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菏泽市六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阁”所有。备注也引用于新华社,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需本人同意后方可转载!

编辑不易,君若喜欢打个赏!

菏泽市六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61年 李汉孝摄

菏泽市何楼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李清常(中)和子母树生产大队的干部一起在田间检查缺苗情况。

菏泽市六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61年 武华摄

菏泽市邓集公社姜楼生产大队种菜技术员陈克胜在整理和摊晒各种春菜种籽。

菏泽市六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62年 陈之平摄

曹州牡丹的主要栽培区——菏泽县城关人民公社赵楼生产大队共栽培牡丹250亩。图为赵楼生产大队第二十四生产队的社员在盛开的牡丹花丛间锄地松土。

菏泽市六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图为菏泽市药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将收购的“丹皮”打包调运各地。

菏泽市六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78年 时盘棋摄

菏泽县赵楼公社赵楼大队是牡丹的集中产地,全队共种植牡丹900亩,年产丹皮2万多斤,可供药用。

菏泽市六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东马垓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马西贵带头养牛 1979年 吴增祥摄

菏泽县是闻名全国的鲁西大黄牛产地之一。都司公社东马垓大队成立了畜牧业管理委员会,并制定鼓励社员个人养牛的办法和措施,大大调动了集体和社员个人养牛的积极性。全大队集体和社员个人养牛共达280头。

菏泽市六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79年 吴增祥摄

图为成武县农业技术员在城关公社麦田管理现场会上向社、队干部讲授小麦管理技术。

菏泽市六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0年 李锦摄

东明县实行联系产量计算报酬的多种形式责任制,结束了连续21年吃统销粮的历史。东明县沙沃公社柳里大队职工家属户赵三雨带着孩子干一年,家里第一次有了粮食囤。

菏泽市六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0年 吴增祥摄

中国著名的山羊优良品种——菏泽地区的青山羊由1975年的100万只增加到350万只。1979年收购羊皮600多万张……定陶县陈集公社的被服厂工人在加工缝制青猾皮裘衣。

菏泽市六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1年 王新著摄

定陶县皮毛厂青年设计工人王贵景(右)设计的羊剪绒产品在广交会上受到外商欢迎。这个厂的皮毛产品品种由12个增加到126个,年产值由50万元猛增到230万元。

菏泽市六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菏泽县城关镇公社北关大队第二生产队党员成广仁(左)领导的生产队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队农工副各业总收入由1万余元增加到25万多元,社员平均收入由40元增加到307元,生产队的公共积累也达16万余元。

菏泽市六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3年 李锦摄

单县梁寨公社后牛楼生产队烈属牛万氏,在抗战时期送子参军,1982年她向国家交售小麦2032斤,受到菏泽地区行署的表彰。

菏泽市六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9年 王新著摄

菏泽市吴店乡农民吴亚芳、苏力夫妇投资80万元建成养蝎场,出口蝎毒液创汇10多万美元。吴亚芳先后接待了前来取经的20多个省的2300多人,无保留地将养蝎技术传授给来访者。