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獬执事
日本茶道在最初完全效仿中国茶道,经能阿弥、珠光师徒二人的改良实现了茶道的本土化,使茶道在这孤悬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有了不同于其发源地的另一番风采。不比中国的地大特博,日本茶道的传承追根溯源到最后几乎都能回归到能阿弥与珠光二人身上,“天下第一茶匠”、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也是如此。

千利休出身于町人家庭,自幼年起便开始学习茶道,其师为茶汤名人武野绍鸥。绍鸥先后师从于珠光的三位弟子,所以绍鸥与千利休自然也可视为珠光的门人。绍鸥死后,日本已进入战国时代,此时茶道中有三大最出名的茶人,合称“天下三宗匠”,其中就包括千利休与其对手今井宗久。千利休与今井宗久的分歧主要在于二者的茶道精神:千利休注重内涵而轻视程序,甚至连能阿弥改良的台子也认为是无用之物,彻底树立起“侘”的大旗;而今井宗久则注重程序,其台子点茶法为天下第一。织田信长时代,两人彼此抨击,但尚能和平相处;直到丰臣秀吉时代,决定二人的命运的大战到来了。
千利休与今井宗久当时均为丰臣秀吉的“茶头”,有一天丰臣秀吉忽然下令让两人表演巡回台子点茶——事实上就是让二人比拼点茶的技艺。战国时代茶人之间比拼茶艺与武士比武相似,几乎要拼上性命,所以这一次巡回点茶也几乎成了茶道界的巅峰对决。
千利休想来轻视“形而下”的点茶法,为了应付比赛只好现去同门处“补习”;而台子点茶则是今井宗久的王牌,两者的胜负似乎早已注定。然而到了点茶的当天,千利休大刀阔斧地对点茶法进行了删减,行云流水地上演了一套全新的点茶法。丰臣秀臣极为惊讶,对千利休提出质疑,而千利休却满不在乎地说:“古流繁琐,故面简略。”这一招剑走偏锋,居然令今井宗久陷入混乱,以至于在点茶时出现了失误,将茶水洒到了茶碗的边缘。于是胜负逆转,反对点茶的千利休在点茶比赛中战胜了以点茶成名的今井宗久,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茶人。
战胜今井宗久之后,千利休开始了他人生的全盛时代。丰臣秀吉异常器重千利休,以至于咨以内政外交大事;千利休此时已经不仅仅是一位茶头,更是一个政客和朝臣。当时的大阪城,连各路大名都因怕因言获罪而在丰臣秀吉面前三缄其口,举国上下唯一能与这位天下人随意交谈的“外人”,就是千利休。在此情况下,各种大名纷纷成为千利休的茶道弟子——这当然不仅仅是拜师这么简单,有了千利休这位老师,也就有了间接与丰臣秀吉交流的渠道,身为茶人的千利休虽然其俸禄只有三千石,但论其地位已经是一人之一,功高不赏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伴随着千利休,茶道也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从中国舶来的茶汤,经过能阿弥以降几代茶人的努力,终于随着千利休的权势浸入到了日本的方方面面。不过,因权势而兴盛之物,也形容因权势而衰亡,风云一时的千利休和他的茶道也是如此。
丰臣秀吉平定天下后立刻开始了改革,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由此在日本正式形成。在此之前,贵族、武士阶层虽然也有着更高的地位,但作为一种制度却是随着战国三英杰的“天下布武”而形成的。千利休口衔天宪,但却出身于“商”阶层的町人,这无疑僭越了新秩序;而此时的丰臣秀吉也希望以符合新时代精神的茶道代替千利休那种“众生平等”的茶道,于是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这一矛盾最终的结局,一是千利休因政治原因被迫切腹自杀,千家由此沉寂;二是符合新时代精神的茶道——武家茶道渐渐发展出来。从历史的大视角来看,或许千利休之成败既非茶之功,亦非茶之罪。他的成名源于茶道融入了时代,他的失势源于茶道被时代摒弃,而这一切都不是一个茶人所能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