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
为了扼杀红色政权,国民党政府在执行军事"意志"的同时,制定了《推进福建省封锁法》,对西苏区实行经济封锁,以阻止苏联地区与外界之间的货物流动和经济贸易。1930年5月以后,在李李三"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影响下,山西革命的基地遭受了一些挫折,但经济金融战线的工作却在艰难的曲折中前进。
1930年6月,为了调整和激活经济,摆脱经济封锁,解决苏联地区的"剪刀分歧"等经济问题,原红四军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特别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提出"成立西汉工农业银行, 发行钞票,以维持金融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随时准备长期与敌人作战。随后于9月在龙岩召开了山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山西省西部地区三年来革命斗争的经验,提出了财政和财政方面的部署,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正财政问题的决议》关于财政部分的观点: "目前,为了调节金融,储蓄现金,发展社会经济,为了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未来,唯一的出路就是成立西部工农业银行、县支(支)和西部政府总行。"同年11月7日,在前红四军委、中共专委的支持下,工农银行在龙岩市下巷成立,由庐山为行长,曹津如为会计科科长,赖祖利为业务科科长兼秘书。
西部工农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发行货币、存款、贷款、兑换等,准备发行以银元作为货币价值基础的性质——银元票据,并在龙岩县设有分支机构,在每个区、乡设有商业机构。山西工农银行也是苏区第一家合资合资的股份制银行,自筹备之初,就成立了自上而下的股权委员会来募集股份。

工农业银行旧址,建于1927年,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东城大街龙川东路96号,坐北南,单层骑乘式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32平方米,是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西苏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确保西工农业银行有效发挥节约现金、调整财政的作用
为确保山西省基区局势迅速开放,苏联西部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决议、通告等政策文件,支持在短时间内提供和使用苏联货币。
早在山西工农银行成立之前,1930年9月,山西省工农军第二次代表大会就制定了《山西省工农业银行建设纲要》,提出工农业银行将减轻山西省工农的一些苦难。它将成为山西革命群众同敌人作斗争的有力工具,更有利于扩大斗争,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未来。《纲要》强调"这是何等的重要组织",即提高工农银行股份的方法,只是为了动员群众,并强烈呼吁和号召"山西省工农群众"!动员所有人,让工农业银行实现这个目标!"
大会选举庐山、张仲斌、曹璐如、邓子辉、任蓝、赖祖里、黄伟仁为银行委员会委员,庐山为委员会主任,成立山西省工农业银行筹备办公室,开始工作。除上述《建立山西省工农业银行宣传纲要》外,大会还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西溪工农业银行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和《西溪工农业银行业务操作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章程》和《条例》详细规定了各项经营和经营指标的要求,一是银行发行纸币、存款贷款、兑换、买卖金银、代理金库、代理发行债券、税收等作为经营范围。二是一般贷款月利率为0.6%,商业贷款为1%,以0.3%的低利率支持农民购买种子、化肥、牛等,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以打击高利贷和投机,打破国民党反动党在苏区的经济封锁。定期存款在半年以上的人的月利率为0.3%,活期存款超过半年的每月利率为0.3%。第三,规范银行的具体管理。《条例》界定了一套会计、负债管理、工(农)商业信贷、资本转移、转移结算、金银兑换、货币发行、国库保护等运作的制度。
1931年1月,苏维埃政府发出通知,要求一些地方不要使用纸币,该部和农业钞票,"今后,我们大家应一致支持纸币,以维持工农业银行的信用。与此同时,政府和合作社实际上对兑现负有责任,那些不使用它们的人应该受到相当大的制裁。同年4月,西苏联政府再次表示,工农业银行是斗争的武器,是对敌人的有力攻击,是对政权的进一步巩固。工农业银行应该在当前这场严肃的斗争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如果贸易和农业银行有任何损失,那不是银行本身的损失,而是苏维埃政权遭受的巨大损失。
同年8月初,为了改善和巩固银行的信用,苏联政府发布通知,要求所有人缴纳土地税,森林税和缴款,应由工农业银行票据多收;8月中旬,山西省政府再次发布关于纸币流通问题的通知,称"山西省工农业银行是我们设立的西溪市农牧业股票集资银行"。工农业银行发行的钞票总是随时完全通用兑现的,""西溪工农银行纸质票据无论什么交易都应该完全通用,缴纳政府的土地税可以尽可能地用工农业银行的纸质票据来支付。
二是西苏政府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发挥西部工农银行的革命作用。
