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伯仁,被酒誤了終生的奇男子憂國之心,無時或忘。識見超邁,洞察人心。狷介耿直,不懼威勢為人坦蕩,光風霁月慷慨赴死,大義凜然

作者:吃鹹蘿蔔的小人物

周顗,字伯仁,晉時名人,為人神采俊秀,風度翩翩。

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伯仁,被酒誤了終生的奇男子憂國之心,無時或忘。識見超邁,洞察人心。狷介耿直,不懼威勢為人坦蕩,光風霁月慷慨赴死,大義凜然

他自小就有美好的名聲,小夥伴們嬉笑玩鬧,對他,不敢輕慢、狎亵。

戴淵,和伯仁一時瑜亮,才思靈活,能言善辯,拜見伯仁,與其相對而坐,竟然不敢顯露自己的口舌之能。

大将軍王敦和伯仁自小相識,總怕了他,見到伯仁就臉紅心跳,渾身冒汗,寒冬臘月也用手做扇,扇風不止。

伯仁不怒而威,但是他待人,卻寬厚仁愛,從不驕矜。

同族兄弟周穆名聲不錯,一心想要超過他,伯仁不亂于心,不予計較。

弟弟周嵩喝醉了酒,沖動起來,拿起蠟燭就朝伯仁扔了過去:你才氣不如我,卻有那麼高的名望,淩駕于我之上!他隻淡淡一句:弟弟,你這個火攻,可不高明哦!并不沒有把弟弟的言行視作對自己的不敬。

成為朝廷大臣,他的節操品行,更加讓人肅然起敬。

衣冠南渡後,士紳們懷念故都洛陽的生活,每逢節日,經常相約在新亭賞花飲酒,伯仁悶悶不樂,歎息道:“風景依舊,但是,江山改了主人”,故國之思,溢于言表。

王敦在武昌舉兵,興永嘉之亂,卻找了劉隗的罪狀,說他作威作福,妄興勞役,賦稅沉重,惹得民怨沸騰,是以興兵征讨。太子中庶子溫峤是個大忠臣,卻有點書生氣,王敦這個舉兵借口,把他給迷惑了:“大将軍王敦這樣做,好像有點道理,不算過分”。按溫峤的說法,這王敦造反有理了。伯仁一眼看穿了王敦疏狀的荒謬:皇上不是堯舜,不可能是完人,怎麼可能沒有過錯?做臣子的,怎麼能夠用武力來威脅君主呢?照王敦的傲慢、暴戾、目無主上,他會收手嗎?

東晉元帝大宴群臣,酒酣耳熱之際,元帝開懷大笑:衆愛卿,今日君臣歡聚,和樂融融,雖堯舜之世不過如此吧!周伯仁卻在堂下大聲答道:當今世道,怎麼可能與堯舜盛世相比呢?這話可捅了簍子,元帝大怒,下诏将其逮捕入獄。周伯仁置之度外,毫不為意。

王敦攻下石頭城,操控朝政。元帝派文武百官拜見王敦。王敦居高臨下,聲音裡是滿滿的威懾:周伯仁,你可辜負了我啊!周伯仁義正辭嚴,絕不畏懼:您依仗武力,違背君上,我受命統帥大軍,不能勝任,導緻君上的大軍敗逃,這是我辜負你的地方。

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伯仁,被酒誤了終生的奇男子憂國之心,無時或忘。識見超邁,洞察人心。狷介耿直,不懼威勢為人坦蕩,光風霁月慷慨赴死,大義凜然

王敦反叛,其堂弟王導在建康惶惶不可終日,每天帶着宗族子弟二十多人到朝堂請罪,等候朝廷定罪。周伯仁要進入朝堂,王導求告:伯仁,我這一大家子百多口人的性命,就都拜托給您了!周伯仁頭也不回,也不理睬,直接入朝。觐見元帝之後,周伯仁為王導極力辯白,說他忠誠無二,元帝聽從了他的意見。周伯仁非常高興,喝得酩酊大醉。走出宮門,王導呼喊他,卻不答應,環顧左右說:“我要把那一幹亂臣賊子殺個罄盡,君上封賞的鬥大金印,我将系挂在臂肘之後。”後來又奏上表章,力證王導無罪。王導為周伯仁的表象所迷惑,以為不肯營救,對周深為怨恨。

王敦殺害他以後,派人抄沒周伯仁家産:幾隻空簍子,裡面裝着舊棉絮,五甕酒,幾石米而已。

王敦進入石頭,周伯仁知道自己絕無幸理,在和元帝的一次交談中,他說道:二宮的情況未受傷害,得以平安,但是,我們這些人的遭遇,還未可知啊!

護軍長史郝嘏勸說周伯仁,逃出京城,躲避禍患。周伯仁正義凜然:我是朝廷大臣,國家有難,難道為了苟且偷生,躲避到荒野之中,去投奔胡、越嗎?此言此行,慷慨激昂,和譚嗣同何其相似!

王敦的參軍呂猗,奸猾谄谀,向王敦進獻讒言:戴淵也好,周伯仁也好,都是一時名士,說出的言論不利于明公您,如果現在不鏟除他們,以後一定會成為您的心腹大患。王敦本來就忌恨他們的才能,心裡暗暗的做了決定。卻又和王導商量:

“周伯仁、戴淵,名重北南,應該升任三公之位吧?”

王導不說一句話,保持沉默。

王敦不動神色:“不為三公,就任用他們為尚書令、仆射。”

王導還是不說一句話,保持沉默。

“如果這些都不适合,那就應該把他們殺了”

王導依舊不說一句話,保持沉默。

于是,王敦派人抓捕周伯仁、戴淵。經過太廟時,周伯仁大聲呼喊:亂臣賊子王敦,傾覆國家,侵淩天下,冤殺忠臣,神明有靈,快快将他碎屍萬段。押解的士卒阻止周伯仁,用鐵戟刺傷了周伯仁的口,鮮血一直流到他的腳跟。周伯仁卻神态自然,泰然自若,看到的人,沒有一個不哭泣的。兩個忠良,被殺害于石頭城南門外。

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伯仁,被酒誤了終生的奇男子憂國之心,無時或忘。識見超邁,洞察人心。狷介耿直,不懼威勢為人坦蕩,光風霁月慷慨赴死,大義凜然

周伯仁這樣一位偉男子就這樣走了,總結他的一生,不得不說,除了他的嫉惡如仇,還有一個大毛病,影響了他的仕途,誤了他的性命--那就是酒。

友人來訪,兩人鬥酒,其友竟然喝到肋腐而死。

因為酗酒,影響了他的仕途。東晉建立,周伯仁任吏部尚書,因醉酒被有司彈劾。後任尚書左仆射,常醉不醒,不理俗務,被人稱為“三日仆射”。後接任護軍将軍,也因酒醉失态,被有司參奏。

因為酒醉,錯失了最後一絲生機。挽救王導,周伯仁不遺餘力,可是,卻在酒後,不搭理王導的懇求,還胡言亂語,說出今天要殺了逆臣賊子、自己當大官的話,這又怎麼能不惹得王導怨恨?才有後面王敦征詢王導意見的時候,王導三緘其口,不為昔日好友緩頰,為他辯解,斷送了伯仁的最後一絲生機。

都說細節決定成敗,人的嗜好,不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人生命運嗎!周伯仁是否就是一面鏡子呢? 

後來,王導清理中書省的舊檔案,看到了周伯仁為自己求情的奏章,殷勤備至,情辭懇切,不禁流下了眼淚:“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周伯仁之死,留下了“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典故,青史留名,幸耶非幸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