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与钱学森近30年的交往是十年的交集。
钱学森在回忆录中写道,他是他认识的最亲密的朋友......在工作日,他们互相学习,在痛苦的时候互相倾诉,在关键时刻,他们建议放手。他们不仅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且始终秉持科学的使命和向国家汇报,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造、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之一,他是著名的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力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中国23位"两弹一星"获奖者中,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曾被授予"两弹一星"烈士功勋勋章。
钱学森和郭永怀,一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始人,一是中国现代力学事业的创始人,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之间有30年的交集,两人不仅同门同道合,同心同德,而且同样秉持着科学报道的使命,向国家作出承担,使国家不知悔改的初心,为国家的繁荣、民族复兴和人民的福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今天(7月22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航天工业成立65周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进一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党的科技功勋——钱学森"新书出版座谈会暨《科学报》开幕式, "永远的错过——郭永怀的人生故事展"同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纪念钱学森、郭永怀的光辉一生,"两弹元与郭永怀,以及他们的深厚友谊"。
1909年4月,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榕城市滕家镇西滩国家村,1929年至1939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威海中学、西南大学预科班。
听着和见证了祖国,经历了抗日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郭永怀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意识被唤醒。在顾景辉、饶伟泰、周培远等知名学者的指导和影响下,他不仅奠定了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而且树立了科学救赎的理想。1939年,郭永怀带着中英学生,历经风风雨,1940年出国留学,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46年,郭永怀受雇于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所。
十年来,他发表了几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在突破音障和应用数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他开始计划回国。1955年,美国解除对中国留学生出国禁令后,郭永怀积极准备回国,次年10月,他和妻子李培、女儿郭琴突破障碍,回到祖国16年。
回国后,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并担任机械工业第二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航空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他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实验中发现了重要线索,连夜从青海基地飞到北京报到。5日清晨,飞机坠毁。在坠机着火的那一刻,他把装有研究资料档案的公文包放在胸前,抱住了保安穆芳东,用自己的血肉完整地保护了文件。
本次"党的科技功勋——钱学森"新书出版座谈会暨"科技报国,永远怀念——郭永怀人生故事展"同一天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是两位科学家深厚友谊的最佳纪念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郭永怀的生平故事展上,还特意增加了"科学报道国转"这一部分,重点展示钱学森、郭永怀之间深厚、真诚的友谊故事,其中钱学森收集的关于郭永怀的剪报等珍贵的钱学森图书馆原件是首次公开展示。
总装备部某基地原政委委员王建军、钱学森原书记、军委科委总局秘书长顾继环、上海科学研究所党支部秘书长石谦等参加了座谈会。荣成博物馆馆长李波、郭永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盛宏石、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伟格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作者:蒋伟
摄影:蒋宇茂艳宇
编辑: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