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愁苦也旷达,无奈也潇洒,一首词里,为何有两种矛盾的心情?写仕途失意——既愁苦,也旷达写归隐田园——既无奈,也潇洒矛盾心理为何产生?

北宋后期朝政腐败,党争酷烈,尤其是以苏轼门生为代表的"元祐党人",更是屡遭排挤和打击,或贬谪他乡,或罢免闲居。

他们的词作,集中在两个题材上,并且每每在一首词里,表现出两种矛盾的心情。

愁苦也旷达,无奈也潇洒,一首词里,为何有两种矛盾的心情?写仕途失意——既愁苦,也旷达写归隐田园——既无奈,也潇洒矛盾心理为何产生?

黄庭坚《南乡子》: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上片说愁。这是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的重阳节,黄庭坚在贬谪地宜州,和幕僚们一起登城楼。古代官吏每逢节假日常有宴集活动,既娱乐消遣,也沟通感情。这本是难得的高兴事儿,但旁边却有人谈论起功名之事,黄庭坚听到顿生感慨。对他这个六十岁的人来说,此时又身在蛮荒之地,往日的政治抱负已经"尽随风雨去"。

下片的情绪转为旷达。词人举杯劝酒,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畅饮,不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佳酿。以功名之虚无,对美酒之可爱,是黄庭坚诗中常用的写法,如"身后功名空自重,眼前樽酒未宜轻。"(《和师厚郊居示里中诸君》)然后他就喝醉了,在自己的白发上簪了一朵花,好像有不服老之意。可结尾他又说"白发簪花不解愁",看来这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了。

从愁苦到旷达、又回到愁苦,内心的矛盾显而易见,他是力求将愁苦摆脱,却又摆脱不掉。据《道山清话》记载,黄庭坚"重九日,登郡城之楼,听边人相语:'今岁当鏖战取封侯!'因作小词云云,倚阑高歌,若不能堪者。是月三十日果不起。"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南乡子》就成为了黄庭坚的绝笔。

愁苦也旷达,无奈也潇洒,一首词里,为何有两种矛盾的心情?写仕途失意——既愁苦,也旷达写归隐田园——既无奈,也潇洒矛盾心理为何产生?

李之仪《千秋岁》,其情绪产生的顺序,刚好相反:

今宵莫惜醉颜红,十分中,且从容。须信欢情,回首似旋风。流落天涯头白也,难得是,再相逢。 十年南北感征鸿,恨应同,苦重重。休把愁怀,容易便书空。只有琴樽堪寄老,除此外,尽蒿蓬。

上片是快乐的。词人解释了快乐的原因,因为"难得是,再相逢。"这是词人漂泊十年后,与朋友的重逢,自然是频频举杯,醉倒也在所不惜。

下片却转为愁苦。词人也解释了愁之所起,是因为他们谈论起这十年各自的遭遇,"恨应同,苦重重",劝说别人的同时,勾起了自己的愁怀。结尾归结到"琴樽寄老"、满目蒿蓬。看来,与朋友重逢的快乐,并没能使词人摆脱愁苦的缠绕。前后两种心情,同样是矛盾的。

愁苦也旷达,无奈也潇洒,一首词里,为何有两种矛盾的心情?写仕途失意——既愁苦,也旷达写归隐田园——既无奈,也潇洒矛盾心理为何产生?

既然朝政黑暗,遭受排挤和打击,那退路就是归隐,以抚慰饱经沧桑的心灵,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古代文人惯常如此。

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嘴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上片写景,画风闲适安宁。晁补之在徽宗年间被罢官回家,他建了一座"归来园"隐居,自号"归来子"。从词的上片来看,他确实深得隐居之乐。在一场新雨过后,草木葱茏,山间溪水涨痕清晰,沙州上聚集着白鹭、鸥鸟,一片静穆明净。词人翩然起舞,偌大的世界好像只剩他一人,他尽情领略这池塘月色,酒尽也不忍离开。

下片回想早年仕宦生活,表现出对官场的厌弃。词人深感今是昨非,对自己曾跻身官场、虚掷时日表示后悔。结尾处他说,即使显赫如班超,也只能长期身居西域,到了暮年才得还乡,所以功名又有什么意义呢。词人仿佛把一切想开了,把一切放下了,但这有些消极的隐退,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呢?

愁苦也旷达,无奈也潇洒,一首词里,为何有两种矛盾的心情?写仕途失意——既愁苦,也旷达写归隐田园——既无奈,也潇洒矛盾心理为何产生?

李之仪《鹧鸪天》: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 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

初读这首词,语意超脱。词人置身分明的天光水色中,感叹半生劳碌无为,高呼从此要过隐逸的生活,从此要认得归田之乐,从此要知道知足,知道有粗布穿总比没衣服穿好。他还说,只要有这种知足和自得其乐的精神,哪里都可以成为"世外桃源"。

但细品语意,也能读出无奈之感。若真的那般超脱,结尾就不会用反问句,"何必桃园是故乡"的"何必"二字,带有对现实的抗争姿态。不信的话,可再读李之仪的《朝中措》:"平生志气,消磨尽也,留得苍颜。寄语山中麋鹿,断云相次东还",不得志的无奈更加明显,而隐逸只是对这种无奈的化解和掩饰。

愁苦也旷达,无奈也潇洒,一首词里,为何有两种矛盾的心情?写仕途失意——既愁苦,也旷达写归隐田园——既无奈,也潇洒矛盾心理为何产生?

本愁苦,却要表现出旷达;本无奈,却要高呼隐逸之乐,故作潇洒。

其实,愁苦和无奈是真;旷达和潇洒,却可能是受苏轼豪放词风的影响,有意在自己词作里追求这种境界。

像黄庭坚和晁补之,他们都师承苏轼,词风自然也一脉相承——

黄庭坚曾写过一首《念奴娇》:"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黄庭坚对这首词非常自诩,并且说"或以为可继东坡赤壁之歌",可见是有意要学习苏轼《念奴娇》的豪放词风。

另外,前文列举的黄庭坚《南乡子》,其中"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一句,也是脱胎于苏轼的两句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用来表现热爱生活、不服老的精神。

晁补之也是如此。打破婉转含蓄的常规,表现豪放旷达的情趣,也是他词作的风格。《四库全书总目》之《晁无咎词》提要说:"其词神姿高秀,与轼可肩随。"

而李之仪,《四库全书》称他的文章"神锋俊逸,往往具有苏轼之体。"他的诗词也得苏轼指点,在一定程度上受苏轼熏陶。

苏轼蜚声文坛,其人品和乐观豪迈的性格,也得到世人肯定。"四海文章慕东坡"不是一句空话,像黄庭坚、晁补之、李之仪只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们在贬谪失意的愁苦无奈下,努力表现着自己的旷达和潇洒,这种矛盾是心性使然,也是"慕东坡"的体现吧。

愁苦也旷达,无奈也潇洒,一首词里,为何有两种矛盾的心情?写仕途失意——既愁苦,也旷达写归隐田园——既无奈,也潇洒矛盾心理为何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