除了"三个命令、五神"的政策要求外,政府还积极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向群众伸出援手,挨家挨户地向群众做思想工作,讲解和宣传工农业银行的阶级属性和革命作用,确保银行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促进苏联货币的流通和使用。1931年11月7日,在西部工农业银行成立一周年之际,苏联西部政府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庆祝会议,工商业研讨会和展览,扩大了银行的影响力。在展会上,西工农银行的工作人员做了一个独特的设计,用金条成金塔,用银元成银塔来展示银行的实力,从未见过这么多金银宝的群众看到了赞誉,工农属于自己的苏维埃银行更加自信。
在此次纪念活动中,担任会计部部长的曹璐如也为纪念山西省工农银行成立一周年撰写了专文。文章提到,从实际来看要让群众清楚,工农业银行是自己的银行,每个红人都应该加入自己的银行!它希望联系主要城市的企业,帮助他们在红白地区进行贸易沟通!它将在任务下突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一方面帮助苏联地区增加和出口,另一方面,试图引进大量日用品来供应群众的需要!它应该有助于各种合作社组织的发展,以更大的实力,更多的资金,低息贷款给合作社,以发展社会经济!在这篇纪念文章中,明确阐述了工农银行成立的革命任务,其重要作用清晰可见。
三、西部工农业银行持有多种发行储备,统一货币发行权,维护苏联货币价值稳定
(1)募集股份。山西工农业银行是苏联地区第一家实行股份制的银行。自筹备之初,该行就成立了IPO委员会、各级政府、工会、军队组织募股委员会。资本定为20万元,发行不记名股20万股,分为1股、5股和10股。库存黄金以银元计价,现金不收纸币,黄金按时间计算。除了鼓励工农积极参与股票市场外,苏联西部政府还要求地方合作社每100元资本至少购买10元股票,食品和救济局每资本至少20元购买100元股票,各级政府, 工会和各机关工作人员,每人应至少购买1元的股票。
西部工农业银行IPO前景
西工农业银行股票的黄金收据
燕西工农业银行从1930年8月25日开始募集股票,第一期计划募集12万元,即从合作社、食品转拨局筹集6万元,群众、商人认购6万元,但到年底只募集了2万多元。在向县区发行之初,该股一直被当地苏政府截获、挪用,以缓解当地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的发行过程。1931年4月、5月、6月,西苏联政府连续发出通知,要求将IPO划归县、区政府,并在时限内完成,但由于"左倾"冒险主义失误造成的严重危害,不少人被"社会民主党"事件冤枉, 西部基地的武装力量被削弱,基地的大片地区被肢解,从48个区到22个区,西基地损失惨重,银行筹款扩张计划尚未完成。
早在1930年9月,在"经济、金融和土地委员会联席会议"决议中,就有关于所用资金比例的规定。筹集的资金是根据30%的手头现金、13%的市场流通、7%的社会保险(在发生意外灾害时临时使用)、对西苏维埃政府的投资(重点是控制财政使用)、25%对各种合作社的投资和对苏联商店和苏联商店的投资的15%的基础上分配的。土地生产。对于营业利润,还明确规定西溪工农业银行的分配比例应按储备金的20%、员工奖金的20%和股东股息的60%进行分配。
(二) 统一的货币。1930年11月25日,西苏联政府发出通知,要求:"为了方便金融设施的流通,临时纸币自通知之日起印制3万元,每张一元,价格与光洋相同。"工农业银行成立后,发行了三种面额的货币,即1元银元纸币和1角、2角银元辅助纸币,1元纸币发行3万元。货币流通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广阔地区。1931年4月,西苏联政府规定了货币的发行和管理,要求"如果合作社发行了纸质机票,则应立即向委员会登记"。今后,合作社不得出具纸质票据,如果过去签发的纸质机票超过限额,则予以撤回",而合作社"应负责兑现和销售银行纸质机票"。此后,山西工农业银行集中统一了山西革命基区的货币发行权,避免了西部基地区县信用社单独发行货币的现象。
1元优惠券,1930年版西部工农业银行
1元优惠券,1931年版西部工农业银行
燕溪工农业银行海洋2角辅助货币票据1931年版
(3)材料储备。"要实现货币价值的稳定,就必须有保证稳定的手段——充足的物资",这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中总结的重要金融法则。在被国民党政府封锁的苏联地区,白银严重短缺。为了保全现金,提高钞票的信用,山西省工农业银行在实行银本位制的同时,发行了以储备重要物资作为补充的货币。《宪法》规定发行钞票,至少十分之三的现金或贵金属或外币作为材料准备,其余货物或短期汇票或其他证券作为担保出售,以确保货币有足够的材料作为抵押品,从而维持货币价值的稳定。据该行保留的《每日计量》估计,截至1934年11月,山西工农银行的金融资产,包括重纸、白盐、杂货、布料等重要物质资产合计6986.4元,占金融资产总额的9.75%,银行还可以将这些重要物资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 可以返还货币,保证货币稳定,提高纸质信用。
战中,山西工农业银行坚持办理低息贷款、积极经济、进行货币斗争、支持苏维埃地区经济、支持革命战争。
工农业银行主要履行发行纸币、低息贷款、代理融资等职能,以细致的管理措施,为稳定苏区财力、财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处理低息贷款,以支持苏联地区的工业和农业发展。当时,在长鼎南洋铸铁生产合作社、造纸合作社、樟脑公司等各县都成立了一些生产消费合作社,山西工农银行的低息贷款重点扶持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合作社,有的还为促进和繁荣苏区经济提供了必要的投入。 在永定,工农业银行帮助当地资源开设石灰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和"农具合作社",以解决农业中的实际问题,如养牛、农具、化肥等;长鼎后来成为中苏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被称为"小红上海"。
同时,工农业银行也以帮助穷人为己任,通过相互救济,救济被军阀摧毁、抢劫后其余的农业工人,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为了帮助农民解决对粮食的剥削和高利贷问题,山西省工农业银行帮助各县设立合作社,地方信用社向粮食调剂局和粮食合作社提供贷款,在收获期间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粮食,在粮食短缺时向农民提供15%的折扣, 稳定粮食价格,稳定农民生活,支持农林业经济。这种最初的"粮食转移贷款"方法也作为一种典型的经验扩展到整个中苏地区。
