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须陀:连胜瓦岗军三十余战,为救属下四次冲入敌阵力战而亡

作者:历史战争

瓦岗军是隋末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在大多数隋唐演义中,瓦岗军都占据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张须陀这个名字却名声不显,即使出现,也只是作为瓦岗军首领李密的垫脚石。然而在历史上,张须陀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在大厦将倾的隋末,他挽狂澜于既倒,连胜瓦岗军三十余次,平定乱兵数十万,成为柱石将军。

张须陀:连胜瓦岗军三十余战,为救属下四次冲入敌阵力战而亡

张须陀所在的隋末,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他先是开挖运河,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后又数次远征高句丽,调集的大军超过百万。结果,百万大军却败于高句丽之手,隋军死伤惨重,战场上填满了战死士兵的尸体。《隋书》记载了其间惨状:“道路以目。六军不息,百役繁兴,行者不归,居者失业。人饥相食,邑落为墟。”

繁重的的劳役和兵役让百姓们苦不堪言,民怨沸腾。可是隋炀帝杨广却视而不见,决定继续出征高句丽。灾年之下,百姓们食不果腹,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饥民们揭竿而起,反抗隋炀帝的统治。

很快,起义就席卷了全国,北至长白山,西至陕西,东至山东,起义军的人数多达百万。这其中,以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和江淮的杜伏威军势力最为庞大。

张须陀:连胜瓦岗军三十余战,为救属下四次冲入敌阵力战而亡

反观朝廷方面,由于远征高句丽失败,战士们极度厌战,军心浮散;将领们各怀鬼胎,割据称霸,作壁上观,准备趁乱捞好处。地方官吏与起义军和叛军作战时,贪生怕死,只要战事稍有不顺,就会弃城逃跑,有的还会投降叛军。

张须陀所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局。隋朝末年已经没有其余的优秀将领了,善于打仗的张须陀成为隋朝的唯一希望。

大业七年(611年)三月,王簿在长白山聚众叛乱。当时隋炀帝杨广正在广发兵役,强行拉壮丁,百姓们不愿去前线战死,为了躲避兵役,他们纷纷投靠王簿。结果,王簿的叛军很快达到数万人。

齐郡官府前往围剿,却都为王簿击败。时任齐郡丞的张须陀见状,便亲自领兵前往征讨。与先前战斗力低下的地方官兵不同,张须陀治下的军队军纪严明,士兵战斗勇猛,悍不畏死。王簿的起义军遇到张须陀的正规军,很快就败下阵来,往南逃跑。张须陀乘胜追击,趁王簿还未防备,亲率精锐,冲破敌阵,斩杀王簿乱军上万人。

张须陀:连胜瓦岗军三十余战,为救属下四次冲入敌阵力战而亡

两年以后,王簿联合其他叛军,以十万余人再次攻打张须陀。张须陀临危不乱,让水军断绝叛军后路,自己则亲率两万步兵和骑兵,与叛军决战。叛军败下阵来,后路又被水军截断,军心大乱,无力再战,全部投降。

同年,裴石等率两万叛军进攻历城。张须陀来不及调集士兵,于是亲率五骑,与敌军战斗。张须陀陷入敌阵,身中数箭,血流不止,仍勇猛战斗,一直坚持到了援兵到来。张须陀身负重伤仍督军再战,将叛军击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裴石刚刚被击败,北海郡的郭方预又起兵造乱。张须陀决定趁郭方预立足未稳,马上前往平叛,他招募勇士,却无人敢战,唯有秦叔宝和罗士信请战。有此两位猛将,张须陀如虎添翼,很快击溃郭方预部,斩敌数万人。

次年,齐郡左孝友拥兵十余万造反。张须陀列“八风营”,扼住左孝友要害,逼迫左孝友出城投降。就这样,张须陀平定了齐鲁等地的数十万叛军,威震天下。

平定完齐鲁,张须陀将视线放到了瓦岗寨上。瓦岗寨人数众多,又占据河南,对京城威胁很大。瓦岗寨首领翟让听从李密的计策,兵锋直指京城。杨广顿时乱了阵脚,让张须陀率领精兵前往平定。

张须陀:连胜瓦岗军三十余战,为救属下四次冲入敌阵力战而亡

张须陀率军与瓦岗军交战三十余次,连战连捷,将瓦岗军打得落花流水。翟让有了退让的想法,这个时候李密站了出来,他向翟让保证,“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之。”

翟让不得已,就答应了李密的请求。得令后,李密立刻在大海寺布下伏兵,自己则亲率士卒与张须陀交战。刚与张须陀交战,李密就佯装战败,往大海寺方向逃跑。

由于连战连捷,张须陀起了骄傲之心,便率军追击佯败的李密,结果在大海寺遭到了埋伏。张须陀成功突围,但当他见到属下将士们还在敌阵中,他又率军杀了回去。如此连续冲入敌阵四次,张须陀身负重伤,手下将士也战死大半。张须陀见状,仰天长叹。已有死志的张须陀下马与敌人交战,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张须陀死后,将士们无不痛苦哀嚎,因为他们知道,将军是为他们而死。当张须陀战死的消息传到京城时,杨广也颓然地瘫倒在了龙椅上。张须陀的死是压死杨广和全军将士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死以后,将士们无心再战,杨广也决定放弃北方。

其实,张须陀一直都在打一场不可能取胜的仗。隋朝只有张须陀一人,可他要面对的,是一座将倾的天下,是无数走投无路的百姓,是杀之不绝的叛兵。张须陀想做撑起这座天下的柱石,但他一人无法与天下大势作对。只可惜,这样一位战无不胜的将军战死沙场后却默默无闻,世人对他的评价只有李密的那句“勇而无谋”,岂不悲哉?

参考资料:

《隋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