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MIT 最新 AI 醫療系統公布:“重症監護室幹預” 與”電子醫療檔案模型遷移“

MIT 最新 AI 醫療系統公布:“重症監護室幹預” 與”電子醫療檔案模型遷移“

對于醫生而言,跟蹤病人的化驗結果、各項圖表以及其它各項名額是一件非常耗時,但又必須要做的事:

設想一下,一名普通醫生每天要面對多個病人,要把他們的各項資料查找出來,在自己的大腦中整合起來,進而決定采取哪一種治療方案。當病人的資料并不是特别完整,比如此前在另一家醫院做的檢查治療,病人手頭并沒有全部檢查單據,對于醫生來說會有大量的時間浪費(比如聯系之前的醫院或重新檢查)。

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消息,在最新的一組論文中,mit 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 csail 的研究員,提出了兩套幫助醫生更好做治療方案決策的系統。

一支團隊開發了一套名為 “icu intervene” ,即“重症監護室幹預”的機器學習系統。大量重症監護室(icu)的資料,從病人關鍵生命體征、之前醫生的治療備注,到人口統計學資訊,都會被整合到一起,以幫助醫生做出決策——哪些治療方案最适合目前病人的症狀。該系統使用深度學習來做出實時預測,從過去的 icu 案例中學習,對目前情況嚴重的病例(病危護理)做出推薦,并能對其背後的原因與邏輯做出解釋。

icu intervene 論文的第一作者、mit 博士生 harini suresh 表示:

“這套系統有潛力成為 icu 值班醫生的助手,這些醫生的工作環境有巨大壓力以及極高要求。這項研究的目标是充分利用醫療記錄的資料,提高醫療水準,并對必要的幹預提前做出預測。”

另一支團隊開發的系統被稱為“ehr model transfer” ,即“ehr 模型遷移”。它能推動跨電子醫療檔案系統(ehr)預測模型的落地。也就是說,用一套 ehr 的資料訓練出來的預測模型,能夠遷移到另一套 ehr 系統上進行應用,做出有效預測。該團隊發現,“ehr 模型遷移”能對病人的死亡率、住院延長時間做有效預測。

兩套系統都使用病危護理資料庫 mimic 進行訓練,後者包含四萬個病危病例的脫敏資料,由 mit 生理計算實驗室(mit lab for computational physiology)開發。

本文作者:三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