代理财政,管理政府收支。除了传统银行业的储蓄和贷款业务外,工业和农业银行还代表了西苏联政府的财政,相当于现代银行机构的财政系统,政府,军队,机关和组织的没收和捐赠都作为金融存款交给银行, 汇集各种资金,统一财政收支,保证政府资金的正常收支。
收购金银,熔化金银币。燕溪工农业银行在长定水东街设立专项业务部,上市存款贷款、外汇抵押、买卖金银、经营储蓄等业务。当时的黄金和白银只是买不卖,银行主要是买黄金和白银。为了及时购买金银、金条,山西工农业银行在常定成立了专门的熔银厂,业务部收购的银熔化成银饼,铸成银元、银角、金5根、10根两根金条。苏联政府用这些银元和金条来交换返回基地所需的重要军事和民用物资。后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后,工农银行交出了所有库存的银饼。
经营进出口贸易。工农业银行常定水东街商务部还办理进出口贸易,将当地产品和木材、纸张、钨矿等运输到国民党统治地区,回购急需的盐、布、煤油、药品等物品,并负责供应军用食品。仅在1932年3月的赣州战役中,红军的军用食品全部由销售部门供应,共有10多万磅大米。
开始一场货币斗争。为了稳定和扩大苏联货币发行和流通的范围,集中现金,驱逐劣质货币,避免群众流失,山西工农业银行面对杂币泛滥的混乱,在山西市场泛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占领山西基区的货币市场, 并赢得了货币战场的胜利。一种是发行自己的纸币,并将现金存放在自己的纸币中。当时,在革命基地建立的金融机构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集中收缴和保存现金,促进与苏维埃地区以外地区的贸易,交换军事物资。当时,与白区现金的贸易主要依靠白银(现在的外国)硬通货,所以苏联政府对黄金和白银的管理非常严格,苏联银元存放在银行,只需要支付提供纸币,并禁止黄金、白银的流出,禁止黄金和白银的投机, 如《西苏维埃政府公告》"禁止私人购买金银首饰",明确禁止买卖金银,凡购买金银者,处十倍罚款,在红白区私下出售黄金和白银者处以死刑;西苏联政府发布交换公告,实行工农业银行票据和类似海洋的价格,白区纸币按海洋价格下调40%的汇率政策,迫使杂币流出苏联地区。这些措施实施得很顺利,在银行成立一周年之际,苏联货币完全占领了山西革命的基础,这非常受群众欢迎,当时需要102银元来兑换西方工农业银行的100元苏维埃纸币。
1930年12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失误,龙岩县沦陷,西工农业银行跟随西苏政府机构迁往永定虎岗,到1931年春夏之交,据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土地。1931年9月中旬,红军重构长廷,10月,西部工农业银行返回常定,并一直在这里经营,流通范围已扩大到龙岩、商行、永定、连城、宁华等11个县的广大地区。1932年,中苏国民银行福建分行在常定成立,山西工农业银行得以继续作为与群众合资的银行开展业务,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部队被迫离开长鼎北后,延西工农业银行留下的工作人员坚持记账和经商, 直到11月10日,银行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进村结账、追回纸币,工农业银行记账的账面金额为666.615元,主要来自国家商铺食品总局,另有5685.67元支付给未付股息的股东。1935年春,革命形势恶化,山西工农银行不得不关门。
燕西培养了一批共和国银行家、金融家、红色金融人才,他们在那里磨练了自己的成长,忍受着鲜血烈火的洗礼,除了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之外,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中国新经济建设的主人,如邓子辉从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委员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国务院副总理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赖祖里1932年任山西省工农业银行行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财政司司长,司库曹根权1932年被调到中苏联,1932年调到中苏联。 陕北省,曾任西北银行处处长、银行印刷厂厂长、陕西干工委财政部长、东北银行嫩江省行长、吉林省行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委书记、行长。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行长。太平区和丰田区信用社创始人,负责筹建西部工农业银行,并担任庐山市首任行长,1930年6月调任西苏政府财政部长,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向北长征,按照庐山党的指示, 留在苏联地区坚持斗争。同年,庐山被叛徒杀害,享年46岁。
山西红色金融的历史伴随着革命基地和山西中央革命基地的革命斗争,由一群忠于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在山西土地的光辉一页中书写,在困难和困难的情况下,不仅使西部成为中苏地区的经济中心, 也为苏国家银行探索了一些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革命斗争经验,山西信用合作社在毛泽东的指导下迅速发展。这是毛泽东合作理论的大规模实践,是毛泽东的合作经济思想在中苏地区逐步在祖国实施的开端。
(作者: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红色金融史写作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