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代帝王施政,为何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其实,他们都是在作秀

作者:红星新闻

泱泱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一直以来都崇尚孝道,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对于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流传下来了众多孝心动天的故事。

历代帝王施政,为何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其实,他们都是在作秀

第一个故事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帝王:舜,他之所以能成就帝位,靠的就是孝行。

据史料记载,舜在20岁的时候,就因为他的孝行,感动了众人,闻名于世。30岁的时候,尧走遍各地,寻找贤能、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行走四方之后,群臣都推荐了舜。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并细致观察其内在的德行,还给舜建了一个粮仓,分给他了很多只羊。

舜的后妈和弟弟看到舜一下子有了这么多好东西,既羡慕又妒忌。于是,他们就和舜的瞎子父亲一起密谋,想要加害于舜,但是,几次都没能得手。有一次,舜的父亲让舜给自己修一下米仓,等舜到达米仓顶部之后,舜的父亲就从低下放火,烧了米仓。

看到火的舜,赶紧用两个斗笠支撑着身子跳了下来,才没有被烧死。后来,舜的父亲又让他去挖井。当舜挖到井底的时候,舜的父亲便从上面往井里填土,还好舜从井底旁边的洞口逃出,才没有被活埋。

历代帝王施政,为何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其实,他们都是在作秀

这期间,舜的弟弟以为舜已经被害死了,便得意洋洋的回到家,跟他爹说:“哥哥这回肯定是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咱们现在可以分一下舜的财产了。”

说完,他竟然走进了哥哥的屋子,想要霸占他那两位美貌如花的嫂子。但他进屋后,却大吃一惊,原来舜正在床边弹琴。舜的弟弟先是吃惊,之后,有点不好意思。舜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说:“正好,你过来,我有一些事情,需要你来帮我处理一下。”

虽然发生了这么多不愉快的事情,而且,舜也知道是自己的爹和弟弟要害死自己,但是,他却像以前一样,孝敬父母,疼爱弟弟。于是,他的孝道感动了天地,后来,舜到厉山去种地,大象为他犁地,小鸟们帮他锄草。尧通过多年的观察,看到了舜的德行,认可了他的为人。

后来,尧选定了舜作为他帝位的继承人。舜登上皇帝的位置之后,去看望自己的父亲,依旧非常恭敬,并将自己的弟弟封为了诸侯。

历代帝王施政,为何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其实,他们都是在作秀

舜,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也是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历史上称之为虞舜。舜帝可以说,是孝道仁德的典范和先驱。这个故事流传已久,也是第一个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的,关于孝行以及政治婚姻等相关的典型事例。但实际上,这个故事中还是有一些逻辑问题,值得去推敲。

为什么舜的父亲屡次想害自己的亲生儿子呢?把儿子杀死他就能那么高兴吗?然而,舜仅仅依靠两个斗笠,就能逃出火灾,再有,面对自己父亲对自己实施的土埋诡计,舜竟然能从井底逃生,难道舜是因为之前父亲对自己有加害之心,所以,起了防备之心,自己提前挖好暗道以备逃生之用吗?

想来想去,这害人的计量真是不怎么高明,而且,可以说是漏洞百出。所以,这样的故事,放在现在,估计没有人会相信。

除此之外,舜登上帝位之后,去看望自己的父亲,不仅非常恭敬,而且,还不计前嫌,封了害过自己的弟弟为诸侯。这样的皇帝,纵观中国历史,也没有第二个皇帝能够做到这样。那么,这些到底是舜的真实想法和做法,还是故意的作秀行为呢?可以说,这是一个并不太符合逻辑的故事。

历代帝王施政,为何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其实,他们都是在作秀

那么,这个故事为什么还能流传这么久,并且,还经久不衰呢?难道这只是为了树立时代楷模,故意为之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有太多的人,不辞辛劳,不厌其烦地倡导和推动着“孝”。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今社会,很多东西已经被浮夸的人心所淡忘,使得太多不孝的事情发生。而不孝的行为,直接影响和动摇着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更加会动摇一国的统治根基。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一些强有力的办法,来解决社会存在的这些不孝现象。那么,社会将更加堕落,更加不稳定,甚至,对于江山社稷可能会产生致命的危害。

所以说,在那个时代,贵为天子,因为自身的榜样力量,使得其不得不孝,不仅要孝,还要孝的空前绝后,孝到成为楷模。不仅如此,统治者还需要利用强有力的国家统治手段,对社会上的不孝行为进行纠正和打击,并通过一些典型的不孝案例,进行严厉的处罚和制裁,最终,给人们以警示的作用。

历代帝王施政,为何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其实,他们都是在作秀

话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倡实行“仁政”,主张“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到了汉代,“察举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后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的要求,使得“忠孝”与“孝廉”作为中国政治范畴的重要内涵,一直发展传承着。并且,自西汉以后,封建孝道并无太大变化。

从孝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孝道历了从祭祀祖先的宗教伦理到家庭伦理,再到政治伦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孝道观的内容在不断蜕变,其中,合理因素愈来愈少、消极因素被引向极端。并且,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宗族势力强大的宗法专制社会,所以,为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中央政治的统治,中国的统治者则选择以“孝”作为其主流价值观,从而隐蔽的利用情感作为一项重要的统治政策。

以至于,历代君王的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了。

参考资料:

【《竹书纪年》、《史记·五帝本纪》、《二十四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