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草书第一人林散之,写了70年才成名

作者:书法密码

​书法跟人走,人俗字也俗,“俗”,千百万人脱不掉。不读书,越工越俗,不读书,再写总是个“书匠”。

中国草书第一人林散之,写了70年才成名

林散之画像

王希孟18岁,就画出了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

怀素42岁写出了《自叙贴》

黄山谷50岁左右写了《诸诸上座帖》

王铎56岁写出了《草书杜诗卷》

这些都是正值盛年开的花,没有林散之这么晚的

“三十岁以后学行书,六十岁以后学草书”

70岁左右出成果

林散之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但习草书仅十余年就登峰造极,可谓惊人

中国草书第一人林散之,写了70年才成名

林散之(1898.11.20-1989.12.6)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但林散之认为,这是他学艺八十年积累的成果,生活在中国最受难和最动乱的年代,他很小就学书画,早年是个教书先生。后来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他牢记黄宾虹“师古人,更要师造化”的教导。紧衣缩食,积攒旅费,游历祖国大江南北,使书艺更上一层。

中国草书第一人林散之,写了70年才成名

大部分时光还是清苦生活,寂寞研艺,居陋巷,住简屋。每天四点起床,先练一路太极。然后回到室中,悬腕百字,或楷或隶,悟其心得,凝于笔下,若干年下来,他积攒了满满两大柜“颜柳”和“汉碑”。

他对待写字非常认真。有一回,成都杜甫草堂请他写对联——侧身天地常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

来人求的急,他临时上阵,没有反复构思,结果把“自咏诗”,写成了“咏自诗”。求者说没关系,刻字的时候可以调过来。而林散之连忙摇头:那行气就不对了,于是,他又重写了数张,让求者感动之极。

中国草书第一人林散之,写了70年才成名

在长达八十年的书艺创作生涯中,他反复提炼。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创作方法,比如:一个上午,他往往只写同一个内容,一写十几遍,几十遍,摊在地上,挑出最好的,余者揉之。他说:这样写字,熟能生巧,能入佳境,易得精品。

虽然在60岁才开始习草书,但这几十年的积累,对草书的迅速领悟,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中国草书第一人林散之,写了70年才成名

生活里,林散之则诙谐不断,他在书斋吟诗:

我本山中一秃翁,秋天吹断耳根聋……

刚要继续,家人唤他帮忙淘米。他无奈步入厨房,取上几把米,放点水,晃动几下

家人说:没见过这样做事的?他呵呵一笑:这叫大写意!又接着吟:

我本山中一秃翁,秋天吹断耳根聋。

淘米亦可大写意,营养不失入腹中。

中国草书第一人林散之,写了70年才成名

1966年,林散之六十九岁,夫人病逝,林悲拗万分,顿使双耳失聪。是年,“文革”运动爆发,经历了七年的流浪生活,1970年春节除夕,他不慎跌人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四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执笔,自号“半残老人”。还是接着写字,不曾放下手中的笔。

林散之早年的隶书极有味道,柔中带刚,刚柔相济,清秀遒劲。可他自己不满意:走得太远,不如古人,总是很谦逊地说:好像太文了,不够金属!

中国草书第一人林散之,写了70年才成名

他的草书墨色变化丰富,笔法劲道,在整体格局上看,不错。单个的看一个字两个字,就差一些。尽管这样,林散之晚年习草,获得顶峰般的成就,已经是奇迹了,后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启功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说看到林散之先生的草书,让他提意见留言。启功先生不加思索提笔写出四个大字“五体投地”。林散之仙去之后,当时中国称他当代草圣,赞誉他“一代宗师,三杰圣人”

中国草书第一人林散之,写了70年才成名

人们总是关注到林散之的草书成就,赞其十年就能登峰造极。为何不正视那背后八十年的积累呢?为何看不见年逾六十岁还不言老的精神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