模應用之路》演講。據雷鋒網了解,14歲時就獲得了計算機專業的學士學位,被譽為“神童”。

“神童”Tom Ding:區塊鍊是下一代雲計算和網際網路的基礎

(據說,tom ding單身,并且還不到30歲……)

以下是雷鋒網整理的tom ding演講全文:

幾位都分享了關于區塊鍊的一些想法,我想談一個比較俗的話題:什麼時候才能從一個從很熱的話題,變成一個實際落地的一個産業?

我們先定一個小目标:1000億美元。

為什麼是1000億呢?

大家可能知道比特币現在的市值大概是150億美元左右,vc的行業的投資大概在幾十億美元的規模,其中包括很多産業投資和vc加在一塊,那我想我們作為下一個目标的1000億,在未來的3到5年裡,是一個非常可行的一個目标和展望。

但是我們離這個目标還有多遠的距離?就是我今天想跟各位這個探讨的一個話題。

怎麼定義這個區塊鍊的生态?

我講的這個區塊是包含了比特币或以太币,這個産業裡面同時也包含它們。

這個區塊鍊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剛才另一個嘉賓的角度是:我們不如就把區塊鍊當成是一個資料庫,這是一個非常流行和主流的觀點。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個觀點,我把它稱為弱區塊鍊。大約的意思是說:把區塊鍊看成一個比較窄的薄的一個層次,區塊鍊是一個非常先進的資料庫,它的特性是全球的、複制的、備援的、驗證的等,是以根據這樣的觀點,它可辨認性有限是一個好的特性,因為有限的功能才能夠帶來一定的安全性和簡化難度,同時功能的簡化對人有一些适當的信任,這并不是一件壞事。

那我想說的我們可能的角度不太一樣,我們看到另外一個角度是雲計算。我認為區塊鍊不僅僅是分布式資料庫的更新版,我們認為它是下一代網際網路的基礎,同時也是私有企業、私有雲的下一個更新版本。

從這個觀點來看,網際網路和企業雲其實分别是一個硬币的兩面,是不同的展現。在這樣一個的思路下,代表性的産品可能是以太坊,以太坊是第一個世界審批,等于是一個通用功能的虛拟計算機。在這個區塊鍊上面,你可以用程式設計員理論上實作任何的軟體才能實作的事情。這個家族裡邊,會有一些不同的分支,它們有一些不同的追求目标,但總體的理念是共同的,就是我們認為區塊鍊是下一代的雲計算和網際網路的基礎。

那好,那如果我們認為這是下一代的網際網路的話,它能夠做一些什麼樣的事情?

我們大約可以看到兩個層次的根本的颠覆,第一個可能更颠覆一些,第二個,相對來說,更多是從技術層面的提升。

第一,扁平化

第一個,網際網路大部分的服務,google、tiwwter、阿裡雲、阿裡巴巴、百度搜尋引擎、微網誌等,它們其實都是某種程度的中介,是一個平台,或者是一個市場,他們在中間收取一定的中介費用。

那我們有沒有可能把它們做成跟郵件一樣?

大家發電子郵件,我們幾乎從來沒有為電子郵件服務付費過,為什麼?

因為他們是郵件,是一個很早就定義的網際網路協定,一個技術協定。一個協定就是定義一個通訊的遊戲規則,一旦被定義好以後,它就是一個公開透明的規則,它不依賴任何的中間方。其實區塊鍊作為一個下一代雲計算平台,做了一個很根本的事情,就是我們有能力把原來隻有一個平台、一個公司才能做的事情給扁平化了,扁平化到了一個技術協定就能取代它。

是以不久的将來,我們可以看到twitter、google等的服務,現在它們公司市值500億美金,都可能扁平化到一個有很多節點、很多個體來參與的一個網絡協定,這個是一個巨大對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革命,今天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或者是收費,或者是廣告,我們将會看到很大的颠覆。

第二,從根本上重構價值鍊

第二,如果你已經是一個傳統企業,已經是一個金融企業,區塊鍊對你有一些什麼樣的改變呢?意思是說,你已經有了一塊業務,但你希望這個業務流程能更高效、更低成本、更大大規模合作。

這種情況下,我把它稱為:從根本上重構價值鍊,我沒有叫重構商業流程。

為什麼呢?

