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房陵:一个被忽略的帝王贵胄流放之地

作者:苏方木

流放,也称为流刑,是古代一种将罪犯发配到偏远地区的刑罚。流刑起源很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就已出现,秦汉时代逐渐形成体制,到了隋唐正式确立为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之一,自此流放成为一种所谓“不忍刑杀,流之远方”较死刑仁慈的刑罚出现在我国古代刑罚史上。直到清末,历经了几千年的流刑才被废除。

古代,流放按照距离分为三个等级:二千里、 二千五百里、三千里。相较于死刑的干脆利落一了百了,流放就是让人“活着受罪”。所以在流放之地的选择上,不仅要求地处偏远,还要自然环境恶劣,不宜生活。

房陵:一个被忽略的帝王贵胄流放之地

房陵地图

我国古代有六大流放地,即鄂西北的房陵(含上庸、郧乡、均县)、西北边疆地区的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区、岭南地区、海南岛三亚、西南黔州及蜀地巴州、东北黑龙江漠河及海林县宁古塔。在这六大流放地中,房陵是我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人数最多、品级最高的宫廷帝王皇亲特放地。

流放房陵的帝王贵胄

房陵首次大规模流放始于秦代。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长信侯嫪毐与太后是私通之事被人告发,嫪毐恐惧,盗用太后秦王印信发动士兵作乱。相国吕不韦派昌平君、昌文君带领咸阳士卒平乱,双方战于咸阳。结果嫪毐大败,被捕,与其党羽车裂于市,夷三族。嫪毐门客共四千余家皆徒迁于房陵。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嫪毐)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

嫪毐被诛,功劳最大的吕不韦不但没有获得奖赏,反而被嬴政所忌惮。一年后,嬴政免去吕不韦相邦职务,贬他回到自己的封地河南。又过了一年,嬴政赐书吕不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读罢,自知难逃一死,于是服毒自杀。

吕不韦死后,嬴政将其家眷门客等一万余户共数万人遣往房陵。此外,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代后,将代王也流放房陵。

房陵:一个被忽略的帝王贵胄流放之地

影视剧嫪毐

到了唐朝,房陵迎来了一位品级和名气都很高的帝王——唐中宗李显,就是那个被我们称为“六味地皇丸”的李显。

李显作为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在两位皇兄一死一废后被立为太子。高宗死后,李显登基为帝,是为唐中宗。李显庸弱无能,朝政被母后武则天把持。于是,李显重用韦后亲戚,壮大自己的势力。他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想要擢升为侍中(宰相职),辅臣裴炎表示不可。李显大怒道:“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意思是:我把天下给韦玄贞都可以,何况区区一个侍中。

武则天得知后,先是大惊,继而大怒,心想:此子胳膊肘往外拐,不可重用。于是,继承皇位才55天的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往房陵。

幽禁于房陵的李显在物质生活上过得还是不错的,他在房陵筑城建宫,过着帝王般的日子。可是精神方面可就受尽了煎熬,武则天当了皇帝后,大肆屠戮李氏宗亲子弟,李显整日担惊受怕。不仅如此,外面还有打着“匡扶庐陵王”旗号反对武则天的,更是让李显惶惶不安。每当有武则天使臣前来,李显就忧惧异常,甚至一度想自杀。这时,陪伴李显左右的妃子韦氏表现出了其刚毅、坚韧的一面,她劝慰道:“祸福倚伏,何常之有?岂失一死,何遽如是也!”意思是:福祸相依,这是没有道理的,人哪有不死的,何必现在了!此后,李显与韦氏相依为命,同甘共苦。李显向韦氏承诺,他日富贵绝不辜负她。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武政变,助李显复位称帝。二度即位的李显不忘初心,立刻册封韦氏为皇后,让其参入朝政,并大举提拔韦后亲戚,而疏远张柬之等功臣。当初能共患难的韦氏却不能共富贵,在权利欲的极度膨胀下,有了做第二个武则天的想法。于是,她伙同女儿安乐公主将李显毒死了。

房陵:一个被忽略的帝王贵胄流放之地

就这样,李显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同时被自己最亲的三个女人背叛,并成为她们路上的绊脚石,属实够惨的。不过,正是因为李显传奇的经历,为房陵流放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共有40余位帝王皇亲将相被流放房陵,其中有16位帝王、16名皇亲、13名将相及刺史流放房陵,总体来说:丹朱特放房陵开先河,秦代大规模,汉代王侯多,唐代等级高,五代两宋人物多,明清渐渐式微,历代流放特殊地。

从“历史”和“自然环境”分析房陵为何成为帝王流放地

一、历史原因

房陵历史悠久,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有多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继发掘出兔子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坝樟脑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羊鼻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尤其是七里河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该遗址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共布探方74个,发掘面积总计为1864平方米,发现石家河文化房屋遗迹共21处,石家河文化灰坑18个,石家河文化墓葬24座,葬狗坑1座;三房湾文化灰坑1个,三房湾文化墓葬6座。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部落)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皇帝部落并没有固定的栖居地,而是到处迁徙,在房陵七里河遗址中的三房湾文化遗存中发掘的陶器来看,与炎、皇帝时期的传说、文献资料相吻合。

同时,房陵所在的神农架地区也是神农炎帝尝百草采药艰苦探险创造医药和农耕文明之地。将房陵作为特放地,可使特放的帝王将相经历磨练,从而体验先祖创业的艰辛。

房陵:一个被忽略的帝王贵胄流放之地

房县

二、自然环境

房陵,即现在的房县,地处鄂西北,隶属湖北十堰市。房陵东临历史名城荆襄,西通川陕,南倚原始森林神农架,北连道教圣地武当山,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房陵被群山环绕,纵横千里,且山势险峻,中间的高陵盆地即为房陵,因处我国中部,兼有南北气候,适宜居住,古有 “聚宝盆地”之美誉。

古代流放房陵之人要么是帝王皇亲,要么是将相王侯,或者其亲信党羽,这些人并非十恶不赦,朝廷欲处之而后快之人。若将他们放在京城,正所谓“卧床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皇帝又不放心,若杀之又显残忍不近人情,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故此朝廷将这些人流放到离国都并不遥远且即偏僻又富庶的地方去,而房陵就是理想之地。

毕竟从地理环境来看,房陵进出不便就像一个天然的囚牢,而一旦居住其中,因适宜的自然环境,又像是一个世外桃源。把房陵作为特房地:一、可以阻断这些曾经位高权重之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二、优越的居住环境也能让他们安心生活下去;三、无论是长安还是洛阳,与房陵之间的距离都不足千里,这样朝廷能随时知道特放之人的动态。

房陵:一个被忽略的帝王贵胄流放之地

总结

有此两点,房陵作为古代王朝皇亲贵胄特放之地也不足为怪。用历史因素让流放之人感念皇恩之浩荡,再用自然环境消磨他们的怨气,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