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苏州游玩,写了两篇还算受大家欢迎的文章:《去苏州一口气吃了9顿早饭,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去苏州三天吃了近20顿,长胖5斤肉写下这份吃货指南》,其中不包括一家让我想再次光顾的私房菜。
严格意义说,应该叫私家菜,这也是老板的意思。我想,除了增加辨识度,更多是因为是“家”比“房”更有温度吧。
这家私家菜刚刚被评上2018苏州必吃餐厅,可以算是苏州标杆餐厅了。老板是个90后,有着邻家女孩般的亲切感。据说每天会接到一两百个预约电话,有些订不到吃不到的客人还会骂人,甚至是写差评,让她无奈到想要对全世界说:“我......就是我......完全不一样的烟火。不翻桌不排队,只接受预约,谢谢。”

老板的无奈,或许只有去了餐厅吃饭的人,才能了解一二。
餐厅其实就是老板外婆家的老房子,沿河民宅,古色古香,周一闭宅休息。只有一个包房,可以坐8位左右,但是中午不开放,只有晚上偶尔开放。大厅比较随意,具体开放几桌还得看老板的心情,但肯定不接受翻桌,也不接受排队。敲小黑板:老板很随性!想吃?一定得提前电话咨询预约!
私家菜的规则就是有啥吃啥,永远不知道下一道是什么菜。这里的人均标准是150元/位,2位起点。收到预约后,老板会通知你几点开饭,而不是规定了吃饭时间,这一点还是很贴心的。上菜时,服务员都会轻声细语地介绍菜名、典故和注意事项,感觉吃美食的同时还能提高文化修养,真是两全其美的一件乐事。
悄悄说,其实老板的爸爸才是幕后大boss,所有的菜都由他亲自掌勺。每天在厨房里最忙碌的那个背影,一定就是他。年过60,刚退休的大叔,人特别精神,没啥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用对的锅,烧对的菜,给对的人。
我们也有幸成了一回大叔心中的对的人。因为懂,所以爱;也因为爱,所以懂。在这里,可以远离世间的是非,隔离窗外的喧嚣,静静地品尝家的味道。
冷菜5拼,油爆河虾、盐水牛肉、桂花糖藕、酒糟鸭舌和酸辣泡菜,每一道都是清淡精致,尤其最爱酸辣泡菜,酸爽开胃特别合我口味。吃完一份,又让老板帮忙加了一份。
清炒手剥虾仁,第一道上桌的热菜,因为苏州话的“虾仁”和“欢迎”同音,有着欢迎宾客的好意头,也不失符合当地人文的仪式感。最喜欢功夫菜了,真的是手剥的河虾仁哦,一定要用勺子挖一大勺,再淋点搭配的香醋,送到嘴里就像一群河虾在我的口腔里跳舞。
响油鳝糊,上桌后才淋热油,哧啦哧啦的声音真性感!妥妥地刺激了我们的食欲。色香味俱全,趁热吃最好吃,鲜甜饱满,搭配米饭吃最佳。
荷塘小炒,没想到素的也能这么好吃,最值得一提的是鸡头米,纯正的鸡头米自带香味,咬上去软软糯糯的,能够在这个季节吃上品质上佳的鸡头米,真的是满心欢喜。
清蒸白鱼,特别新鲜,清蒸得也很到位,尽显白鱼的鲜美本味。
酱方,这道菜也是功夫菜,据说是需要提前准备的。抖一抖拍个小视频,可以亮瞎朋友圈。上桌是方方正正的一大块,然后服务员用小刀切成小块状,肥肉肥而不腻,瘦肉瘦而不柴,唯一的问题就是有点甜。
西芹美人,特别考验火候的一道菜。西芹去筋后加入去壳的蛏子炒制,西芹的清香和蛏子的鲜美结合得天衣无缝。
毛蟹炒年糕,真的是小毛蟹了,哈哈,简直就是让我可以忽略它的存在,但是搭配的宁波年糕就很好吃了,让我一块接着一块吃个不停。
冬瓜风肉汤,咸淡适中,清热降火,很家常但我也很爱喝。
桂花糖芋艿,吃完咸的吃点甜的,甜品不太甜,芋艿不算最糯。
葱油拌面,最后每人来一筷子收尾。
一隅陋屋,一家父女,秉承了一桌地道的苏帮菜。没有吸人眼球的珍贵食材,只有平淡真诚的私家味道。正如我们的生活,万般滋味归于平淡,越是平淡才越有味道,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平江路的喧闹繁华,也抵不上听香堂的岁月静好。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转发这篇文章,并关注我的头条号【i沈小怡】哦,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