商業流程通常是一個企業内部流程,有财務流程、供應鍊的流程等。所謂的重構價值鍊,甚至是在重構原來企業的上下遊、他們合作關系等,包含的領域非常廣。

我們認為區塊鍊生态大約包含兩個大的方向,這兩個大方向代表着行業中不同的努力趨勢,人群可能也不一樣,但是如今他們走向融合。這是我今天想談的另外一個重要觀點:左邊是企業區塊鍊,代表了很多傳統企業轉型,想用區塊鍊讓企業架構更新,包括票據,智慧城市等各個方面;右邊是公共區塊鍊,代表的是下一個網際網路的基礎,把很多網際網路的大型服務扁平化。

我們先來看一下雲計算,它本身是一個基礎服務。

1.0的雲計算,可能要回到差不多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前後這麼一個時間點。與其每一次都要買一台新的伺服器,然後部署新的這個作業系統軟體,為什麼不把它虛拟化?這個是1.0時代的企業虛拟化。

那麼2.0時代呢,我們看到了一些現在可能都在用的東西。阿裡雲,百度雲等都屬于這一類,就是我們終于可以不用管我們自己的雲了。我們不用管它在什麼地方,我們把軟體裝上去了,這個軟體它就會在裡面運作。

我們發現這樣一個問題:2.0并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完美狀态,比如你打開阿裡雲或百度雲的首頁,你會發現幾百種工具,既然都虛拟化了,為什麼還這麼複雜?

根本原因是:你面對的還是一個伺服器,是一個實體伺服器。從技術角度,隻是把我的機器放到别人家,所有的複雜性還在。

可能在目前的使用者流量下,我要部署100台伺服器,如果使用者量增長10倍,我就得增加更多的伺服器。亞馬遜隻是提供很多管理複雜性的工具,但是複雜性本身并沒有消失。

區塊鍊怎樣直接跨越到了第三代呢?

google去年的一個網絡架構會議上,他們的一個網絡負責人提出這個觀點:3.0的雲計算是無伺服器計算,對于一個企業、一個開發人員來說,當它部署這個應用時,他根本不關心伺服器,在他腦子裡沒有這個概念。從這個意義上看,區塊鍊其實直接就跨越到了3.0。

我們簡單概要談一下3.0雲計算有哪些主要的區塊鍊特性,包括大家知道了的不可篡改、可校驗、實時的、可伸縮等等,這些特性都是一個理想區塊應該有的屬性,雖然如今并沒有都實作,但這是我們要想掌握的下一個階段的特點。

重要的是,區塊鍊對于我們的價值是把雲計算帶到了下一個時代,省下大量企業的這個成本區塊。但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技術,它一定比中心化更昂貴。但是多出來的成本遠多于幫企業剩下的人力成本。因為其實大銀行裡的it成本大部分并不是機器的成本,大部分是人是安全成本、it成本、協調成本等。

如果我們要把區塊鍊産業做到千億規模、萬億規模,中間還缺了些什麼?

我想首先可以參照的對象是網際網路,值得回顧一下網際網路是怎麼起來的。

從普通使用者的角度,網際網路是一條曲線,從1995年的一億使用者到如今可能超過三四十億使用者,中間到底發生了一些什麼?其實有三個大的支撐點。

第一是技術的發展,其實不管從浏覽器層面還是從開發工具層面,包括寬帶的普及都對網際網路起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

當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為什麼會發生?今天我們聽到的大部分網際網路創業的項目,共享單車、送飯等,這項目在1927年之前全都出現過,但大部分公司都死了。原因是那時候環境不在,很大的原因就是技術上的挑戰。我在矽谷,舊金山和矽谷有很多程式設計學校,這些學校可以把一個非技術人員3個月裡教育訓練到可以在一個周末寫出一個小的網頁應用,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今天的區塊鍊離這個點當然還很遠,原因是這些所謂的開發架構以及很多我們看不到東西,背後降低了人員的開發成本。

第二個方面是公共服務,這個可能比技術更不明顯一些。

我原來在阿裡巴巴待過一段時間,2003年左右,阿裡剛開始做淘寶的時候,他們做淘寶時考慮的并不是僅是淘寶本身。電商生态需要支付、物流、平台、客戶資源,認知等各個方面,是以他們同時在做生态、做支付寶,做菜鳥物流。

同樣,從網際網路總體來看,我們有很多的支撐服務,比如我們看不太看得到的基礎層;中間層:比如facebook、微網誌、微信等,現在所有app,都可以是微信登入、微網誌登陸,對大部分企業的使用者增長都是一個巨大的支撐點,他們可以很快擷取百萬千萬使用者;再上升一系列,像谷歌這些傳播的工具是第二個大的支撐點啊,這個導緻什麼結果呢?在1999年,你創業可能是花十萬二十萬美金買伺服器做一個網站,如今你可能二十美元就可以成立一個網站。同時你可能花少于五行的代碼讓你的電商網站收款,那是因為背後有阿裡支付、有配套公司幫你做很多活。

大家應該都知道,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市場,即美國之後的第二大風投市場。全球範圍内,我們現在的總投資可能是在一千多億美金,這比94年左右已經有幾十倍上百倍增長,但融資最終是一個閉環,隻有融資進去,沒有退出機制也不行,退出機制在哪兒?

網際網路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是:我們發現了廣告的模式,但是我們現在正試圖淘汰廣告模式。對過去的網際網路來說,廣告有非常偉大的作用:你可以免費給一個人用産品,然後另外一個人付錢,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機制,同樣在區塊鍊時代,我們也會發現一些新的商業模式。

剛才總結了3點,主要講了網際網路是怎麼能夠做到今天這樣的規模的?它背後有很多支撐因素,這些因素可能并不是我們平時會思考的。現在回過頭看區塊鍊,如果拿這3個架構分析區塊鍊,如今是什麼樣的狀态?

第一區塊鍊的技術:從公共區塊鍊來說,即剛才講的下一代網際網路支撐技術,速度還是非常慢的,包括比特币和以太坊。最快一筆簡單交易的處理時間是20分鐘到60分鐘,比特币是60分鐘,以太坊是20分鐘,這樣的速度跟普通的網頁應用還不在一個量級。谷歌為了優化0.5秒的時間,可以投入百萬美金,而區塊鍊技術還掙紮在20分鐘到60分鐘,這個并不是好的或者下一代網際網路的體驗,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同時,從開發人員、企業的角度講,每一個新的區塊鍊開發人員可能需要花13到6個月的時間學習一些基礎的概念後,才有可能開始,而且還是一個有經驗的開發者,是以這就是為什麼沒有看到太多的落地應用的很大原因之一,我們沒有這個技術。

從企業私有鍊來說,它比公有鍊快一些。它是一個控制環境,可以用傳統的一些算法加速,但是也并沒有快很多,像高頻交易等金融場景需求還是離得挺遠。

從這個公共服務來看,有哪些支撐服務呢?基本上沒有任何支撐服務,0。

公共區塊鍊和企業私有鍊之間是完全隔開,所有的區塊内沒有一個是直接可以跨鍊進行溝通的。如果你希望重用一些共享的服務,這樣的一個技術機制暫時是不存在的。有一些在研發中,但是還沒有任何可行的。

最後是投資,剛才講的幾十億美元,來自風投和戰略投資機構的大部分投資其實都集中在企業。

首先解決的是大幅度性能提升,從原來的20分鐘以太坊,做到現在的7秒鐘,同時保持同等或更高的安全度啊,并且是無限的和可擴張的。

第二,能夠解決了不同區塊鍊之間的跨鍊溝通。任何一個企業可以重用很多新的服務

第三,有什麼樣的共享的服務呢?

包括像數字身份,數字金融資産交易系統和網際網路等,所有這些大型的服務很多都是企業希望重用,而不是每一個企業再造一個新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